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修忍辱會不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忍辱會不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

 

忍辱,在梵語裡是ksanti,音譯“羼提”,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忍辱”。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

 《維摩诘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

忍辱及其修法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間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回的重要的修持法門。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談:

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的范圍很廣。所以,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盤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密才能到達涅盤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什麼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對自己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裡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麼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除我執的問題。《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我們要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我,關鍵是修忍辱,才能達到“三輪體空”,即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

這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在實踐上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湊攏來的。這個軀殼,四大分離後,哪裡去找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佛教講“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與親是互相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難。

禅宗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說忍辱的:宋代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他被貶官之後,與佛印禅師關系很好,經常向佛印禅師請教佛法。蘇東坡悟性很高,見解超脫。他的詩詞文章中,常滲露出很多禅機。有一次,他打坐下來,覺得自己好象開悟了,他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天中天”就是佛,“稽首”就是頂禮,“毫光照大千”就是說佛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八風”就是稱、譏、毀、譽、利、哀、苦、樂。稱是當面稱贊,譏是當面譏諷,毀是背後诋毀,譽是背後贊揚,利是有利益的事,哀是倒霉的、衰敗的事,苦是苦惱的事,樂指快樂的事。實際上,我們整天都在八風中打圈子。蘇東坡當時覺得自己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端坐紫金蓮”,就是端正地坐在紫金色的蓮花座上。這首偈頌從文辭上看,十分出色,在歷來稱贊佛的偈頌中,也算得是傑作。香港天壇大佛落成,趙樸初老居士題詞還是用的這一首。當時蘇東坡很得意,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禅師看。佛印禅師是非常有境界,有證悟的人。他一看就知道蘇東坡仍有我相,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並沒有真正證悟。於是便在偈語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蘇東坡一見,火冒三丈。他認為,這個偈頌這麼好,怎麼能用這樣粗魯的語言來侮辱人呢?這還了得!他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禅師評理。佛印禅師知道他來了,就迎接上來,笑嘻嘻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這位蘇學士慚愧得無言以對。這說明他沒有真功夫,理論上說得很好,遇到實際問題就忍不下去了。

還有一個忍辱的故事是說釋迦牟尼佛的: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當時有個國王叫歌利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裡休息,他的妃子們到山上玩,看見一個小廟有個青年僧人在打坐。他們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裡,聽說正和一個年輕和尚在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當時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臂膀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臂膀又馬上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其中就有這個人。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憍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這一點很難做到,但至少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並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還要度他。那麼打、罵,我們就不應該起嗔恨心了。這樣想,心量就開闊,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二、忍辱的八大功德利益  
1、忍辱有利於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2、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開發智慧

3、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淨心

6、忍辱有利於精進修行

7、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系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三、如何修忍辱波羅密

1、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應從因果上來看待。我們的身體就叫果報身,是過去種的因,借父母的緣,因緣結合產生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是來受果報的。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與事,周圍種種的環境,都是果報,即正報與依報。任何人都脫離不了因果關系。

橫的關系上,你的配偶、家庭、社會是個因果關系;縱的關系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也是個因果關系。我們都生活在因果的網絡裡。因果網絡就是業力之網。身、口、意三業造作的業力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都是受業力支配。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他用了一個“逃”字,也就是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從不饒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絕對逃不脫因果。因為他是客觀存在的規律。

古話說:“天網(即業力之網)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指的因果網絡。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這叫“受苦了苦”,這樣,福德智慧才能增長。所以學佛的人要用因緣觀看待問題。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正確處理一切問題。

2、要有決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輪回。只有這事才是頭等大事。這個認識真正建立起來,忍辱就算不得什麼了,而且忍辱有助於消除我們修行中的種種惡緣和障礙,有助於我們了生死、出輪回。

3、應去掉小我,擴大心量。容量開闊,貪著心、嗔恨心、我慢心、報復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羅密。

