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說法、佛法住世這三個因緣,但關鍵是,自己還要入於聖教。倘若你出離心等具足,則可以出家;倘若這方面因緣欠缺,則應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話,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進行聞思修行,如此方可稱為佛教信眾。”當然,趨入佛門有兩種:一種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信眾;一種則是真實的佛教信眾。那麼,這兩種是什麼樣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信眾
1、救怖之發心:
如果進入佛門不是希求解脫,而是要麼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災禍重重、走投無路;要麼是看了佛經論典之後,害怕來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感受惡趣痛苦。一者擔心今生違緣,一者畏懼來世痛苦,如此只為了驅除怖畏、救護自己而皈依,並不是真正的皈依。縱然你已趨入佛門,在寺院辦了“皈依證”,法也只能稱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趨入正道。
2、善願之發心:
如果單單為了今生的豐衣足食、升官發財、身體康泰、獲得名聲、生兒育女,或者僅僅追求來世的出身富貴、轉為天人等善趣樂果,那麼即便已皈入佛門,法也只能稱為善願之法,人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
暫時追求這些,佛陀雖然也開許,因為對欲望強的眾生而言,可先通過滿足他的所欲,最終引導其歸入解脫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現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經鉤上了,但後面的“佛智”一輩子中還沒有摸到。這種現象,如今可謂比比皆是、不乏其數。
二、真實的佛教信眾
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回皆無實義,六道猶如火宅、羅剎洲、劍葉林般可怕,為求自他解脫而趨入佛門,才能稱得上是真實的佛教信眾或者入道者。
即便已經皈依佛門,在寺院辦了皈依證,正式加入居士團體,自己也認為是佛教信眾——“我是6月25日早上7點鐘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識沒有攝受,對佛法教理一竅不通,那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是原來的你,佛法對你沒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攝頌》中雲:“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識而得,這不是凡夫信口所說,而是圓滿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言。《般若八千頌》亦雲:“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於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還有《華嚴經》中言:“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沒有善知識講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憑借自力也不能通達。
為什麼呢?因為佛經浩瀚無垠、聖教多之又多、所知無窮無盡,假設沒有善知識的竅訣,就不會懂得總結諸法的要領而加以修行。
但如果有了善知識教言,這一切經論和教典的內容,都可通過竅訣來領受,即先要有出離心,在此基礎上有菩提心,然後以無二慧來抉擇空性。歸根結底,就是以出離心和菩提心為基礎,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這麼幾句話,就把所有經教的內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會非常圓滿。
《真實論》中雲:“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識,僅憑自精進,無能成聖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