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法順大師,又名為杜順和尚,他是華嚴宗的初祖,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杜順和尚年輕的時候,跟隨道珍禅師修習定法,有很多神驗。有一年,唐太宗生熱病,下诏向杜順問:“朕為勞熱所苦,以大師的神力何以滅除?”杜順說:“皇上以聖德統治天下,小病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唐太宗聽從他的建議,下诏大赦天下,病馬上就好了。太宗為表彰杜順,賜號為“帝心”。從此,杜順和尚的聖號就聞名於天下了。
雖然杜順這麼偉大,到晚年的時候,還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勝。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位追隨他多年的弟子來向他告假,說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的道場。杜順聽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著准許了他的告假。臨行還贈他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還是不能領會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發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個老人問路說:“我想到五台山去頂禮文殊菩薩,不知要怎麼走了?”
老人說:“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就是高僧杜順和尚呀!”
弟子聽了心頭一驚非同小可,因為杜順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師父嗎?於是兼程趕回終南山。等他趕到終南山時,杜順已經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無緣見到師父的最後一面。
這個故事真是應了民間的一句俗話:“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還有一副對聯說:“天雨雖廣難育無根之草,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都是說明“緣分”的重要。
對於緣份的實質或者想象,總是帶給我們一種無限奧妙深遠的情愫,同時也給人生的浮雲聚散帶來一些茫然、一點惆怅。
不過,非常確定的一點是,對於無數的人,即使文殊菩薩站在眼前,也不能相識;那是有如盲人看月,月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眼盲的人不能看見罷了!
只可惜世界上有很多人不能珍惜緣的成就、緣的力量,與緣的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