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佛弟子應斷除的兩種心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考了幾個人,皈依的基礎是什麼?皈依的方式是什麼?皈依的學處是什麼?但是有的人沒有答上來。我問他,你是沒有皈依還是已經皈依了?他說已經皈依了。我又問,那你皈依的時候怎麼皈依的?你也沒有方式,你也不會。他就沒有話說了。什麼叫虛偽?“我才不虛偽呢,天天參加,還記錄呢!天天聽,還看重播呢!”這就叫虛偽!我們學習皈依已經多少天了?還有人,皈依佛門修習佛法好幾年了,親近過很多上師,跟我在一起也很長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皈依!還不會皈依!這叫虛偽。
學佛修行不能虛偽啊!認認真真、老老實實才有收獲,才能得到加持,才能解脫。你天天糊裡糊塗的,也參加了、也看了、也聽了,但是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記住,什麼也沒有明白,有什麼用呢?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是這樣,特別的虛偽,學什麼都一樣。在學校裡學其它的學問,老師給他們講,讓他們背,雖然都背下來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學會。考試的時候,誰背下的多就得高分,但是一畢業都忘了。
我們學佛也是,天天誦經、念佛、持咒。誦經是為了什麼?為了悟!經文裡講的這些要去悟啊!光念,時間長了誰都會念,我們都念過經,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明白。我現在問,《阿彌陀經》裡都講些什麼?重要的內容是什麼?都答不上來。
我們天天做早晚課、平時做會供的時候都念《普賢行願品》,裡面有七支供的修法。什麼是七支供?七支供的修法是怎麼回事?誰也說不上來。一天念《普賢行願品》好幾次,但是含義沒有明白。誦經持咒的時候要邊念邊觀想,沒有觀想就不算念。心要到位啊,都是心!斷惡也是一種心,行善也是一種心,不在形式上,不在表面上。
我們學佛的人當中,有很多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斷惡,還沒有行善,這多可惜啊!念佛、誦經沒有用心,相當於沒有念佛、沒有誦經,這也是虛度光陰、荒度人身啊,一樣是造業,用佛法來造業更嚴重。很多學佛人都成為佛家的油子了,還覺得自己很有層次、很有學問似的。你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你看看自己的表現!
現在社會上對佛法有很多看法、很多疑惑,甚至產生了很多誹謗,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己沒有做好,還到處說我是學佛人、我是修行人。你像學佛人嗎?像修行人嗎?心胸那麼狹窄,內心那麼復雜,一會兒發火,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挑這個理,一會兒挑那個理,光看別人的毛病,不看自己的毛病。對佛法有一點點的了解,就開始議論別人,拿佛法來造業。我們常說,要把佛法當鏡子照自己,但是你只照別人,就是不照自己!哪有這樣的學佛人?
我們現在是佛門弟子,是佛的代表啊!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法,應該給佛的臉上添光。但是我們那麼自私、那麼自利、那麼自愛,執著心那麼強,總覺得自己很不錯。學佛人應該有謙虛的態度,不能有傲慢的態度,用不著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你跟他們有什麼區別?他們有煩惱你也有煩惱,他們有痛苦你也有痛苦,都是貢高我慢,根本沒有功德!誰有傲慢,誰就沒有功德,真正有功德的人總帶著謙虛的態度。我們都有傲慢心,有嫉妒心,這很難看出來。
那天有一位居士說:“我沒有傲慢心。”我問他:“你真沒有傲慢心?那你到街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沒有分別的,給每一個人磕一個頭,能行不?”他說他不干。你看還是有傲慢心。如果在你的相續中徹底沒有傲慢心了,這沒有什麼可難的。
還有嫉妒心,凡夫特別愛嫉妒。別人修行有進步了,生活、工作、身體有好轉了,就開始心裡不舒服了,這就叫嫉妒!你為什麼不舒服?我們已經發願了,要饒益眾生,眾生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眾生得到好處的時候,我們心裡應該高興。為什麼不高興呢?還是沒有發心。如果你真正發心了,讓眾生高興是你的責任啊!你沒有為他做什麼,他自己就能夠得到好處,就能高興,你應該隨喜,也應該高興,眾生的好事就是我們的好事。
也有人說:“貪心、嗔恨心我有,但是嫉妒心我沒有。”你肯定有嫉妒心。眾生得到好處的時候,這個好處不管是從你這裡得到的,還是從別的地方得到的,你心裡有沒有無偽的歡喜心?你為他人得到快樂而高興,為他人得到好處而隨喜,這個心就是歡喜心。有的學佛人說,“那些大富大貴的人、那些當官的總占別人的便宜,心那麼壞。”生不起歡喜心。如果不管他人通過什麼手段、通過什麼方式得到好處,你都沒有一點點不高興、沒有一點點不舒服,都能夠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才說明你徹底沒有了嫉妒心。在這之前誰都有嫉妒心,有的重一些、有的輕一些而已。
有的人為了暫時的利益而造業,我們應該先對他得到的利益生起歡喜心,然後,再悲憫他,替他忏悔,願他以後不要再造這樣的業,願他以後不要感受這些果報。這樣發個好心就行了,管用也行、不管用也行,自己發心是清淨的就可以了。“我恨他,因為他造業造得太狠了。”不能這樣想,不應該生起嗔恨心。如果這樣,你還是不會當菩薩。他造業造得越多,你就越應該可憐他,越應該替他消業,跟他結善緣。
|
|
|
|
|
|
上一篇:今生馱你百裡路
下一篇:第二篇:心理對健康影響的效能性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