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文學創作

 

朱亞樓:鹦鹉的慈悲情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昔有鹦鹉,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鹦鹉自念:“雖樂,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卻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遙見,便入水,以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曰:“咄!鹦鹉!汝何以癡!千裡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鹦鹉月:“我固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這則故事體現了佛教慈悲利他的思想。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說,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並拔除其痛苦。慈悲實際上就是憐憫、同情。佛教認為,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就應該把他人的快樂視同自己的快樂;要幫助他人解除痛苦,就應該把他人的痛苦視同自己的痛苦。這就是佛教提倡的慈悲利他的思想,《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受西方利己主義和個人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當前,在部分人當中流行著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思想或行為。他們在利益面前,先為自己打算,只要對自己有利,哪怕損害他人利益,也毫無顧忌;或者一味追求當前個人的享樂,不考慮別人的利益。當然,現實之中也不乏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或許連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也不甚了解,但是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卻深入到了他們的心靈之中。一旦遇到自己可能服務於他人,或能給他人帶來好處的事情,即便是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在做這些好事時,覺得應該去做並非為了得到別人的回報,只是覺得做了這種好事對自己來說是一種享受或心靈安慰。也有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輪回解脫或因果報應的學說,認為善行一定有善報,惡行一定有惡報。在國外,自覺按佛教慈悲利他精神行事的人的數量不少,他們中有許多人己把按佛教的這種精神行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許多人在做這些“善事”時己不再摻雜為自己謀求今生今世或來世好處的私人利益動機。佛教的這種慈悲利他思想對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民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他人遭受痛苦或者身陷危難時,像那只鹦鹉一樣因不忍同類遭殃,而不顧忌自己力量的弱小,往返於山水之間,忘記了辛苦。一只鹦鹉的力量雖然有限,但他的慈悲情懷卻感動了天神,最後在天神下雨的幫助下滅了大火,救了山林之中的同類。面對災難,多一些恻隱之心,付出你的一份愛心,那麼我們的世界定會變成“人間淨土”。

 

上一篇:山西小院打七紀實之:我是一個幸運者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