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業力管理》 作者: 麥可.羅區格西等
事情行不通,不要繼續做。首先拋出問題,我們與人交流時也要先注意別人的需要,不要先亮出自己的觀點而是拋出問題,然後循循善誘讓他自己找到答案,這正是我要給他的觀點。
古老智慧
一切失敗皆源於曲解。
——《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西元前五百年)
一睹勝算
這部分,我們原本打算稱為“五萬年的失敗”。據估計,地球上有組織的人類活動大約進行了五萬年。所謂有組織的活動,就是人們試著合作完成某個工作或計劃,比如從遠處拖來巨大石塊建造金字塔,或是創造與供應十萬份軟體。
無數大大小小的工作都是人類用手完成的。我們做過無數筆交易:你幫我移動那塊巖石,我就給你這根玉米。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完成」”某事。
但是全都失敗,沒有一件事情是成功的。
怎麼會這樣?金字塔明明還矗立著,軟體還在電腦上運作啊!
不過你再仔細瞧瞧。任何曾經參與創業計劃的人,都可以告訴你在新成立的創投事業當中,十個之中有九個在頭三年內便失敗或逐漸沒落。假設引自《六趣輪回經》的那句話是正確的,就可以說,我們所有人對於如何把事情完成,幾乎都認識錯誤。
但還是有人成功啊!谷歌、微軟和沃瑪百貨該怎麼解釋?
啊哈,事情開始有趣了。這裡得先定義所謂的“成功”。你做某件事情“獲得成功”,這是什麼意思?我們會說你從事的工作或計劃如期進行,結果令你滿意,“因為”你“進行”的方式得當。這麼一來,我們就要談談“勝算”。
過去五萬年來,我們地球人是一個奇怪的族群。都過了這麼久了,我們還是不太清楚事情為何成功。
今天要出門上班時,車子會發動嗎?如果你對自己誠實(在業管法則1,你“一定”要對自己誠實),就得回答:“我想會的。”因為你知道你不能回答:“我‘知道’一定會的。”就算你昨晚熄掉引擎時,車子還是好好的,但是經驗告訴你,今早汽車能否正常運作,你並不能“斷言”。
因此我們一賭勝算。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場機會游戲。我今天去上班的路上,有死於車禍的可能性和機率。就算我安然無恙抵達工作場所,今天還是有被炒鱿魚的可能性。而且今天在工作方面不管做了哪些決定,其中一些就是有可能行不通。
過去五萬年來,我們是一個可悲的族群。大型企業的成功,定義通常不是事情是否如你所願,而是你“臨機應變”的程度為何:事情“不”如預期進行時,我們能夠多麼快速地轉變方向。我們認為一個人若有智慧,就會知道事情不會“一直”如你所願,因為事情本來就是不斷變化,不管對誰都一樣。
重點是,五萬年的經驗證明了一點:我們依然不曉得如何心想事成(我們依然不知道“為什麼會”心想事成),因為要是知道的話,世上就不會有失敗這回事了。真正成功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會告訴我們如何百戰百勝——但是就連“他們”也在一賭勝算。就連“他們”也不能確定早上車子會不會發動,或是確保他們下一個重大的商業抉擇,不會成為讓他們一敗塗地的主因。不管成功或失敗,我們所有人依然是在賭勝算,只能在心裡期待出現最好的結果。
一賭勝算的個人耗損
因此,我們每個行動都是在賭勝算。“就我所知”,現在采取這個行動,心想事成的可能性才會最大,但我心知肚明失敗的風險(失敗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這是什麼樣的人生?我們談的不只是小事情,不是改裝廚房,也不是車子無法發動而上班遲到半小時。我們一生所做的種種決定,終究會判定我們是生或死。一輩子都在賭勝算,讓我們全部人都苦不堪言——面對人生一再出現的抉擇,心裡曉得不管做什麼決定,都“無法”預知事情會如何發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會成功的事情,這時候內心是多麼煎熬啊!
試想(想像一下就好)這整個勝算游戲要是完全沒有必要,會是什麼光景:之前陷入悲劇,後來脫離,然後心就自由了。世界上有多少百分比的痛苦與不幸(我們有多少百分比的思考時間)是浪費在擔心所做的事情“能”或“不能”奏效上?要是我們就是“確定”事情會成功,會是什麼情況呢?
事情確定成功,就是業力管理學的保證。
一賭勝算的社會代價
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度過一生,單打獨斗地一再做決定,不確定任何一項決定是否能帶來如意結果,就只能一賭勝算,這樣的確很辛苦。現在試想全世界六十億個個體“試著一起合作”,但是大家都不太確定該怎麼辦才好;也就是說,以下這句話,大家一天會互相說好幾百次:“要是你幫我做那件事,而我知道你不確定那件事會不會成功,那麼我就幫你做這件事做為回報,但這件事我也一樣不確定會不會成功。”總而言之,大家就是幫彼此安排人生的種種不如意。
不可思議的是,我們已經習慣在這片變幻無常的汪洋大海裡漂浮,只是默默接受,像騾子一樣痛苦地被轭頭束縛,步履艱難地往前跋涉。我們永遠活在不確定當中,直到死去那天才結束。對於這樣的變幻無常,我們只能“盡力”應付。
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個辦法肯定能讓一個人不會逃出監獄,那就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活在監獄裡。我們的監獄,就是不確定所做的事情是否會成功。讓我們逃出監獄、重獲自由吧!
你的工作清單
之前在哪裡“靜坐”,就繼續再多坐一會兒,或是換個地方讓心思更清明。
把口袋型小筆記本和筆拿出來,寫下這星期要完成的五件事情。在這五件事情旁邊,分別寫下能夠如願完成的機率:
星期三之前寫完這一章。成功機率:70%。
稍微思考這些機率、這種不確定性,帶給生活的壓力有多大。現在回到那五項,把所有機率改成“100%的勝算”。改完之後再坐一會兒,看看感覺有何不同。
真人真事 克莉絲蒂喇嘛
我在家鄉洛杉矶念了幾間優良的私立預備中學。我喜歡上學,課業和體育方面都表現不錯。對於要去紐約上大學,我興奮不已;到了紐約之後,也開心地咬下這顆“大蘋果”。四年後,我拿到學位,繼續進入研究所攻讀。我想成為教授,也許是英文文學教授,這是前途光明的事業。
後來我突然明白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我的意思是,學校照理是要幫我們做好准備面對人生的——讓我們的人生更成功,當個更快樂的人。但我已經發現哪裡不對勁了。有些人在學校表現出色,後來也功成名就,不過其他人在學校雖然也表現出色,出了社會後卻走下坡。有些人辍學而找到快樂,其他人辍學卻每況愈下。有沒有完成學業,似乎沒有造成太大的差別。
因此我在即將進入研究所就讀時,做出了大膽的決定,一個永遠都讓我高興的決定。我環游世界——埃及、泰國、澳洲……,凡是你想得到的地方,我幾乎都去過,目的是想找到一條更好的路。
最後我抵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在山丘上的西藏小寺院研讀和修持佛法,這讓我認識業管法則,而業管法則是讓我們大學興辦成功的原因。
這則故事的涵義是,有時候你就是得承認正在做的事情行不通——盡管你長久以來都是這麼做,盡管你做起來得心應手,盡管大家還是繼續這麼做,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其實行不通。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足夠的勇氣跳出巢穴。
總結:停下來思考背後的規律(6點鐘),而不要簡單的按原來的習氣繼續做,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