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徐州佛教》 作者: 水天青
俗話說;“谷要自種,兒要自養.”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種得的糧食吃起來才踏實,也只有自己親生的兒子才靠得住。其實,在現實社會中,親生兒女不孝順父母的事不僅時有所聞,亦時有所見.可是在甘肅天水秦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有一個向以孝子著稱的人,卻是老人的養子,但他對老人的孝比一般人的親生之子還要好。
他名叫生俊,祖藉陝西略陽,當他還不滿3歲時便隨母親逃荒、輾轉來到秦安。當時,他的養父己30多歲,家貧尚未婚娶,然為人勤勞厚道,經村人介紹,便組成一個新的家庭。
他的母親也是個善於勤儉持家的人。自從她到了蔺家,一個原本雜亂無章的單身之家,便井然有序。生俊就是在這種家庭的熏陶下,成長為一個合格的莊稼裡手,後來又學成一門木工手藝,成為當地少有的幾個木工大師之一。
說起他的孝道,沒有一個人不贊歎的。他的母親到蔺家後不過十余年,便因病早逝。母親在臨死時,把一條布條交給丈夫,悄悄跟丈夫說: “這上面是我老家的詳細地址,你得保管好,不要讓生俊知道,等你要下世時,你再把它交給生俊,讓他知道他的祖籍,如有可能,他可以上老家看看,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
生俊從小視養父如生父,從不惹養父生氣,自從母親病逝後,更是恭敬體貼,關心備至。他長大後娶妻生子,一家人受他的影響,無不孝道有加,那本來簡陋的農村小院,卻經常洋溢著喜悅祥和的氣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農民的生活還十分清苦,嚴重的時候,家家“瓜菜代”,好轉後,亦僅能以粗糧果腹,生俊要求妻子對老父必須另吃另喝。這在當時已實屬難得。
在三年困難時期,茶葉短缺,有錢也不容易買到,何況很多人無錢可買。村中那些一向有喝茶習慣的老人,多數自己發明,或找某種樹葉,或尋某種干草,試著代作茶用,無論如何,生俊總是滿足父親每日的茶葉所需。村上人至今說起這件事,沒有一個不羨慕老人的福份:“親生的兒子也恐怕做不到,那年頭誰顧得上誰呀!’生俊的父親晚年茹素,幾年後安詳逝世。當時已80多歲。生俊對家人宣布,從現在開始,在父親的忌日,過年時從除夕到初三,任何人不許動葷。他的理由是 “忌日、過年、先人的靈位要請到家,既然先人當年茹素那麼慎重,我們吃肉喝酒,是故意惹先人生氣,於心何忍?”
這個決定實行了好多年,一直成為當地人的美談。
生俊在父親去世後不久,遵照養父與先母的遺囑,曾作過一次長途尋親之行。據其親口所言,父親在彌留之際,把他叫到跟前,抖著雙手交給他一條寫有漢字的布條,對他說:“這是你媽去世前留給我的,讓我在下世之前交給你,你媽說這上面寫著你老家略陽的地址,你把這存起來,在適當的時候去尋根認祖。”
生俊聽到這裡,想不到先母如此心細,養父又這麼通達人情,禁不住淚如泉湧。當下決定,他一定不負先母遺言,必去老家看看。
其時,生俊也已年近花甲。對於故鄉,除了布條上能夠勉強辨認的地址外,便毫無印象。但他還是欣然而去,憧憬著久別重逢的喜悅之情,踏上了千裡尋根認祖之路。
生俊不辭辛苦,來到略陽地界,逢人便問,步步追尋,總算找到那個先人曾經生活過的小山莊。但時過境造,一片荒煙蔓草,杳無人跡,一種難以名狀的淒涼,使他怅然若失。
盡管這次尋根之行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無論如何,他可以對先母的遺訓有了一個交待,而久藏在自己心中的思鄉之情,也終於得以釋放。他從略陽歸來,跪在母親墳前,哭訴了尋根認祖的經過,雖然永遠是個遺憾 。
生俊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居然能視養父如生父,念先祖於深心,在今天看來,確是難能可貴。當今社會很少有一些雖為父母的“掌上明珠”,及其長大成人後,視父母為路人者,與生俊對照,是否有點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