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出家修行的孩子們與寺裡的僧人們一起誦經
38名中小學生臨時出家體驗打坐誦經
南方網
提示:今年8月,廣州38名中小學福利生被送往寺院臨時出家。主辦方稱,這是為了健全孩子的人格,並非引誘他們當和尚。
20多天後,溫多就要升入廣州黃石中學初一,平時在學校,他是十足的搗蛋鬼。8月1日,在學校負責人兼助養者信力健的帶領下,他與另外27名同學來到肇慶六祖寺短期出家。
一周之後,老師們紛紛誇獎變成“小光頭”的溫多有禮貌多了,說話不亂插嘴。溫多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一些應有的禮儀,在寺院走路吃飯之類的生活小節都有規矩,師父要求很嚴格,如果自己調皮,師父會打戒板糾正。
8月7日下午,又有10名女生來到六祖寺,溫多他們給新來的同學們展示打坐,界檀師父一聲令下,溫多第一個坐下,閉眼,收起他那總咧在外面的老鼠牙,一絲不苟地開始打坐。他們每天都要打坐一小時,以前沒有一刻安靜的溫多不覺得辛苦,說得像模像樣:“心無雜念,一下子就過去了。”
與溫多同班的甄允生剛到六祖寺的第一天,就被蔥郁的樹木和清澈的泉水吸引,在城市裡長大的他從沒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但這種新鮮感很快被諸多不適應沖淡:吃素和每天凌晨4點起床是他最不習慣的,吃飯可以慢慢習慣,瞌睡來了才真正要命。他說,開始那幾天,凌晨4點老師就把他從床上拎起來,老師一松手他就像沒有骨頭一樣軟倒在地上。
這是廣州38名中小學福利生(福利院承擔基本生活費用)短期出家的部分體驗及收獲。8月24日,他們將離開寺院回到學校,之後也不算佛家弟子。3所學校所屬的教育集團負責人信力健表示,這38名學生都是他助養的孩子,此項活動並不屬於學校集體組織,送這些孩子短期出家是為完善他們的人格,只是一種形式較為特別的夏令營,並非要“引誘”孩子們出家。寺院方面為這38名孩子提供了完全免費的食宿、授課。
受戒:每個孩子都起了法名
8月7日中午1時30分,六祖寺登覺大師在方丈樓獅吼堂為當天到來的10名女學生舉行受戒儀式。女弟子們手拿師父現場起的法名“悟珍”、“悟靜”等,跟著大師一起鞠躬、跪拜。有的孩子一絲不苟,神色虔誠;有的則不時扭頭觀察一下別人,偷笑幾聲;由於不了解程序,很多時候該跪不跪、該起不起,有些人眉頭緊鎖,有些不耐煩,似乎覺得挺麻煩。
孩子們要遵守寺裡的受戒規矩,男眾剃度修行,女眾可以帶發修行。現場的男生,在一周前就成了小光頭,記者發現有女生也剃度了,二年級的東川梅告訴記者,她是自己要求剃頭發的,“因為剪過之後再長出來的頭發會更漂亮”,黃妙則是“想長出新的頭發”。
20分鐘的儀式結束後,很多孩子都是一身大汗,但在獅吼堂前和登覺大師合影時,個個都開心得笑靥如花。
下午2時,孩子們開始在禅修中心上課。孩子們起立後馬上問候:“老師好,阿彌陀佛!”師父則稱孩子們為“同修”,講授的內容有“業力”,有《易經》,還有很多對現實的反思和指引。
生活實錄
4點起床21點睡覺
一個星期過去了,孩子們在六祖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8月7日,記者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實錄:
天沒亮就要去上早課
凌晨4點,孩子們開始“艱難”地起床。他們此前在學校已經習慣了6點起床,所以要生活老師叫才能起得來。據了解,剛來時,有些學生會賴床不起,阿姨就先把他拉起來坐在床上,然後扶好讓他站到地上,孩子閉著眼睛,搖搖晃晃,手扶住東西就又睡著了。幾天過後,他們已開始習慣這個時間起床了。15分鐘的時間裡,他們要穿好僧衣、綁好褲腳、洗漱完畢等待下山。
5點多,天還沒亮,集合好的孩子們到大雄寶殿前上早課,跟隨僧人誦讀約1個小時的佛經。然後集體吃早餐,孩子們都很喜歡寺裡的早餐,黃石小學生活老師余女士告訴記者:“寺院的伙食很好,營養搭配也很合理,每天都有不同的搭配,主食是炒粉、炒面或者素菜包子配綠豆粥,還有蘿卜、橄榄菜、菜干、腐乳等調料小菜,很豐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早餐之後的一小時,房間裡不時傳來背誦《弟子規》的聲音。在這個時段,學生們都要求回到自己的房間,以免打擾寺裡其他仍在休息的居士。精力旺盛的孩子們並沒有抓緊這一個小時來補充睡眠,而是在整理內務、背誦《弟子規》。
跟著寺裡的僧人一起吃齋
