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工作態度,不僅是為了薪水而已,除了是為生活,更是為了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使社會進步,也使自己的生命質量成長。
編者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我們選擇職業時,工作與信仰、愛好沖突怎麼辦?怎樣選擇職業?如何處理沖突問題?文章裡,幾位年輕人在學佛過程中,針對信仰、愛好、工作的沖突問題做出如下討論,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學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面對、接受並改變現實,用智慧去轉化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此,在本文後面,我們附上高僧大德的開示,希望大善知識們的開導能對正在深陷煩惱中的朋友們有一點幫助。
什麼是選擇職業的首要條件?當賺錢與信仰或個人愛好發生沖突時,如何進行取捨?
范衛平:應該把工作與生活分開考慮,賺錢與個人愛好也是這樣。工作以賺錢為取捨,生活以個人愛好來取捨。
方應看:選擇事業的首要條件是可以終生不斷地學習探索。如果需要取捨,我還是堅持個人信仰和愛好,總有辦法可以很好地將賺錢和愛好結合起來。
王一蘅:自己喜歡或能夠勝任的事,是選擇職業首要條件。當賺錢與信仰發生沖突時,賺完錢再去信仰或愛好吧。總之事情得一件件做,別都攪和在一起。
樂倫:如果賺錢與信仰發生沖突,那就不賺這個錢;如果與個人愛好沖突,那就改改個人愛好。
夏蓮:自已的愛好雖然重要,但要是發生沖突,一時無法從事自已愛好的職業,還是老老實實的工作吧。
明靜:選擇職業的原則是個人愛好與社會需要結合。我對金錢的欲望不是很強烈,以不影響自由和尊嚴為度。當賺錢與愛好沖突時,也許可以暫時放棄愛好;但如果賺錢與信仰沖突,就別無選擇了。
震邦:從一般擇業的原則來說,應該在發揮自己特長,滿足自己愛好的前提下,爭取最好收入的職業。但賺錢應該在法律和道德的允許內,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進行。如果為賺錢就能違背的信仰,那就不叫做信仰。因為信仰就是堅信和仰止。
若莓:我會選擇有希望、有發展的職業,能夠促使自己奮發向上,而不是憑個人喜好。職業是用於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個人愛好發生沖突時,我不會輕易放棄職業,因為放棄意味著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但信仰是心中永久的長青樹,如果沖突就重新選擇賺錢方式。
菡萏:擇業最重要的是令自己心安,如果心安不下來,干什麼事都干不好。當然,能讓自己快樂的職業就更好了,但一般人很少有這樣的福氣。當賺錢與信仰和個人愛好發生沖突時,先分析一下發生沖突的原因。然後權衡一下,什麼對你更重要,再作出相應的取捨。
淨印: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要愛一行,干一行,因為喜歡才選擇;其次要看看自身條件,是否適合干這一行;第三要考慮市場需求,看這個行業是否有發展前景。信仰是人多世的追求,當與賺錢發生沖突時,服從信仰也許會暫時失去一些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唯有信仰可使人到達光明的彼岸。
蒙衛芝:應按照佛的戒律來選擇職業,如果一時沒有條件,可暫時維持原來的生計,同時想方設法改換更理想的職業。
徐冉:首要條件是這職業不能危害眾生利益。最上者能為大眾服務,如政府、公益機構等。其次是能為眾生提供各種資源(工農業)或搭建橋梁(商業),也無不可。賺錢只要不危害眾生利益,不會與信仰沖突。至於個人愛好,後學認為,上則依教奉行,下則恆順眾生,其余的個人愛好越少越好。
李亞琴:擇業的首要條件是正業,能利益眾生就是最好的職業。當賺錢和信仰發生沖突時,當然堅持信仰,因為信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失去;當賺錢和愛好發生沖突時,可視比重而定。我的體會是,有了堅定的信念,一切愛好就淡化為可要可不要的東西了。我曾經把畫畫視為生命,信佛後就從畫夢中醒來,畫畫能讓我解脫生死嗎?上師曾在給我的信中說:“可畫可不畫。”我想這是對世間一切事物的超然態度。這個態度是對事物總體的把握,但從局部來看,要做好當下的每件事,只要是正業,應該干一行愛一行。社會的許多負面現象都是由不愛本職工作的人造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要工作來適應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適應工作,社會將是什麼樣子?所以,我說的比重也是指個人和社會的比重,每個人、每份工作都是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我們要用自己的熱忱來擰緊它。
劉騰亮: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沖突是無法避免的。有正確的人生觀,自然知道如何取捨。至於個人愛好,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業力,必要時必須扭轉,不能感情用事。我自己的志向是當個科學家,結果成了一個商人。年輕時總覺得自己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人到中年往往會發現,你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會強加給你。但是,不要總想到是沖突,要用智慧去轉,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學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挑戰並改變現實。(來源:《人世間》)
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信仰要落實於生活 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
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開了:信仰歸信仰,生活歸生活。這些人到寺院裡、佛堂、念經時才有信仰,這是對信仰的天大的誤解。信仰不是用來當擺設的,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應該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
一個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它一定會表現出來。比如說,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到廟裡來可以把5元、10元放進功德箱裡,可上街買菜時就不成了,少給一根豆角、一片菜葉就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這不是真信佛,這是想信佛,還沒有信佛。信佛也需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既然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所要做的只能是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也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思想行為。
淨慧法師:《人生直指》 工作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
營員:我有一個問題已經矛盾很久時間了,想問一下老和尚。我是廈門大學的,現在讀研快要畢業了,我是學化學的,工作也基本確定了。我一直很崇拜科學,對於宗教一點都不感興趣,之前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化學家。進入大學兩年之後,開始覺得現在很多的問題,特別是社會問題,再就是自己思想上的很多問題,都不能解決。也在同學之間有些討論,也有通過種種途徑來尋找。比較幸運的是我能夠接觸到了佛法,到現在有三年左右了吧。但是我感覺自己對現在所學的這個專業越來越不感興趣,我感覺這個東西……
師:明白了。你不是為你自己做事,是為大家做事。所以即使你對所做的事情要承擔一些因果上的負面責任,那個責任很小,所以一定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都像你這樣,有一些要負因果責任化學實驗你就不想做,那麼一旦法官信了佛以後要判人死刑怎麼辦呢?那執行死刑的人信了佛是不是就也不可以去執行了呢?
