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將經驗分為主體和客體。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我們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祗。我們對於舒適的追尋,我們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我們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贊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為“我”這個概念。
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了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他就會毫無猶豫的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
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醒覺於證悟之境。”
當我們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
當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
當我們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柴。”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食用禅定之糧。”
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當我們關一扇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關上通往下三道之門。”
當我們走到外面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們能步上讓一切眾生解脫之道路。”
當我們上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帶領眾生走向上三道。”
當我們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去下三道解放眾生。”
當我們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至樂。”
當我們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