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江萍與玉樹地震孤兒們在一起。 |
去年的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大地震,頃刻間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5歲的小姑娘求永巴毛所有的親人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難了,只留下她孤單單一個人。和求永巴毛一樣,很多玉樹孩子的家庭被瞬間的天翻地覆摧毀,成了孤兒。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兒慈會)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從地震廢墟中接出百余名孤兒,在浙江新湖集團的協助下,推出“百名孤兒成長救助”項目,擔起了把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撫養到18歲的社會責任。2006年因患癌症病退的53歲的中學老師何江萍,放棄了家中休養,擔起了項目組主任的工作。
干過數十年專職青少年和學生工作的何江萍,對孩子們有一份由衷的疼愛,這些地震孤兒讓她倍感心疼。還在與癌症抗爭的何老師,為孤兒救助項目幾乎傾盡了心血。為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她著力推廣了愛心家長對孤兒的認養助養等項目,多次不顧自己身體狀況,忍受高原反應,一趟趟往返北京、西寧和玉樹,處理初高中孤兒的學籍、監護權等問題。
何江萍的付出換來了100多名孤兒由衷的愛,在這群遭遇巨大變故的孩子眼裡,她就是他們最愛的 “何媽媽”。“老師啊!我們非親非故,你們為什麼對我們那麼好啊?”一位備受何江萍關愛的玉樹孩子,總是這樣問她。
“孤兒休養營”讓孩子重燃信心
地震後兩個月,兒慈會舉辦了“玉樹兒童北京休養營”,來自地震災區的77名玉樹孤兒被接到了北京休養。
何江萍至今還記得那群孩子剛下飛機的模樣,穿的服裝各式各樣,大多數孩子黝黑的臉上都帶著高原孩子特有的高原紅,他們共同的特征還有——一句話都不說,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是剛從地震廢墟上爬起來的孩子,最小的才有兩歲,身心都浸滿了地震的傷痛。看著這些年齡不同、眼中透露出距離感的孩子,何江萍的心隱隱作痛。
她想盡可能地去撫平這些孩子的創傷,項目組由於人手緊缺,面向高校招募了志願者。通過招募和培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組建了志願團隊,並進行了培訓。何江萍還請來了自己的愛人——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的文若鵬副院長,為孩子們舉辦講座,盡可能緩解孩子負面情緒。
兩個多月的日子裡,何江萍和大多數志願者一道,後半夜一點之前沒睡過覺。每天早晨起床叫醒孩子,晚上熄燈查床,白天帶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晚上9點半雷打不動開工作例會。
工作事無巨細,大到外出參觀活動安排,小到哪個孩子今天沒好好吃飯,何江萍和志願者都要顧及。給孩子們梳頭、洗澡,洗水果、切西瓜,無論在餐廳、課堂、宿捨、操場,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抱在懷裡、騎在脖子上、背在背上……漸漸地,孩子們敞開了心扉,臉上有了笑容。
在參觀中國科技館和奧運村時,藏族志願者德吉永藏的身上,一會兒是江永求措趴在背上,一會兒是松求巴毛睡在懷裡。6歲的小男孩更尕求培說長大要當喇嘛,因而不讓女老師抱他、親吻他,但卻最喜歡讓德吉抱,他知道何江萍也很喜歡他,有時為了惹何老師妒忌,故意在她面前趴在德吉的懷裡親德吉的臉給何老師看,看到她悄悄走近就咯咯笑著跑開。
兩歲多的小松求巴毛,第一次在廊坊特校給何江萍的見面禮就是尿濕了她的褲子,因為沒帶換洗衣服,這條褲子一直穿到第二天下午回北京。休養營快結束時,小巴毛就要離開北京返回玉樹了,何江萍一個人抱著小巴毛躲到學校的小樹林裡流淚,小巴毛不知道何老師為什麼哭,卻一直用她的小手給她擦眼淚,哭的特別傷心……