所以不要把這些和佛教裡面慈悲戒殺的觀念混淆起來。佛教所說的慈悲戒殺,完全是從個人修養出發的。如果你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去傷害別人,當然是犯戒;你做實驗的時候只有一個念頭,就想把藥品制作出來,你對所實驗的動物沒有任何憎恨心,而且你也不是為了把實驗成果據為己有,你做這個工作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
佛教和社會不是對立的。既然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也有很多方式。有無邊的眾生也有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誓願學,搞化學實驗也是其中的一個法門。不要矛盾,不要對立。個人的修養意識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之間不要有矛盾。實現社會責任意識,就是落實個人的修養。要承擔一點責任,要有這種勇氣。為了大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聖嚴法師: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 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時下有些年輕人,只把職業當成謀生的飯碗,要他加班,他不願意;能夠少做一點工作,他就盡量少做;逮到休息的機會,他絕不放棄。有些人則是心滿意足,覺得生活還過得去,要那麼多錢做什麼?有些人就是喜歡工作換來換去。到一個新的單位沒多久,就感覺不適應,原因不外乎工作量多、不適應新辦公室的風氣文化。經常換來換去。或許可以多見世面,然而卻不能深入累積專業能力,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也無法打下深厚的基礎,如此消耗時光非常可惜。
我們的工作狀態最好保持穩定、安定,一方面自己能安安心心地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循序漸進地接公司的專業培養。工作穩定了,自己的身心也能跟著穩定,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經常變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老是在適應新環境無論到哪裡,都會被當作新進人員看待。所以,如果能夠抱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才能好好學習成長。
對一個學佛的人而言,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取生活費用,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或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贊歎、嘉獎。
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殊意義,那就是一種努力奉獻他人的精神。我常常鼓勵許多年屆中年的在家居士,如果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困難,應該利用多馀的時間,投身各種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的義務工作。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所得到的是身體及心理的健康;因為在做義工時,我們不祈不求,不為了得到什麼,只是單純地奉獻自己。想想看,有那麼多人因為你做義工而得到好處、得到幫助,這是多麼有價值而令人歡喜的事﹗
正在工作崗位上努力的人,也應該建立這種觀念,不管有沒有升遷機會,不管薪水有沒有增加、調整,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為了服務社會,我們都應該奉獻一己之力,盡心工作。奉獻不能以薪水多寡來衡量,這一份薪水只是工作所得到的一部分回饋,代表的是人家對我們的感謝,工作的代價絕不能以一小時幾塊錢來計算的。
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奉獻、為了服務,如果能以這種心態來從事任何一項工作,一定可以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會很歡喜樂意地把每一件來到手上的工作都做得很好﹗
沒有工作怎麼生活? 健康的工作態度——
如果說工作是為了生活,其實,要生活就必須工作,但工作則未必是為了要拿薪水。很多地方的義工,或稱志工,沒有拿薪水,卻也工作得很忙碌,我們不能說他們沒工作,他們只是在做沒有拿薪水的工作。如果希望生活得快樂,縱然是為了薪水,也不要時時刻刻在算計,工作一小時可以拿多少錢?錢少工作多劃不劃算?與其它人的工作量比較,自己是不是吃虧了?領一樣的薪水,自己的工作是否比他人更加忙碌?若不從‘工作就是工作’這個角度出發,無論做什麼,工作一定都不會快樂。
健康的工作態度,不僅是為了薪水而已,除了是為生活,更是為了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使社會進步,也使自己的生命質量成長。工作的質量和薪水的多寡,不一定能成正比,唯有好好運用工作的機會及工作的環境,讓自己成長,也使他人受益,自利利人,工作才會愉快。
如果把工作當作為社會大眾提供的奉獻,便是透過工作而將個人和社會大眾結合在一起,甚至也與現前的環境及未來的歷史,結合在一起了,這便是化自私的小我為無私的大我。如果能達到這種地步,你的人格,便與宗教家及哲學家的層次相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