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異,主要在於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為信仰的支柱,佛教則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為信仰的根源。所以在學佛的四門—信、解、行、證—中,解是居於關鍵地位。能領解佛法的義理,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才能發起真切的行持,才能證入此義理的境界。反推來說,信心必須靠正確的知見來支持,才不會中途退失信心;修行必須靠正確的知見來引導,才不會走入歧途;證果必須靠正確的知見為依據,才不會墮入魔境邪道而下自知。由此可知知見的重要,學佛的行者,千萬不可輕忽。
高廣莊嚴的法幢,也必須以最基本的正確知見為基礎,才能建立穩固。有鑒於正確基本知見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編了這本書,針對學佛最基礎的問題,用最淺白的詞句,將各問題由淺至深各個層面的看法都做重點式的討論。由於這是針對初機學佛者所設計的問題,所以它的外貌或許並不吸引人,就像柱底的礎石一樣,外表粗糙而單調。但我們希望這本書也能夠像礎石一樣,發揮它穩固的功能,讓所有學佛者,都能具備正確的基本學佛知見和心態,踏著它往上攀越,突破種種障礙,而達佛法的頂峰。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廣為流傳,願讓所有的人都能在這塊粗陋的礎石上,建立超高廣莊嚴的法幢。
在翻閱本書時,方可做個人之需要,先選擇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來探討。若還有仍看不懂的地方,或其他關於佛法的各種問題,都歡迎向我們各分捨咨詢討論。
第一章 名詞簡介
一、什麼是佛?
(1)‘佛’是‘佛陀’的簡稱,而‘佛陀’是印度話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目二種極其尊敬的稱呼。它含有自己覺悟、令別人也覺悟、及時時刻刻對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確而徹底的覺悟等三個意義,凡是這三點都能做得圓滿的,便尊稱他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成為‘佛陀’。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眾生(一切有生命的存在體)都能成佛,因為眾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眾生都是‘迷’而不能‘覺’、或者‘覺’得還不徹底。但只要自己願意,又有正確的方法,每一個眾生,最後終必都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而成佛。所以,‘佛陀’是一種廣泛稱呼的名詞,宇宙裡其他世界的佛陀,也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
但是,什麼是迷?什麼是覺?我們的感覺和意識作用,都是局限在相對的世界,這都是迷,都是錯覺;唯有超越意識的感知,超越一切相對的現象,到達沒有對待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覺。
又,怎麼樣的覺才算圓滿呢?必須要具備正覺、平等覺、無上覺三個特性,才是圓滿的覺。正覺,是正確的覺悟、真正的覺悟、正直(當下直接)的覺悟,而不是錯覺、邪覺;是依智慧直截看得透澈的覺悟,而不是經過意識思考、分辨、判斷、感受等作用後而得到的覺知。平等覺,是這個覺無處不到、無時不在、無所不覺,超越虛空,遍滿宇宙,沒有一事一物不是在這個覺裡;而這個覺,又是一切事物真正的生命;如是覺證到一切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沒有分別,甚至是一體,不可分的。無上覺,是這個覺超越一切相對境界,到達絕待、究竟的境界。這樣的覺,才是真正圓滿的覺。
(2)一般所稱的‘佛陀’,如果沒有特別標明是指那尊佛的話,通常都是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因為雖然宇宙的其他世界裡的佛很多,在我們這世界上成佛的也不少,但在我們目前所知的歷史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有展現成佛的外在形相,並且把他自己成佛的經驗教給大眾,流傳下來,因此我們尊他為佛教的教主。其他後來依這經驗而修持成佛的人,為了尊重教主的緣故,雖然事實上內在的境界已經成佛了,但在外在的形相上就不表現為佛的形相,而仍舊是一般人的形相。所以一般所稱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
(3)真正的佛,是一種充遍於宇宙中的智慧、悲願與能力,他恆常以非意識所能感知的光明之相存在,沒有生滅、增減,也沒有動靜,卻能夠隨緣如幻地化現出種種境相。我們一般所稱的佛,有形相、有名字的佛,都只是他依其大悲力而如幻所化現的形相之一而已。
(4)事實上,在成佛之後的實際境界裡,根本沒有什麼是佛、什麼是眾生。佛和眾生,都只是我們自己的妄見罷了。眾生因為不能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妄見有種種世界、種種境相、種種眾生,事實上這些都是虛幻的。諸佛為了讓眾生覺醒,所以化現如幻的佛身,進入眾生的妄識中,如幻地教導眾生成佛的方法,令眾生如幻而覺。既覺之後,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眾生、所謂的佛,都只是迷時的錯覺。
二、佛祖、苦薩、羅漢、和神明一樣嗎?
