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太虛法師談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提出“人生”兩個字的名義來談談。
  “人”是什麼?怎樣叫“生”?這是兩個問題。世俗對於人生的解說,往往以為人生幾十年光陰就是人生的安立,把人生概指為“人之一生”、“人的生命”或“人的生活”而已。今謂人生應該要分析來講。
  第一、“人”是什麼?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個人究竟是怎樣?依照中國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雲人是個有形體的。但有形體僅足區別無形體的虛空而已,其馀如動植礦物等都是有形體的,又如何從有形體的物中顯出這所名的人呢?於是從形體上顯然不同的一點,則可曰人是“自然主義的宇宙下那個渺小的兩手動物”——胡適之語——。然此不過在動物中加有兩手的符號罷了,其馀就作用而言,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鐵器的動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語文字的動物,此亦皆就其一種作用為符號,便於指別曰人而已。其實有此諸作用未必為人——若鳥亦能言語等——,離此等作用亦未嘗不為人也。然大致先認人為動物的一類,以為人類所表現出來的常性就在作用活動,那末,諸動物若象馬等皆有活動作用,難道象馬等也可以叫他做人麼?想大家要齊聲說是不對罷!於是有謂人是有形物故非虛空,人又是有形體有生機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體有生機有活動作用的動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者故非禽獸。講到能群的政治與理性的道德,可謂能在動物中嶄然顯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又曰“人為萬物靈長”。古來講做一個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現在所講做人要有人格,就是從理性中發揮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這種人格是尊重的,是異於禽獸的。此內具的理性道德以現於人倫的群眾,即為禮法政治等。然後以儒家所說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說“仁者,人也”。子思說:“人者,仁也”。孔子也說:“克己復禮為仁”。此仁乃指人之性德,亦指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樣觀察,古來賢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的人,所以人是應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養成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與人就不免發生種種沖突種種殘害不仁的事來。放眼一觀,現世界人類的悲慘現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仁人,沒有成人,所以不能盡行人道。
  以上所講,雖可略明人名所名的人之大較,但佛法中則又言人者忍也,言人世上如此的苦乃這些人作偏能忍受得住。此之忍字,有識其不知厭離苦求出苦的意思,這是三乘共教的意思。若大乘勝義,則亦可雲是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能基為堅忍精進之德。
  但是佛法對於人的看法,人只是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六大等緣法的和合相,若是離去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六大等緣的和合,其實無人可得。從這種五蘊等和合相而假說為一個人,而五蘊等又是剎那生滅的,故人又是相續——生滅——的假相。人名所名的人,只是和合及相續的假相,故金剛經說:“無人相”,是表明人本無實,不過為諸法和合及相續的假相而已。既然為和合及相續的假相,則本無固定的實人可知,故“人假無人”。
  第二、怎樣叫“生”?生的定義,本以對滅,滅是滅去,生是生起,從無而有是謂之生,從有至無是謂之滅,這一點是通常人所共知的。但普通還有一種解說,生與死對,以死對生,分明是一種生活、生長的意思。生活的生,是能相續增長有變化的。凡生之後不即死滅,有住及異,生、住、異、滅、謂之四相,言生至滅的中間必經過存在的住,至少也要經過變化的異而後方滅。生死的生,合生、住、異曰生,異滅曰死,故與生滅的生不同。講從無至有的生,必有能生所生乃成立生義。若無能生即無所謂所生,即不能說有“從無至有”的生。但說何為所生者的能生呢?若說從自生,既未生雲何有自?若說從他生,但此間所說的他須與自相對,當未有自的時候雲何有他?他既不有,雲何能生?若說自他共生,但當在未生的時候無自故無他,雲何有自他共可言共生?若說無能生而有生,則虛空何不#然生人?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皆不得說有生,故只得說“緣生”,從眾緣和合而生。然緣生之生本空,以實無能生、所生之可分劃。假說此法為所生,而觀此法實唯眾緣,假說眾緣為能生,而觀眾緣全即此法。且眾緣與此法同為眾緣所生法,而此法與眾緣亦同為能生的眾緣,攝入重重,交遍無盡,故“生空無生”。
  照以上看起來,“人生”的意義大概可以明白了,略舉於左以當結論。
  一、“人”是什麼?是五蘊和合及相續的假相——故人假無人。
  二、怎樣叫“生”?是眾緣交遍且互融的空性——故生空無生。
  三、怎樣做“人”?尊重仁及堅忍精進的人格,啟發此人人本具的性德,做成一個能仁能堅忍精進的“仁人”。
  四、“人生”為什麼?造成人人能仁能堅忍精進的人格,去實證“人假無人”、“生空無生”的人生真相,同登正覺。

十四年七月在廬山講  

上一篇:慧律法師:頓悟本心
下一篇:南懷瑾先生:佛教的孝道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