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陳大惠:今天我們該怎樣孝敬父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很感謝主辦方的邀請。

我這次演講的題目是《今天我們該怎樣孝敬父母》,這也是我學習傳統文化,對弘揚中華孝道,構建和諧社會,一點膚淺的感悟和體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一些歐洲學者一直在探討: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來,並保持了五千多年經久不衰?經過研究他們終於得出了結論——那就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歷史證明,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家庭教育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

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關系,孩子從父母,特別從母親身上,學會了如何處理好基本的倫理關系。比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最基本的倫常大道。父母以自己的身先示范影響子女的品格、氣度和性情,擔負起子女真善美的引領和追求。

現代社會的很多美德都是以家庭關系中推出來的,好的概念幾乎都是從父親母親之中浮現出來的。父母的言行和誠信度對子女人性、心性、禀性的培養和人格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力,是為子女打造做人基礎的決定關鍵。

今天的家庭從過去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慢慢的到現在的小家庭化,個人化,人們關注的是一個人的享受,許多年青人失落了中國固有的文化,失落了中國固有的精神,做父母不像父母,做子女不像子女,做兄弟不像兄弟,現在的學校教育,大多講的是市場,科技,信息,很少強調學思並重,言行相接,如何做人。知識的教育重於生活的教育,功利的教育重於道德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重於啟發式的教育。重規范化管理,輕個性化發展,重普世科學文化,輕中華人本文化。鄧小平曾說:10年改革開放的最大失誤是教育。20多年過去了,失誤以另外的形式變幻著另外的後果仍在持續發展著。傳統倫理道德被顛覆,社會互信不斷消解,社會心理日益扭曲,公共責任和核心價值觀缺失,特別是一些權力和金錢持有者缺乏高尚的道德支撐,缺乏內心敬畏的法律約束,其嚴重程度絕不小於鄧小平當年的擔憂。溫家寶總理在一次講話中直指:“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這裡大家看一看今天“教”字的寫法,左邊是孝,右邊是文,這也就是說教育要先教會孝道再教學文化,這樣德才兼備才成其教育。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這就是說孝道、孝順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倫理教育、聖賢教育、道德教育,都是從孝道引申出來的。教人要從教孝道開始,做人要從行孝道做起。古文講:“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孝對一個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學好孝道,他感恩、道義、責任、奉獻的人生態度就沒有辦法形成。一個人假如從小就受聖賢教育,用愛心經營人生,他的生命絕對不會到成年才發光,也絕對不會到退休就結束,而是愈老愈有價值。

孝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社會倫理的根本,他培養的是人的一種恩義、情義。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古人名言: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做人。意思是說懂得自己作為“人子”應盡的孝道,那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才算是一個具有人性的人。那麼下面我們就講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孝?

(一)

什麼是孝?《孝經·開宗明義章》說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是孝的三個階段。“始於事親”是指幼年時期從開始侍奉父母做起。“中於事君”是指中年時期以效忠君王為孝。“終於立身”一說指老年時期應建功立業、留名後世,這是孝的圓滿結果。“事親”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層次,否則“事君”談不上,“立身”更不可能。三個階段既有著相輔相成的內在關系,又有著層層遞進的內在邏輯。就今天來說,讓父母生活的好是小孝,小孝為家。讓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因為自己生活的好,是大孝,大孝為國。一個人的孝心永恆不變,並能發揚光大,做到立身,進德,修業,成聖成賢,那你就是至孝了。

養花的人都知道,澆花要澆根。而孝就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文化的根。

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也好,論國學智慧也好,則孝道不能不講,《孝經》不能不讀。

漢朝大儒鄭玄說《孝經》是六經總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說法:《孝經》是國學之宗。漢朝自惠帝起,所有的皇帝谥號都有一個孝字,如漢孝文帝、漢孝景帝、漢孝武帝,使孝道達到了新的高度。這種谥號特點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經》放在了重要地位。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父母,所以《孝經》是一部受到關注最多的書。

《孝經》從“入則孝”開始,詳盡地講解了孝道。例如: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過,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並從五個方面向我們對什麼是事親、什麼是盡孝作了具體的闡釋: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說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偽。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養則致其樂”。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盡心盡力做到承歡膝下,讓父母舒心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