(1)佛和祖是兩種身份。佛是佛陀,祖是祖師,不應該合為一個名詞。
(2)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覺性、或者是覺道(覺悟之道);‘薩埵’,一般翻譯作‘有情’(即眾生),但這不是很正確的翻譯,因為它不是指一般的有情,而是指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勇猛無畏的有情,所以有人譯為‘勇識’,這個譯法是比較貼切的。菩提薩埵,就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大智慧、和大能力,能夠勇猛無畏地追求覺悟之道,又能教導他人求覺悟,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事實上,菩薩就是在追求成佛的修行者。
‘薩埵’又有總集合體的意思,能攝集一切智慧、能力、功德、事業,有人將此義翻譯為‘心’,但這個心是總持精要的意思,不是指思考的意識心,也不是指心髒。菩提薩埵,也就翻成‘大道心眾生’,是指能追求如佛般覺悟的正道、能修持積聚如佛的智慧能力功德事業的人。
菩薩又分為:凡夫菩薩、賢位菩薩、和聖位菩薩。凡夫菩薩,是還沒能解脫生死,但已發起自覺、覺他的心願,並開始學習像菩薩一樣做自利、利他的行為的人。賢位菩薩,是已經解脫世間的生死輪回,已經修習覺悟之道,但還沒有真正復現自己與佛無二的本性的菩薩。聖位菩薩,是已經復現本性,但還沒有究竟圓滿的菩薩。如果圓滿了,也就是成佛了。
菩薩,依他覺悟的程度,又分為好幾個階位。賢位菩薩,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個階位,聖位菩薩,則分‘十地、等覺、妙覺、無上正等正覺’等十三個階位。
(3)羅漢,全名是‘阿羅漢’,也是印度話。有三個意義:一是不生,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不用再來受生;二是殺賊,這是一個比喻,因為他不再受煩惱,好比已殺了煩惱賊;三是應供,以他解脫的功德,應受人天之供養。
菩薩是不但自求解脫、自求覺悟、自求成佛,也要使一切眾生都能解脫、覺悟、成佛。而另一種人,只以自求解脫為目的,他們依佛陀所開示的自求解脫的方法來修,這種人稱為‘聲聞’,而他們所證到的最終果位,就是阿羅漢。因為他們一開始的發心是求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並沒接受自己本性與佛無二的教導,也沒接受回復自性的方法,所以即使證到阿羅漢,即使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的本性。
(4)神:在民間的習俗裡,常把神和天混淆,其實天和神是不同的兩類眾生。事實上,神和鬼才是同類。
一般所謂的‘天神’,其實是具有大力量的善鬼,受天的管轄差譴,來保護世間行善的人和佛法的。
另一種神,是民間所祭拜的神。一般稱為‘王爺、千歲、將軍、太保、娘娘、某某公’等等的,這些都只是福報比較大的鬼而已。民間的習俗,凡有冤死的鬼魂鬧事,地方不得寧靜,就為他蓋廟祭拜,求他不要鬧事,這就是民間神祠的由來,其實所祭拜的也都是鬼類的眾生。還有一類,是民間以神怪小說的虛造人物為祭拜對象,像孫悟空、哪叱、濟公等,結果引來一些鬼類眾生,假借所祀者的名號前來受祀。更甚者,還有供奉精怪為神的,像樹神、蛇神等就是。
不管是那一種神,善鬼也好、福報鬼也好、精怪也好,雖然具有鬼通、妖通,有人所沒有的能力,卻都和人一樣,還是在生死輪回之中的眾生。
因此,佛教對‘神’的看法,是相信有神的存在,但不崇拜神。我們尊敬並感謝保護世間和保護佛教的神,但不對他有所祈求。我們悲愍貪享祭祀的鬼神和精怪,但避免和他們接觸。這也就是儒家的看法:‘敬鬼神而遠之’。等我們自己有能力之後,這一切鬼神都是我們所要度化的對象。
三、佛和上帝一樣嗎?