上午8點到9點,學校的老師開始給學生上課,檢查背誦《弟子規》的情況。之後,寺院的僧人開始教他們學習坐、立、行、見人、拜佛等方面的禮儀和規矩,師父會結合實際生活教導孩子們要尊敬師長、有禮貌、學會謙讓、正確跟人打招呼、見到長輩要恭敬。記者看到,有的學生用手指指人,旁邊的同學就立刻拍他的手,說:“你這樣指是不對的,應該是‘請’。”說著,掌心向上做了一個“請”的動作。
上完課,11點准時吃午飯。3個菜:炒玉米、煮黃豆、炖豆腐,出家之後,孩子們就跟著寺裡的僧人一起吃齋。幾樣素齋他們吃起來卻香得很,吃完飯菜的碗都會盛一些湯,然後吃得干干淨淨。“他們以前在學校打開飯盒一看飯菜不合口味,吃兩口就倒掉了”,黃石小學的黃主任告訴記者,一些孩子之前聽說要吃素,大多苦著臉說:“不能吃肉怎麼過啊!”第一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就問夜宵吃什麼,第二天像鬼子進村一樣把什麼東西都吃光了”。8月7日,孩子們看見老師來看望他們,都搶著跟校長說:“校長,這個炒玉米您嘗嘗看,很好吃。”孩子們表示,在寺裡吃得很好,味道很不錯。吃完飯,一些學生自發拿起抹布、掃帚開始打掃衛生,擦干淨桌子,把撒落在地上的飯菜掃干淨。然後才回房間午休。
界檀師父給孩子們講課,把佛家故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孩子們
師父講故事孩子受教育
下午2點,記者走進寺院的禅修中心,界檀師父正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曾經有一個人招待了3位客人,其中有個師父。主人拿出家裡的寶貝在客人面前顯示,第二天寶貝被人偷走,他就認定小偷在3位客人當中,於是報了官。審案的時候師父站出來說:‘是我偷了寶貝。’因此,他就被罰打板子,傷得很重,真正的小偷終於不忍心,講出了事實。這時候就有很多人說這位師父很傻,你們覺得他傻不傻?”
“不——傻——”孩子們拖長音回答了師父的提問。聽了孩子們的答案,她才告訴孩子們故事裡的師父要代眾生受病難之苦,用他的善心、修行、健康的身體給別人帶來幸福。同學們坐在下面紛紛點頭表示聽懂了。
下午禅修中心的講堂裡很悶,學生堅持上完一個半小時的課都已經滿頭大汗,先前穿好的僧衣早已脫下擺在一邊,帶發修行的女同學浸濕汗水的頭發貼在了額頭上。
汗水還沒有風干就要趕到大雄寶殿上晚課,誦讀佛經。第一批出家的學生年紀比較小,經文還不能全部看懂,六年級的阿升說:“我還有很多字不認識,要慢慢學呢。”幾個二年級的學生不知道師父誦到哪裡,時不時轉頭看後面高年級同學的書,有的索性抱著經書不動,嘴裡跟著師父的節奏發出聲音。
動作沒做好就要挨戒尺打
晚上7點,孩子們准時開始打坐。他們盤腿坐上坐墊,“雙手平展,手背貼著另一只手掌,拇指相接,腰背挺直,頭放端正,微收下颌,眼睛下視……”師父一邊講解動作要領,一邊舉著戒尺來回巡視。有些孩子直接閉上了眼睛,然後身體就顫巍巍地搖起來,師父趕緊走過去扶住,說:“眼睛向下看,不能閉上,閉上眼睛的話會昏倒的。”個子最小的孩子抬頭挺胸地坐著,師父摸著他的脖子指出,要收下颌,他立刻就糾正過來,坐著坐著頭又抬起來,突然身體一晃,立刻又自行糾正動作,這樣反復了幾次才坐定了。還有幾個調皮的男生,坐下來就弓著背,沒發現師父已經訓到背後,免不了背上就挨了戒尺。“這些孩子原來都是孫悟空來的”,生活老師余女士說,“他們原來都坐不住的,這一兩天才能坐好”。
晚上9點半,每5個孩子一個房就寢了。
打坐是孩子們每天凌晨必做的一件事
出家變化
“賊”一般的眼神沒有了
先前出家的28個孩子已經在寺院裡修行了一個星期。8月7日,黃石中學、黃石小學、祥景中學的老師們再來看他們,發現孩子們有一些細微變化。
聲音輕了。在學校的時候說話大喊大叫,吵鬧不休。如今大多都輕聲說話,在大殿、佛堂、禅修中心這些不能喧嘩的地方都能保持安靜。
“賊”一樣的眼神不見了。在學校,看人、看東西時眼睛骨碌碌亂轉,東瞟西瞥,就跟做賊一樣。如今說話的時候能看著對方,顯得比較專注。
懂禮貌了。在學校,吃飯時會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老師要求做的事情偏不做,頂著干。如今,有同學用手指指人,立刻會有同學糾正說“這樣指是不對的,應該是‘請’”;見到師父或老師會退後一步站著不動,等對方離開才能走動,吃飯時靜悄悄的,也不發出聲音了。
懂得珍惜了。在學校時,打開飯盒一看飯菜不合口味,吃兩口就倒掉了。如今吃完飯菜的碗裡盛一些湯喝,然後吃干淨,一粒米都不剩。
看不見懶洋洋的樣子了。在學校沒有活動的時候,部分孩子走路愛耷拉著腦袋,腳在地上拖拖拉拉,有氣無力。如今,孩子們都能抬起腳精神地走路,早上4點40分到6點的早課一直站著都沒有問題。
當事人說
“是夏令營,不是引誘孩子當和尚”
記者(以下簡稱“記”)把孩子們送去短期出家的初衷是什麼?