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說父母到了老年,各種疾病隨之而來,做兒女的心中不僅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而要盡快為父母檢查治療,盡力照料,護理,爭取早日痊愈。

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說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作為子女的基本責任就算盡到了。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茁壯,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麼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

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發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般照亮那個地方,最能“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回歸本性,回歸人性,恢復本善。

這裡向大家舉一個例子:說的是搶劫犯李斌,入獄一年了,從來沒人看過他,眼看別的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來探監,送來各種好吃的,李斌就給父母寫信,讓他們來,在無數封信石沉大海後,傷心和絕望之余,他又寫了一封信,說父母再不來,他們將永遠失去他這個兒子。

這天天氣特別冷。李斌正和幾個在押犯人密謀越獄,忽然,有人喊道:“李斌,有人來看你!”進探監室一看,李斌呆了,是媽媽!一年不見,媽媽變得都認不出來了,才五十開外的人,頭發全白了,腰彎得像蝦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衫破破爛爛,一雙腳竟然光著,滿是污垢和血跡,身旁還放著兩只破布口袋。沒等李斌開口,媽媽渾濁的眼淚就流出來了。這時,指導員端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雞蛋面進來了,熱情地說:“大娘,吃口面再談。”等媽媽吃完了,李斌看著她那雙又紅又腫、裂了許多血口的腳,忍不住問:“媽,你的腳怎麼了?鞋呢?”“是步行來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從家到這兒有三四百裡路!“您怎麼不坐車啊?怎麼不買雙鞋啊?”“做什麼車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鬧豬瘟,家裡的幾頭豬全死了,天又干,莊稼收成不好,還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錢……你爸身子好的話,我們早就來看你了,你別怪爸媽。”

探監快結束了,指導員進來,手裡拿著錢,說:“大娘,這是我們幾個管教人員的一點心意,您可不能再光著腳走回去了。”“這哪成啊?娃兒在你這裡,已夠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的錢,不是折我的壽嗎?”李斌撐不住了,聲音嘶啞的喊道:“媽!”就再也發不出聲了,此時窗外哭泣聲一片,那是旁觀的勞改犯們發出的。這時,有個獄警進了屋,故作輕松的說:“別哭了,媽媽來看兒子是喜事啊,應該笑才對,讓我看看大娘帶了什麼好吃的。”他邊說邊拎起麻袋就倒,李斌媽媽來不及阻擋,口袋裡的東西全倒了出來。頓時,所有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饅頭、面餅什麼的,四分五裂,硬如石頭。不用說,這是李斌媽媽一路乞討來的。李斌媽媽窘極了,雙手揪著衣角,喃喃地說:“娃,別怪媽做這下作事,家裡實在拿不出什麼東西…..”李斌好像沒聽見似的,直勾勾的盯住第二只麻袋裡倒出來的東西,那是一個骨灰盒!李斌呆呆地問:“媽,這是什麼?”李斌媽神色慌張起來,伸手要抱那個骨灰盒:“沒……沒什麼……”李斌發瘋般搶了過來,渾身顫抖:“媽,這是什麼?”李斌媽無力的坐了下去,花白的頭發劇烈的抖動著。好半天,她才吃力的說:“那是……你爸!為了攢錢來看你,他沒日沒夜的打工,身子給累垮了。臨死前,他說他生前沒來看你,心裡難受,死後一定要我帶他來,看你最後一眼……”李斌發出撕心裂肺的一聲長號:“爸,我改……”接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一個勁兒的用頭撞地。“撲通、撲通”,只見探監室外黑壓壓跪倒一片,痛哭聲響徹天空……

第二個例子說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則“拾葚供親”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叫蔡順,是我們河南人。蔡順父親早年去世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很孝順。當時正趕上饑荒,沒什麼吃的,他就背著筐去采桑葚。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兩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賊。賊是當時官方記載的說法,實際上就是造反的農民赤眉軍。赤眉軍一看他背的桑葚分兩個筐裝,都很好奇,問他,這是為什麼?蔡順說,黑紫色的是成熟的,好吃,有甜味。紅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有酸味。黑的給我媽吃,這個紅的我吃,我們沒有糧食可吃,就靠這山野果子充饑。赤眉軍的這些人認定蔡順是孝子,他們決定給他兩袋糧食,饑荒年代有人給糧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強盜給的!赤眉軍除給糧食外,又給他一個牛蹄子,說給你媽媽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斌的例子告訴我們:孝道可以讓服刑人員觸動他們的天性,啟發他們的良心,轉變改造為好人。蔡順的例子告訴我們:盜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會邊緣人物,或是暴力起家的強盜,也會尊重你,甚至盡其所能幫助你。孝道與親情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

