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清華博士李明豪的學佛感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悲欣交集今年秋天,我抽空朝拜了青海的塔爾寺。在那裡,我再一次感動於藏傳佛教的偉大領袖宗喀巴大師的行持風范。記得同行的道友在給我們介紹情況時說道,格魯巴的開山祖師宗大師,在十六歲時就離開了這裡的家鄉,遠赴拉薩求學問道。母親憶兒心切,便多次托人帶話給兒子,盼望兒子能回家看上一看。但志求無上道的宗大師,只能把兒女情長深埋於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母親的召喚。母親盼兒盼得頭發花白,便拔下一根白發夾在信裡。宗大師看到信後,只是默默地遙望家鄉的方向,盡管眼眶有些濕潤,但他還是沒有回家。宗大師從離開家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塔爾寺了…… 聽到宗大師這樣的事跡,我在心裡長久地贊歎並隨喜他老人家為法割愛的功德。如大師一般的高僧大德,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還有很多。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全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犧牲個人所有的修行乃至弘法之路。 懷著對宗大師的無限敬仰,我們一行又驅車來到了青海湖畔。一下車便發現這裡有許多天南地北的游客,在他們忙著嬉戲、拍照的當兒,我則把注意力轉到了湖心的一個小島上。那個湖心島上曾經有閉關苦修的修行人居住過,聽說歷來都有人在此證悟過心的本性。對照著現在耳邊、目前的喧擾,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恰在此時,清華博士李明豪的學佛感悟,點點滴滴從我的記憶倉庫中斷斷續續地飄出。在湖心島映在水面的清晰倒影之中,我漸漸勾勒出了李博士的完整輪廓。
我的父母曾經不解地問過我:“你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學歷好歹也是個博士了,為什麼還要信佛呢?”以他們的觀念來衡量,似乎學佛只應該是下裡巴人經營的買賣。我的不少同學也有類似的疑問,在對佛法並不了解的情況下,誤解和偏見以及排斥,總是掛在他們那隨意就妄加評論的嘴邊。在大多數我所接觸過的普通民眾中,他們似乎都認定佛教是一個壞東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沒有了解它的必要。不僅如此,還應該避而遠之,甚或大加討伐。這種對佛教的態度讓我感到很傷心,因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這麼些年來不停地求知、思索、觀察和體驗的結果。但我最終捧若至寶的佛教,卻被大多數的人們因不識而誤解、甚至丟棄,這讓我確實有種難以言述的悲哀。 在我的理解當中,“佛教”即是覺悟者的教誨。當我認真深入到佛法的智慧當中時,不由得就要高聲贊美它的偉大。若要簡述它的價值,則從個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盞明燈可以驅除我們內心的黑暗,開啟我們的慧眼,讓我們得以透過智慧的審視和判斷來觀待事物,當然也包括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內心各種不正確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狀態,都將在自我調節中得到醫治。如此一來,豈不人人都可遠離痛苦、獲得安樂。若從佛法對家庭、單位或社會的指導作用而言,它無疑可以協調我們與別人和諧共處於一個社會范圍之內,並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總之,以我目前的學佛與理解水平來看,佛教所倡導的是要人們做真正的智者(覺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這樣的一種指導個人修身與解脫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全人類、乃至全社會健康、平衡地沿著精神與物質的雙行道穩步上升的理論及實踐體系,為什麼會遭到如此廣泛而持久的誤解呢? 回想自己從一開始碰到佛教,到逐漸了解它,再到最後全身心皈依它的過程,我並沒有什麼驚濤駭浪般的特別感受,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水到渠成,就像原本並不玄奧、也不離世間覺的佛法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我就從對物理學的癡迷,滑向了對佛法的深深眷戀。 記得在高中時代,對我影響最大的偉人便是愛因斯坦。他的言論以及關於他的傳記,曾在很長時間內左右著我的靈魂。他影響我的不僅僅是讓我確立了未來的人生目標與努力方向,還有他的研究以及做事的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的性格與人格。比如他特別注重獨立思考,以及不輕信和實證的態度。還有一些就關乎做人的立身之本了:諸如他執著地探索著世界的真相,很少關心名與利;他非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並且以身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崇尚簡單而寧靜的生活,等等。可以說,我的生命取向以及價值觀,乃至審美觀都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不但大學選擇的是物理專業,就連上碩士及博士,也都把清華的物理系當成了此生不可更改的研究園地與歸宿。而且他的種種嚴肅、認真、求實、負責的人生態度,在我對佛法的認知過程中,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
|
|
|
|
|
上一篇:政壇人物陳履安的修行經驗和訣竅和盤托出
下一篇:微塵:我所親歷的觀世音菩薩顯聖真實事件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