童真無邪,看著孩子們臉上漸漸露出的笑容和對外界重新燃起的好奇心,何江萍欣慰之余又覺得責任重大。
為孩子上學問題奔波於“北京—青海”之間
玉樹孤兒地震後在緊急狀態下匆匆來到北京,在“幸福成長孤兒救助項目”的幫助下,有一部分留在北京和安徽讀書。玉樹偏遠牧區聯系不便,很多孩子和家裡親屬聯系不上,為了孩子們的臨時監護權以及孩子們的學籍問題,何江萍不顧自己身患癌症需要休息,和項目組同事前後在海拔平均4000多米的玉樹待了20多天,有時還要跑到孩子們親屬家裡,和孩子們的親屬一一簽署協議,他們也走訪了玉樹州民政局、教育局、團委,州裡分管副州長等,為孩子的學籍問題奔波不已。
兒慈會救助的玉樹孤兒,現在上小學的41名,初中的23名,高中的19名,回玉樹的22名,兒慈會負責了全部生活費、學費、特長培養費、回玉樹往返路費,他們要把這些孩子撫養到高中畢業。在北京,小學生就讀於北京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初中、高中生在北大附屬實驗學校上學。因為孩子們住校,好多事只有周六日才能到學校辦,平時不能干擾教學。所以何江萍和在同事們(共三個人)幾乎沒有休息日,利用周六、日為孩子們盡可能多地創造一些學習機會,給他們在周六安排了舞蹈課,周日下午上藏文課。
何江萍說,他們的項目目標是想把這些孩子培養成玉樹的可持續人才,“幸福成長孤兒救助項目”項目是一個長期的人才培養系統工程。她介紹,過去對玉樹的教育過不了解,現在去過多次,直接在學校對接工作,了解了很多真實情況。“確實是太落後了。很多學校小學畢業的學生教小學,高中畢業就是很寶貴了。海拔4000多米的玉樹很多內地人無法在那裡生存,那裡的人又很少有機會能出來學習。教育落後的結果是什麼都落後。”
他們的救助項目就是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回到玉樹不會有高原反應,又都懂得藏語,成為幫助玉樹進入良性循環的重要力量。何江萍欣喜地發現變化正在發生:一個在北京上一年級的男孩,帶他回玉樹見奶奶時,和他叔叔家上四年級的孩子一起寫作業,比他叔叔的孩子強很多。
期待更多愛心力量參與
兒慈會孤兒救助項目組是在玉樹地震之後成立的,首批救助的孩子是玉樹藏族孩子為主,然而兒慈會是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救助對象面向全國需要救助的所有孤兒。所以除了玉樹地震孤兒外,救助對象也擴展到艾滋病孤兒及甘肅、陝西、河北全國范圍內需要幫助的孤兒。何江萍的工作更加的繁重了。
河南女孩莉莉父母因艾滋病去世了,但她本人是健康孩子,還有一個妹妹,姐妹倆相依為命。姐姐今年考上了大學,妹妹還在農村。在兒慈會的資助下,莉莉姐姐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了著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項目都在做短期的醫療、物質救助,也有很多人去貧困地區支教,但因環境太惡劣了,大多數都難以持久。這麼長期的人才培養工程很多人不敢做,因為持續時間太久,承諾的代價太高。”何江萍感歎,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這項長期而艱巨的救助計劃中來。
事實上,包括玉樹孤兒在內的孩子也受到了各界愛心人士的關照,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關心。在“孤兒休養營”參觀圓明園時,圓明園領導親自到門口熱情迎接孩子們,孩子們所到之處經常有人詢問孩子們的情況。在園內遇到一位來自內蒙古,帶著母親和妻兒游覽的稅務干部,在得知這些孩子是來自青海玉樹災區的孤兒後,要求一定要為孩子們表達一點心意,全家人給102名孩子和全體志願者每人送來兩瓶飲料。當他看到最小的松求巴毛才兩歲就成了孤兒,非常心疼,當場掏出300元錢給小巴毛。
在八達嶺長城,一位帶孩子游玩的30歲左右的女士,一定要請20多名多名小小班的孩子吃肯德基,無論怎樣追問也不肯說出她的姓名……
在所有人看來,何江萍無時無刻都精力充沛,讓人很難想象其之前她與癌症做過一番生死搏斗。她坦言,自己身上系著那麼多孩子的成長問題,擔子很重,所以她一定要戰勝癌症,開開心心陪著孩子們成長成才。所幸,目前為止她的身體狀況還好,這讓她很欣慰。(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