孫中山先生說:“國家講倫理道德,才能長治久安。”“《孝經》所講的,幾乎無所不包。現在世界中最講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我國已故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在人類,中國是最講孝道、最注重倫理的國家。在眾多的倫理教條中,孝總是擺在第一位。在封建社會,許多英明皇帝告知天下以孝治國。”

周文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對父母就由衷敬愛。繼承王位之後,更是以孝著稱,以德治國,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都盡到極致,成為全國人民的表率,開創了周朝八百年基業,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王朝。漢代的“文景之治”,唐時的“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的那麼好,根源就在於這些皇帝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馭官,以孝化民,以孝治天下。

《孝經》在漢武帝時傳入朝鮮,梁武帝時傳入日本,他們都把《孝經》視作盛典。日本古《學令》規定,學生必通《孝經》、《論語》方可取用。在韓國,不孝者根本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更不能做政府官員。

韓國、新加坡等周邊鄰國,港澳台地區以及世界華人聚居地,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他們在修身齊家、治國理政、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近代,毛澤東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其孝情、純情、哀情、悲情不知打動了多少人。

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收入語文課本,使無數人受益。

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記者采訪朱德。

記者問:在您的一生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

“是識字課本。”

“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是我母親。”

“你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我沒能侍奉老母,在她離開人世的時候,我沒有在她的床前給她端一碗熱水。”

本世紀以來,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孝道的宣傳和教育,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劉雲山、回良玉、陳至立,對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對把孝道作為德育教育內容都作出過重要批示,發表過重要講話。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弘揚孝道、共建和諧的專版,把孝道鄭重地擺在全國人民面前。2008年,國家決定清明節放假三天,讓人民群眾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懷念逝去的父母。這一舉措,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孝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0年重陽節期間,北京市開展萬名孝星和千家為老服務先進單位評選活動,其規模之大、氣魄之大,為全國各地樹立了榜樣。有的地方提出“以德招商,以孝引資”。有的地方以“教育一代人,受益幾代人為”宗旨。編制“孝心教育大綱”。

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溫暖,並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聖的境界。“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准則。

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都是在演孝。“每逢佳節倍思親”,貫穿過年過節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祭拜祖先,感恩長輩,敦親睦鄰,關愛晚輩,充盈著親情情結。敬祖意識,尋根心理,報本觀念,慈愛心腸,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諧和平的親和力。這也是節日的動力、魅力所在。

比如大年正月初一,作為晚輩的兒孫都要給祖宗長輩磕頭行禮。有人認為這是作秀,這是封建,不合時宜。“都啥年月了,給父母磕頭好意思嗎?”你要知道,磕頭這種形式為什麼能上百年、上千年的流傳下來呢?因為給父母磕頭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情感最深重、禮儀級別最高的表達方式。只有當你低下頭,彎下腰,折服傲慢,摒棄輕浮,雙膝跪倒在親人面前時,你才能體驗到那種畢恭畢敬的崇拜,那種和站著無法相比的神聖情感。那一刻你才會覺得只有那樣的跪拜才能表達對父母高堂的祝福。因為那一刻你又似乎變成了一種近似於母胎內嬰兒的姿態,那是一種莊嚴的、神聖的、感恩的姿態。

歷來人們都知道磕頭是大禮,他不僅是尊敬,也是一種權威。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住房要下跪,就個醫要下跪,吃個救濟要下跪,打個官司要下跪,這種帶有自卑和自甘屈辱的行為是要不得的,這和為了表示孝敬、感恩,發自內心的給父母磕頭下跪是完全不同的行為。今天我們所應追求的是平等、自主、科學、創新、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人要有尊嚴地活著。因此:“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娘親”。

 

上一篇:海濤法師:念准提咒減少動物被殺痛苦!
下一篇:慈誠羅珠堪布:回向有有毒和無毒兩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