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法忍:怎樣對自然界行忍,也分五點作說明。自然界能促使我們生起嗔心的,如風、霜、雨、雪、冰、雹、奇冷、奇熱等皆是。雖有五種方法行忍,但都基於觀苦而來,以忍苦為工夫,這是很要緊的。我們試看:生活在安定舒適的環境中的人們,性情總比較平和些,感情不容易沖動,因而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和平之氣;可是在苦難的時代,那就大大不同了,由於環境的不安定,生活不如意,平時性情本來很溫和的,到了這時也就突變了,動不動因了些微小事而大鬧其情緒,於是人世間就充滿乖戾之氣!其實,鬧情緒有什麼用呢?能解決問題嗎?最理想的辦法,無過於對干現實環境的改善,沒有發生的痛苦,設法使之不生;已經發生的苦痛,咬緊牙關忍受,不然,那將在原有的苦上,由於妄自分別,更增一層心苦,豈不自尋煩惱嗎?所以對於到來的苦痛予以安然忍受,實為切要!現將五種行忍的方法,簡單地說明如下:
(一)平日我們就這樣平常地生活下去,很難發覺苦的,不知苦,必將滿意地耽著現實的境遇,不知上進解脫,亦無宗教的需求,只糊裡糊塗地過日子,空過一生而已。如自然界常常有些苦痛襲擊你,使你自覺到這世間不美滿的地方,那你追求解脫之心就將油然而生了。這麼說來,苦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對它生嗔?如是思惟,苦不僅不是可厭的,而且是極大功德。
(二)一個人在安樂的環境中住久了,身心輕快,事事如意,不知人世間有何苦痛,則驕慢心就易滋生起來。如今若為自然界的種種苦痛之所包圍,使其切實地體念到生命是危脆的,世間是苦難的,有什麼值得我的自恃?更有什麼可以驕傲的?真的,多受磨難的人們,只自覺其苦惱,絕對不會妄自尊大的,以為自己如何了不起。可見苦能折服人們自驕自慢的高狂心!
(三)上面說過,苦痛的襲來不是無因的,自然界之所以加苦於我,必有它的原因在。探求苦的來因,不是現生創造的,就是宿世的累積,現當對它生起極大的慚愧,哪可能生起嗔怒的心理?慚愧是道德的意向,是促進道德的動力,是生命界的一大功德;而苦為慚愧的增上緣,對苦生嗔,豈不就是對慚愧動怒?對慚愧動怒,豈不就是嗔恨功德?一個人連功德都嗔恨,那還有什麼可說?
(四)為人就怕不知苦,如知大自然界到處充滿苦痛,必然就要設法避免,而另求所謂安樂之道。但說起安樂,也並不是苟得的,欲得快樂之果,必須廣行善因,由是促進我們生命的向上,提高我們的人格,增進我們的道德;如是之苦,成為我們行善動因,哪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厭棄它?所以外在的苦痛來襲,要知善於利用它,使它有利於自己。不可妄為咒詛它,增加自己的苦痛!
(五)當自然界給予我們苦痛時,你不僅要想到苦痛的前因後果,更要想到許許多多的人還在受著苦痛的煎熬、刺激而大動嗔心,不知如何從苦痛中自拔,由是激發起自己的大悲心,發心要去救度他們。這樣,自然界所給予我們的痛苦,不就是成就了我們度生的功德了嗎?試想想看:從自苦推究到他苦,並進而要求拔除他苦,苦有什麼負於我們,我們要對它生嗔火?不能忍苦而動怒,無異是自找苦吃!
生存在這世間,所有的苦痛都是從人世間與自然界來的,我們如能依照上面所說應付人際和自然的方法去觀察,必能使你不起嗔心而達到忍辱的目的。嗔恨不管對人對物,都是由於缺乏慈悲心,假定有了慈悲心,不論是什麼樣的眾生侮辱或自然界的刺激,都將無法引發嗔心。佛教的古德曾經這樣說: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罵老拙,老拙都說好!”
一個人到了這樣的境界,還有什麼嗔恨勃發?但這不是都要人做奴隸,也不是吐面自干的作風,更不是打了右臉送上左臉,而是出發於悲心。《解深密經》說:“我人行忍,特別是菩薩行忍,不是由於他人勢力的強大,自己敵不過他,恐怕他,怖畏他才行忍辱的,也不是由於自己有染愛心,貪圖他人什麼,希求他人什麼,他人給予我的凌辱我才忍辱的,而實在是為了利益有情,見到眾生本性是苦,不忍在本性是苦的諸有情上更加其苦,這才實行忍辱的。”把忍辱當作懦弱的表示,那是絕大的錯誤!
現在的世界到處是爭斗,爭斗的本源在嗔恚,吾人如不能克制嗔恚,世界的戰亂將無寧日,想到這裡,真是不寒而栗!我們當然希望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不要讓嗔毒無限制地蔓延開去,但我尤望我們學佛者,先從本身做起,以給苦痛的眾生做做榜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