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靈巖法要》柒、示倫常道德一、敦倫盡分【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靈巖法要》

 

柒、示倫常道德

 

一、敦倫盡分[3]

 

㈤素位而行

 

天成就人  有逆有順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增廣上·與衛錦洲居士書)

 

禍福相依  損益在人

人生世間,禍福互相倚伏。唯視當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艱難,皆為解脫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貴榮華,悉是墮落之因。(三編上·復周浦陳家駿居士書)

世間諸法,了無定相,禍福互相倚伏,損益唯人自召。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汝果能常將遇難將終念佛之念,存之於心。則決定可以於此身報終之時,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三編上·復智章居士書(戊辰八月))

 

盡我天職  不計順逆

《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能居心行事,有如大地,施恩不求報,受辱不懷瞋,但盡我之天職,不計人之順逆。如是之人,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增廣下·螺頭廟東照寺重修地母廟碑記)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孟子雲:「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此語,極確切,而未明其所以然。佛說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各有前因,致獲現果。了此,則只宜自忏宿業,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增廣上·復潘對凫居士書)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增廣上·復周群铮居士書五)

 

逆來順受  隨緣而為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什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什麼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於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愈,身自安樂矣。(三編下·復同影居士書)

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唯觀眼前吉凶。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猶豫而退悔。宜學俞淨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將見二孫必成佳士,麟兒屢見誕生矣。至於華嚴重建,誠屬莫大功德。然居處深山,募化維艱。只可隨緣,不宜勉強。有殿可以供佛,有寮可以安身,行道居處有所庇覆,足矣。何必多造殿宇,廣列長廊,不為利益自他,唯取快悅俗目乎?(增廣上·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

 

思不出位  素位而行

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增廣上·復周群铮居士書二)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凡一切人,發顛發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系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財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YIN泆,無所不至。如此之禍,校比自殺,當重萬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煩惱,當事事守分,不於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隨緣做事,即為人作僕,必須盡我為僕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僕之資格之心。而今得為僕,我能盡我為僕之職分,不生矜己輕人之心。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愠。我盡我分,知否任人。無計校心,無抑郁心。如此為僕,人當尊之為師,不敢以僕視矣。即人以我善於盡僕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僕,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覺得僕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郁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態度。此所謂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否則,小人常戚戚矣。(續編上·復某居士書)

 

素位而行  方為得之

明因識果,吃素念佛,為自利利他之要義。猶須素位而行,不怨不尤,方可以真得佛法之實益。(三編下·復章道生居士書一)

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實證地位,誰能測其高深?此不過欲勉後世專精學道,而作此曲折耳。豈真止證十信相似位、五品觀行位而已耶?我等博地凡夫,哪堪擬彼。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為助行。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則無往不利矣。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不生系戀  亦不厭世

有血性者,決不於此世界生系戀心。然既在世間做人,亦決不可放棄自己所應行事,而一味作厭世觀也。(三編下·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士農工商  各務其業

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觊觎。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增廣上·復寧波某居士書)

 

學佛之道  在於實行

學佛之道,在於實行。若只張羅門面,不修實行,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上自父母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及諸僕使,並及鄉黨鄰裡、親戚朋友,凡一切相識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為勸。若自己實行上事,人自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事,無一不以身為本者。若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則可依從,只取其言之益,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譏,反令造大口業。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三編上·復李爾清居士書(民廿二 九月十五))

 

轉移之權  操之在我

人生世間,壽夭窮通,皆有一定,皆無一定。

其一定者:儒者謂之命,謂之天所賦者。夫天,乃大公無私,何以所賦者高下懸殊、萬有不齊乎?豈天亦有厚薄輕重之偏私乎?儒家不言三世,故以前因為天所命。而不知所謂天命者,即佛所謂果報也。佛以此身為報身,報前生所作善惡之因,故感今生所得壽夭窮通之果也。此其有定者。

其不定者:或勵志修持,積德累功,希聖希賢;與任意放縱,蕩檢逾閒,自暴自棄者。乃由今生所作善惡力強,轉前生之業報,或增勝與增劣耳。即所謂天定者勝人,而人定亦能勝天也。《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禮》曰:「故大德必得其祿,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皆約現生修持所感而言也。以是知:命自我主,福自我求。壽富康寧之權,操之在我。天不過因我之修持,而鑒臨嘉許之,初非有厚薄輕重於其間也。(三編下·李鳳岐先生夫婦壽序)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唯在當人自主。天地鬼神,只主其賞罰之權,不能主轉移之權。轉移之權,操之在我。既知在我,但知希聖希賢,學佛學祖。聖賢佛祖,豈拒人哉?(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好名惡實  修行大忌

今人每務虛名,不修實行,此是學道之一大障礙。若不作假,則一滴雨一滴濕。作假,則如夢中吃飯,無益枵腹。(三編上·復何希淨居士書(民廿六 七月廿三))

名者,實之表。有實有名,亦不為榮。何以故?以屬本分故。無實得名,辱孰甚焉。況欲張羅,動人視聽,必致遍登報紙,彼於表彰處,必加一番疑議,則成欺世盜名之實案矣。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詳告也。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余,即如此結交。後來佛學大通時,當日不暇給矣。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增廣上·復馬契西居士書七)

 

窮則獨善  達則兼善

窮則獨善,而表率乎一鄉一邑。

達則兼善,以利濟乎四海九州。

(續編下·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記(民十九年))

 

若約佛法  窮亦可兼善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約世間法論也。若約佛法論,達固可以兼善,窮亦可以兼善。嚴持戒律,敦笃倫常,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觀而善。待其欣欣向往之心發,則示之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理事;心本是佛,念佛往生,方可親證之因緣。凡有心者,誰不樂從?故古高僧,隨所到處,每多歸依。校之王政教化,其益為深。(三編下·憨山大師年譜疏序)

 

以身率物  令德服人

道行若立乎己身,德化自感於同人。

(增廣下·潮陽佛教分會演說二)

古語雲:「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君子居鄉,以身率物,令德服人,相觀而善,即此義也。(續編上·復張覺明居士書一(戊寅除日))

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三編上·復張德田居士書一)

 

不據位而行政  不升座而說法

人與天地,並稱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可不愧。否則,行肉走屍,畢生污穢天地,何可雲三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為本,次及文藝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為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為入聖之基。《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其此之謂乎!果能以此心教人,則自己學品日進於光明,人將感而化之,不待督責,以期相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今日之國亂民困、同室操戈、競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無善教,學校之先生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成妄為;無天姿者,甘為匪頑。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據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矣,何樂如之。(續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

今則人心陷溺,世亂已極。廢經廢倫,廢孝免恥,爭地爭城,互相殘殺。種種邪說暴行,極力提倡。若不挽救,則人道或幾乎熄。於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濁惡,表極樂之嚴淨。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復禮,生入聖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無錫楊筱荔、秦效魯、袁麗庭、曹培靈等諸居士,立一淨業社於崇安寺,每月朔望,集眾念佛。兼為演說「居塵學道,在野報國,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道、「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則於一切時,一切處,皆為希聖學佛之事。此實不居位而護國救民,不現形而移風易俗之大方便法門。(續編下·無錫佛教淨業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對這個世界有一絲毫的留戀牽掛,都不是真信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一定要曉得,養家是布施,日常生活所作所為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