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以下簡稱“信”):把孩子送去寺院短期修行,也可看做是一種暑期的學習。這種短期禅修的特點在於,孩子能學到另一種更重要的東西: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命的關注,以及對生命的反思。這是一種生命的禅修。
記:這麼做可能會引發爭論,有沒有什麼理論或現實依據支撐你這麼做?
信:南傳佛教中認為,人要知行合一。也就是說:人的身體、精神和行動要統一。那就需要先認知我們生命的根蒂和主體。現代教育教的是科學知識,卻忽視了道德及傳統的教育,忽視了作為人的教育,短期的修行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缺。另外,讓孩子適當地離開父母,到寺院過粗茶淡飯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記:有些人認為,孩子們的人格尚未成熟,不該讓孩子被動地接觸宗教,從而被“誘導”。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信:所謂“短期出家”,只是一種叫法。正確來說,這是一種禅修。禅修的巴利文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使我們培育出對止惡行善的工作有積極的熱誠,勤奮上進的素質及內心平穩、沉靜、喜悅、慈愛,不易受苦樂等所動搖的素質。因禅修通常是居於寺廟內的,需要與和尚一起守廟內戒律,所以又成為了短期出家。
准確地說,這個活動是夏令營的一種形式,為了幫助他們完善人格,並不是“引誘”孩子們去當和尚。
記:就你的觀察,孩子們短期出家一段時間後起了什麼好的變化沒有?作為教育單位,學校送孩子去出家合不合適?這樣的出家能跟正常的教學活動結合嗎?
信:孩子修煉一段時間後,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有些以前坐不穩的,現在每天也可以打坐兩個小時了;有些以前不懂的禮貌,現在也知道了。廟內的清規戒律很多,他們也學會了遵守。
記:如果一些孩子身體支撐不住,喊苦喊累,要退出,你們會怎麼辦?
信:一開始,所有的孩子都會不習慣寺廟中凌晨4點起床,9點半睡覺,沒有其他現代娛樂項目,粗茶淡飯的生活。但是幾天後,大家都習慣了這種生活。現在並沒有孩子提出要退出。
記:聽說接下來還會讓學校的老師也加入短期出家,又是出於什麼想法。
信:教師在修行中,既能提高自身的修養,也能從中參詳其教育方式,把其融進自己的教學中。佛教的說法中,很重要的特點是以故事作為例子,引導聽眾思考,進而宣揚信念,這就是一種教育的方法。
寺院代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六祖寺登覺大師認為,讓孩子們短期出家,並不是想要誘導他們皈依佛門,而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學習內容除了正規的經文,還會講很多佛家的小故事,儒家的《弟子規》占教學比重很大。儒家、佛法中很多內容都與現實生活非常貼近,很多生動淺近的故事背後都有為人處事的至理。例如,佛門講要互相尊重、友愛、慈悲,儒家講孝順、謙卑等等,這些孩子處於人格培養的關鍵期,這些教育是非常有好處的,至於以後是不是皈依佛門,那全憑因緣。
師生:短期出家沒覺得受拘束
孩子們出家已經一個星期了,二年級的小不點東區說:“這裡的生活很好很好。”荔銘湊到記者面前說:“我在寺裡住得習慣,這裡很好很好。”雖然短期出家要遵守寺院的規矩,但他們並沒有覺得受拘束,穿不穿僧服都是自己決定的。黃主任說:“師父們都不會強迫孩子,而是要他們善待自己、善待別人。”
學校負責人看到孩子們的修行起到了一定效果,正打算再組織一批老師也過來短期出家,但也有一些老師聽說要吃苦就不願意參加。
祥景小學的戚校長表示:“讓這些學生短期出家是讓這些孩子們來感受‘善’,讓別人像老師一樣來對他們好,希望他們好,讓這些孩子學會感恩。”
純潔心靈應該提倡
林慧(公務員):這樣純潔心靈的行為應該提倡,我也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過去修行一段時間。就寺院安排的情況來看,都是引導孩子們努力向善的。在那種氛圍下,孩子們更容易接受那些為人、生活的道理。在寺院進修沒什麼好忌諱的,在美國等地,一些教會辦的大學也能在國際上有好的聲譽。
Superjyq(大學生):這種方式是可取的,因為可以讓孩子們體驗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佛教本來就是教人吃苦從善的,教育意義也不錯,所以也支持孩子及老師短期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