佛教提倡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不同。社會上講的忍辱是強迫性的。雖然說這件事很生氣,但又不能不勉強忍下去。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憤怒的火焰埋藏在內心深處,等待時機來了再報仇。這是很險惡的。這是種三惡道的因,怨怨相報,永遠無法了結。一個比較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踐嘗糞”就是講這種世間的“忍辱”。越王勾踐當時兵敗被俘,他裝著願意忠實於吳國。吳王病重,醫生說:“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沒法醫了。”當時誰都不願意去嘗大便。勾踐就主動站出來去嘗吳王的大便。吳王覺得勾踐很忠實,對他就很放心。後來勾踐想辦法回到越國,臥薪嘗膽,准備了十年,終於打敗吳國。那時吳王夫差已經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屍體碎屍萬段,以發洩他心中的仇恨。這種忍辱與佛教講的忍辱本質不同。世間人把越王勾踐作為忍辱的英雄,學佛的人絕不能學習這種忍辱。世間人說的“好漢不吃眼前虧,”其實與越王勾踐的忍辱是同一類型。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礎上,是用因緣觀、慈悲觀作為做人處世的基本觀點。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系都是因緣關系,因果貫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網絡中。只是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

淨空法師說:“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為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百丈禅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是忍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有一個廣為傳頌的故事,是講現代高僧廣欽老和尚的:

廣欽和尚在福建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說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間有降伏老虎這些事。他真正有所證悟。十三年後回到廟裡,他還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大殿不能安床鋪,只能天天晚上在大雄寶殿打坐。過了一段時間,監院師和香燈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天晚上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這個功德箱是廟上的主要收入,從來沒有發生過被盜的事。過去夜裡沒有人守,也沒有發生這種事。所以,當時大家自然懷疑到廣欽和尚,認為你在殿裡打坐,即使你沒有偷,別人偷,你也應該知道,也有責任。大家對他的看法就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認為這個人號稱坐山洞十三年,降伏老虎,結果還干出這等事,就很鄙視他,認為太可恥了。全廟的人包括來的居士都對他另眼相看。他本人卻並沒有申明一句“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象這件事與他無關一樣。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不回答,若無其事一樣。這樣過了一個星期,監院師又集合大家宣布:“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欽師住山洞十三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功夫!”

廣欽老和尚破了我相,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所以人家罵他,他若無其事。在我們看起來是莫大的侮辱,是冤枉,他卻很平淡地處理了這件事。這說明忍辱不是做不到,我們學佛的人必須向這個方向努力。因為忍辱就是我們離苦得樂的一個最妙的法門,你想脫離生死的苦海,就必須解決忍辱這個問題。所以說,一切煩惱來時,要從忍辱下手。百丈禅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菩提就是覺醒,就是清淨心。煩惱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煩惱就轉化為菩提;不能忍辱,這煩惱的火焰就會燒毀功德林。

廣欽老和尚說過:“持戒就是忍辱。”因為戒行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忍一忍,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密,就不會犯戒。淨空法師也說:“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禅定的功夫,才能開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系,不能忍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道(道,說的意思。)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廣欽老和尚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你消除業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障,只有靠各方面的幫助。如果從三世因果來看,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為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

四、為什麼不能忍辱?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金剛經》說,假如受持此經的人罪惡大應墜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罪業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面消除罪業,另一方面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利益非常大。

還有些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人就越欺負你。”這種看法也與佛教的觀點相違背。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大人”是指修菩薩行的人。忍不是軟弱而是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淨空法師說:“學佛就是要學吃虧,要學上當。三界以內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們不能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我們要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准則。這樣,才能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害人就是惡。害人等於害己。所以學佛的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於在修行中掃除障礙。

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麼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麼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占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准很明確。處處願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好象這個毛病沒有辦法改。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學佛就是要學捨,我們種種的習氣,應該全部捨掉。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障礙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

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過去生中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所以,我們不能惱怒他們。佛陀在過去生中修慈悲觀,就不願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輕菩薩,就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眾生都向他們頂禮,認為他們是將來的佛,應該給他們頂禮。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罵他,甚至打他。他便離遠一點向人家頂禮。他一直這樣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罵。常不輕菩薩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

在我們的課本裡有一個佛陀降伏瘋象的公案,也能說明這個問題。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只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沖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這一教導,體現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羅密的思想基礎。總起來說,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觀和慈悲觀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們才能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回,成佛度生。

總之,學佛就要學忍辱;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須修忍辱波羅密。

 

上一篇:宣化上人:有脾氣的人就是苦
下一篇:淨空法師:六道說個實實在在的話,就是來消業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