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印度東部的瓦拉納西火車站,一直是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鄉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輛列車從此經過。而在1968年9月24日這一天,這個小站卻一夜成名,令整個印度為之震驚。
瓦拉納西的“成名”源於一場慘烈的車禍。這天傍晚十分,一列火車緩緩駛來,即將進站。但就在這一刻,司機發現,指揮行車的信號機架上爬滿了蜜蜂。為了看清顯示的信號,司機便探身窗外,仔細觀望。不料他剛睜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飛了過來,盤旋幾圈後落在了他的臉上。
可惡!也許當時司機心情很不爽,一邊咒罵一邊揮起了巴掌。
這絕對是一個足以致命的錯誤。
司機毫不費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機已驚得目瞪口呆:只見成千上萬的蜜蜂黑壓壓地撲來,爭先恐後地飛進機車,瘋狂地刺他的臉、脖子和手臂。頃刻間,他裸露在外的皮膚上爬滿了復仇的蜜蜂。
司機疼痛難忍,視線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識前,他拼命拉下了剎車桿。但強大的慣性任然驅動列車闖入車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條軌道上的列車。災難就此發生,5節車廂傾覆,300多人非死即傷。
慘劇發生後,印度鐵路部門馬上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結果很快出來了,是那只被司機拍死的蜜蜂惹的禍。這種蜜蜂死亡時會發出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會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戰隊”,以最快的速度發動猛攻。
得出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劇再次發生。為此,鐵路部門開始向社幷會征集有效地補救措施。有人提出,將瓦拉納西周邊的樹全部砍掉,清理出隔離帶;也有人建議,調集大批消防人員,噴灑農藥,剿滅蜜蜂,搗毀沿線樹叢裡的所有蜂巢,永絕後患。這些方案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執行起來非常困難,還不一定能收到預期效果。論來論去,相關部門始終沒有敲定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件事,慢慢地被擱置下來。
就在瓦拉納西事件發生的第四年,一個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會背一書包花籽,撒種在距離瓦拉納西小站鐵路線百米遠處。每年夏天,花開缤紛,清香撲鼻,成群結隊的蜂蝶都被吸引過去了,連蜂巢也搬到了那裡。更出人意料的是,在當年那個司機探出頭觀望的地方,小男孩還豎起了一塊警示牌:“嗨,不要打它。”
過往的司機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小男孩說,蜜蜂只有在感覺受到威脅時才會攻擊敵人。我們給它花蜜,愛護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會攻擊我們。小男孩還說,他的父親也在那場車禍中遇難,永遠離開了他。
與其剿殺,不如呵護;與其恨,不如愛。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很多時候,卻往往被我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