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法藏法師:印光大師對台灣淨土思想之深刻影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台灣佛教的淨土宗,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可說非常大,煮雲老法師的影響層面主要是屬於通俗性的,還不算太大。然而像忏雲、妙蓮等老法師,乃至已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等,對印光大師的推崇,可說都到了極點。尤其李老居士所創之佛教蓮社,更是四處印制印光法師之《文鈔》、《法語》等,使大師的《文鈔》到現在仍為修淨土者所重視,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大師思想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它幾乎已是台灣淨土宗的主流。
那麼,印光大師的思想內容又是什麼呢?考察其思想的主要背景,我們可以發現乃是以藕益大師的思想為主軸,從他老人家推崇藕益是“兩百年來第一人”,乃至認為其所注之《彌陀要解》,即使是彌陀再世,重新注解《彌陀經》也不過如此等等,看出他對大師的推崇備至。同時,兩人的思想都偏向天台教理思想,對淨土的認知可說是完全一致的。雖然藕益大師學戒律、修密、參禅及對各種教理都有廣泛的涉獵研究,但並不失其在淨土宗被推崇的地位,因此印光大師和藕益大師在思想上可說是一脈相承的。
上面的論述說明了印光大師對台灣佛教淨土宗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就可以從了解大師的思想是什麼當中,看出台灣佛教思想的主軸是什麼了。印光大師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敦倫盡份,佛儒一致”的佛教思想。事實上,大師並不特別強調戒律,從他被邀請在靈嚴山擔任導師時,與被邀請去講戒的慈舟老和尚,為了要不要過午不食而辯論這點來看可以證明。就今天學戒者的標准來看,還真有點匪夷所思。他以一代大師的身份,竟然公開辯論這一件事情。可見其對戒律的看法,不似現在台灣所謂恢復原始佛教戒律傳統的專業型態度,兩者對恢復戒律持守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再從其《文鈔》當中可看出,至少當他在勸導白衣(在家人)修行時,主要是用“敦倫盡份”與“專心念佛”這兩件事來涵蓋佛法修行的,至於持戒的部分,當然從來沒反對,但也沒有著力的加以推行。因此,他的佛教淨土思想雖然也談到持戒,並不是現今一些研究戒律的出家人所認知到的,嚴謹持戒的概念。事實上,他是用“敦倫盡份”的概念來代替在家人的持戒要求的。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的思想內容
何謂敦倫盡份?
敦倫盡份,是借儒助佛,以兩者合一的方式來教導大眾,所謂以儒助佛,就是個人的人際、態度、社會道德的部分需要持守儒家的修養,這個部分後來轉到居士佛教身上後,就更被推崇了。因為就居士立場而言,哪有什麼太深的戒律好談?世俗人要特別注重的,只是世間人倫的關系而已,當然在中國也只有儒家思想最適宜了。因此李炳南居士特別推崇儒學的概念,當然也是受到印光大師思想的影響。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能說大師就不注重出家的戒律,或是不注重出家人的教導,只是比較遺憾的是由於大師的家鄉口音及弘法因緣,使得他極大部分思想的理解,事實上都是透過他寫給別人﹙大部分都是白衣﹚的一些信函,或是應景式的序文中被認知的,而那些序文往往都是在家人請他執筆的為多,信件也是以寫給在家居士占大部分,因此其思想很顯然地就偏向對在家人說法。所以,雖然我們所看到的文獻較為偏向如此,但我們卻也不能說印光大師真正的思想就一定是傾向世俗,或儒佛合一的。
個人曾經聽過一位老法師講有關印光大師的一則故事。在民國初年,有一位大學畢業的出家人,出家時自言要念佛,因此和同參道友談及發願要到普陀山請教大師。旁人勸他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印老相當嚴厲,且只是教人念佛而已,問了也是白問。但這位出家人卻認為,即使只是教人念佛,也要親自聽聞所言才肯信受。後來見面頂禮之後,大師和氣地問這位出家人從何處來?以前做過什麼?知道這個人是大學畢業生,而且能夠講經時,印光大師就要這個人好好地研究經典,多發心講經。這個人當場就很懷疑,因為種種說法都說印老只教人念佛,但是印老就是教他要講經,要用心研究教理。從這個例子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到,其實他對出家人有不一樣的教導和看法,不像一般在家人所轉述的,印光大師那麼刻板的,只是教人把世間人倫做好而已。其實印光大師當然也具備一般出家人的上求下化見解,只因為他所度化的大都是在家人。同時,面對民國二十年前後,外國入侵的戰亂時局,社會的動蕩不安,因此其所提倡的淨土比較傾向於“末法時期,應該早日求度、得度”的概念也只是大師應時與藥的方便施設,這種態度和藕益大師其實也是相類似的。
然而這種狀況並不能作為一種常態,而將大師的淨土教法單一化看待,現在很多人不了此義,執事廢理,提倡“只要念佛,其他一切皆可拋”的修行觀,既不了解祖師設教的苦心,而且也僵化了佛教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妥而且也極易引起人們對淨土法門的誤解。早期台灣佛教所面對的弘法環境又正是以居士為主的情況,因此長期以來所提倡的淨土教導就不是傾向出家人態度的淨土宗,而是一種比較傾向於白衣化的淨土宗。雖然這也號稱是繼承於印光大師的思想教理,但學人個人並不認為那些是印光大師的唯一淨土思想風格,充其量不過只是其思想的一部分而已。而這個部分因為當時時代的需要及其所留下來的文獻內容,大部分是對白衣的弘法信件之故,再加上四、五十年代的大力弘揚,而使得台灣淨土宗思想一直存在著白衣化(淺薄化)與儒教化的性格。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居士化淨土教的弘揚絕對不好,站在緣起的角度視之,這也只不過是台灣佛教演化的一種必然過程而已。
總而言之,既然台灣淨土佛教繼承於大陸淨土,而這其中又以繼承於印光大師的思想為主要,而大師的主要思想又一向被解讀為傾向於白衣的淨土教,所以台灣佛教淨土宗的主要思想內容,其實是比較傾向白衣化的。然而白衣淨土教的教義一向是以“發願”和“啟信”為主,而對於念佛的內在根本深義以及廣泛大乘深義的教理則很少結合。常常打佛七時,主七和尚總是強調“萬緣放下、好好念佛、求一心不亂”即可,至於念佛的理論如何、相應的方法如何,其與大乘實相的教理又如何相配合等等問題,則少有人給予專注或弘揚。這一切,也正代表了目前台灣淨土教的氣質,如此的特質導致很多的知識份子帶著懷疑的眼光,乃至不能很深刻地信仰淨土的教法,這正是學人個人所看到的台灣淨土教之內容,僅提供大家參考。
|
|
|
|
|
|
上一篇:己見
下一篇:證嚴法師:沒有分別的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