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在的家,先要自己心境平和
人活著,是要自在、是要開心、是要快樂。當人活得自在、活得開心,人才會健康成長。
然而, 不少現代人, 特別是為人父母者,精神非常緊張,他們一點也不自在,一點也不開心。他們肩膀拉緊,呼吸急速,眼露怨色,面容僵硬,外表與神態,使人感到不舒服、感到壓迫。與這樣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哪會活得自在?哪會活得開心?哪會健康成長?難怪現今不少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不少青少年出現精神問題。
很多父母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他們會把自己的壓力問題、情緒問題、家庭不和睦問題都歸因於子女:是子女有學習問題、成績問題、上網問題、打機問題……這些父母常常聲稱: 如果子女懂得自愛、懂得自律,懂得用功讀書,他們就不用那麼緊張,不會起情緒。對這些父母而言,他們的情緒問題和家庭不和諧問題都是源自於子女。若子女“生性”、“聽話”,他們就會開心。
“指責型”的父母
誠如家庭治療大師沙維雅女士 所言, 這些父母都具有“指責型”性向,他們把子女卷標為“煩惱制造者”,乃至是“討債者”。根據沙維雅,是父母過分緊張,未能放松,於是做出很多不恰當的回應,說了很多傷害子女的話,使子女出現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例如看到子女今天不用心讀書,就動起火來,斷言地指責子女,認定子女將來一定讀書不成,注定做一個沒出息的人;看到子女今日沉迷打機,就斷言子女的未來會一事無成,激動地咒罵子女將來一定注定做“機蟲”。
當子女與這類“指責型”的父母相處日久,他們是會出現不同種類的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精神問題, 嚴重者甚至會自殺。父母原本是想子女好、想子女成才, 但結果卻傷害了他們。根據沙維雅, 唯有父母具有“內在的平安”, 在與子女相處時、共舞時, 懂得自處、懂得自控, 使彼此“和諧舒暢”地生活在一起,子女才會感到自在,感到自然,這樣子女才會潛能盡展,健康成長。
然而,要這類“指責型”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乃至改變自己, 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 “指責型”父母往往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非常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且具有負面思維、偏見思維,他們往往把子女的成長歷程簡單化約為線性發展,並愛把子女的行為“問題化”、“嚴重化”。當他們困在自己的負面思維,他們看不到前景,看不到出路,認定子女是不會有正面改變之可能。他們不明白,是他們依一個既定的“框框”來看子女,判定子女“沒有用”、“不成才”。
“自我主宰”的感覺強了
其實,子女是不斷在改變中,父母不應該把子女“看死”。只要父母的心靈能開放,他們就可以看到子女正面的行為,感受到子女可愛的一面。當然,要“指責型”父母接受這觀點是不容易的。但在筆者所教的“與子女共舞─父母之道”課堂中,有不少這些“指責型”父母, 經過課堂游戲活動、角色扮演, 思維學訓練後, 都有明顯進步。當他們的思維轉了,他們的心也可以松開了,他們因此而看到他們過往看不到的子女正面性行為。當他們願意開放自己, 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他們的“信念系統”也改變了,他們承認子女問題是出自他們身上,明白一直困擾他們的子女問題是源自於他們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懂得思考、不懂得理解子女的行為、不懂得與子女相處、不懂得響應子女在成長過程出現的問題……等。當他們愈能深入反省、愈能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們的心是愈來愈輕松,人也自在了,笑容多了。最重要是他們覺得“自我主宰”的感覺強了,而內在的平安感亦相繼增強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分享現時在家的感覺不同了,他們是自在了、舒服了。當他們自在了、舒服了,子女也自動自覺起來,家庭氣氛明顯和諧了。
要子女健康成長,家庭和諧,父母首先要使自己的心境平和,讓自己生活得自在。然而, 要得到心境平和, 活得自在, 不能停留在說話層次,而是要不斷行動,不斷學習,堅持鍛煉、堅持修養自己。
你願意為建立一個“自在的家”而不斷學習、堅持鍛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