(1)從信仰上來分辨,信仰上帝的人說上帝是造物主,是宇宙和一切生命的創造者,但信仰佛陀的我們卻不認為佛陀是造物主。所以佛和上帝是絕不相類的兩種信仰。
(2)從證境上來說,上帝是天的統領者,雖然福報、智慧、和力量會比我們一般人要高些,但仍然還沒脫離生死輪回,仍然要死亡。而佛則是具有完全的智慧覺悟的人,是已經脫離生死輪回的人。
在佛教的看法,天人的精神層次是比神還要高的,而天帝或上帝則是天人中最高的,所以我們對天帝要存有恭敬心,但這種恭敬心是好比世間法上對父母師長或國王大臣的恭敬,而不是如對佛菩薩的皈命禮敬,也不用畏懼,因為我們不認為他們能‘創造’我們、主宰我們、拯救我們、或毀滅我們。
事實上,據佛經所說,有很多菩薩都會示現為天帝,來保護、教化眾生。所以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天帝或上帝,說不定也是某些菩薩示現去教化那類眾生的。
(3)道教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天的天帝—釋提桓因。基督教和回教的上帝,依華藏祖師的開示,都是欲界第六天的天帝,第六天有兩層,下層是基督教的天國,上層是回教的天國。
四、什麼是佛性?
佛性,簡單地說,就是‘成佛的本能性’,或‘覺悟的本能性’。這種本能性,是一切的眾生都具備的。因為有這種本能,所以只要運用適當的方法來開發,所有的眾生都能覺悟、都能成佛。眾生之所以還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這種覺悟的本能性,被長久以來依靠感覺而認知、分辨、判斷的錯誤習慣所掩蓋。成佛,也只是把自己這種本能完全地開顯出來而已。
這‘覺悟的本性’,就是我們真正的本性,我們也稱它為‘自性’、或者‘真心’、或者‘本體’等等不同的名字。當它被完全開顯出來,也就是圓滿覺悟之後,就稱之為‘法身’、或者‘圓覺’等等。
五、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根據佛陀的人格及其教育為信仰,以其教化和實踐為中心,而建立的宗教形態。
六、什麼是佛法?
簡單的說,佛法就是過去諸佛成佛的方法,或者說是經驗。諸佛把他們成佛的經驗講述出來,讓所有的眾生都知道。雖然說眾生都具有佛性,卻也都不知道如何回復自己本有的佛性。佛法,就是使眾生回復本有的佛性而成佛的方法。眾生依著諸佛成佛的方法去修,自然也就能成佛。
但是因為眾生的層次都不一樣,所以佛陀教導眾生成佛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有的是先教人世間的方法,再修解脫生死輪回的‘聲聞’法,最後再引導學習成佛的‘菩薩’法;有的先從聲聞法下手,先使其解脫生死輪回,再引入成佛的‘菩薩’法;有的直接教導他修習菩薩的法門,一開始就求成佛。而最直接的佛法,是直接告訴我們:佛是什麼?並教我們依佛的覺悟來行,直接學佛的覺悟境界,也就是放下眾生的意識作用及習慣,直接回歸自性。
這麼多的教法,並不是要我們每一種都學,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習性的一種來學。當然,如果能學較直接的教法,就不需要學其他迂回的方法。
七、什麼是佛學?
(1)佛學,原本應稱為佛理,是指佛法的義理,也就是諸佛所覺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佛法中所含的義理太廣、太深,包括一切世間(安住生死)和出世間(解脫生死)的學問,而它本身也類似一般所謂的‘學問’,所以稱它為‘佛學’。
可以說:佛教是以信仰為主,佛法是以實修為主,佛學則以理解為主。佛學是依據的理論,佛法是實行的方法,佛教是傳播的組織。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因為佛學的范圍實在太廣,如果要一一去學習,恐怕在一輩子的時間也學不完。所以就跟佛法一樣,必須要有選擇性地學習,而不是全部地學習。在此建議:若是真正想學佛(而不是想學‘佛學’)、想即身成就的人,只要了解佛學中的重點即可,其他的枝末理論和表相的東西,可以不用去浪費時間和精神。什麼是佛學的重點呢?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基礎的佛學知識,二是最究竟了義的教理。了解了以後,就好好修持佛法,不要再在佛學上執著、鑽研。因為佛學也只是一種知識而已,其實都還只是意識在攀緣思考,是分別心在比較判別,愈鑽研法執愈重,離成佛也愈遠。
(2)另有一種佛學,是現代很多‘學者’、‘佛學大師’,把佛法、佛教、或佛經,拿來當一門專門的學問做研究。他們所要追求的,不是對佛學本身的認知,不是體會佛經所教授的義理,不是了解佛教的精神,更不是佛法的實踐,而是在它們的表相上研究、分析。這是近代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響之後才發展出來的情況,而這已經和釋迦牟尼佛當初傳播佛法、創立佛教的宗旨相違了。因為不管是佛法或佛教,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佛,而成佛不是靠研究的,是要靠實際去力行的。佛法、佛經不是讓人當研究的,而是要了解、吸收、體會它的義理;佛教也不是教人研究學問的宗教,而是教人實修和體驗的宗教。
這便是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連帶的教育思想也不同。東方文化(包括佛教和中國文化等)是以心為主,凡事都要沉思理解,以精神的體驗為根本,以改善人心為教育目標;西方文化是以物為主,凡事都要拿來研究,以實物為憑證,以改善物質環境為教育目標。因此,習慣於西式教育的人接觸到佛教之後,便容易把西式教育那一套方法用在佛法上,變成只研究學問的‘佛學’,而忽略了佛法的本質。
真正想學佛的人,切莫學這種佛學。
八、什麼是三寶?
(1)三寶是指‘佛、法、僧’三者。
佛陀和佛法,前面已經解釋過了。至於僧,是印度話‘僧伽’的簡稱,翻譯為‘和合’,就是大眾和合而一起共住的意思。一般的解釋,僧是指出家眾。
(2)三寶,有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一體三寶三種。
化相三寶:是最初應化世間而建立佛教的三寶,以釋迦牟尼佛為化相佛寶,以釋迦牟尼佛最初所說的法—四聖谛法,為化相法寶,以釋迦牟尼佛最初所教化的五位出家眾為化相僧寶。
住持三寶:是住於世間、維持佛教的代表形相,以佛像、佛寺、捨利塔等為住持佛寶,以佛經為住持法寶,以出家僧眾為住持僧寶。
一體三寶:所謂‘一體’,是指自性本體。這是以眾生本具的佛性為一體佛寶,以眾生本具的佛智為一體法寶,以眾生本具的佛力功德為一體僧寶。實際上,這三者就是自性的三大部分,或者說三大特性。合起來,也就是自性。
另外又有‘常住三寶’,是指常住於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法僧。這裡所謂的僧,則包括賢聖位以上的聲聞和菩薩眾。
九、為什麼稱佛法僧為三寶?
(1)從世間建立宗教的觀點來看:佛是教主、法是教義、僧是教團,這三者是組成宗教的三大要素,所以以他們為三寶。
(2)從教化眾生的目的來看:釋迦牟尼佛是應化示現成佛的典范,並把佛法宣揚出來,而且組織僧團的人,他是最重要的根源;佛法是教化眾生的主題;僧團則是專業的組織,是指導信徒、宣揚佛法的主要力量,是推動教化工作的執行者。要以佛法來教化眾生,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3)從修持成就的境界來看:佛是自性的本體,由圓滿無上覺行而證得;法是自性的覺智,由圓滿自覺而證得;僧是自性的功德妙用,由圓滿覺他而證得。這三種特性,是成佛的三大特性,缺一即不是圓滿的覺者。所以以此為三寶。  

上一篇:供香的方法
下一篇:慈誠羅珠堪布:如何轉病苦為道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