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維摩诘居士的故事 ---[釋了幻]婚姻與佛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維摩诘居士 維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诘的故事出自《維摩诘經》。維摩诘,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的人。 維摩诘是古印度毗捨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妻妾,財富萬貫,奴俾成群。他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為了方便攝化眾生,他上自軍政,下至酒肆,廣泛地參預了社會生活。後來他患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皆來問疾。 佛陀聞知後,特派文殊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诘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第一”的文殊菩薩,率僧眾前去慰問。 文殊見到維摩诘後,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復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維摩诘現身說法,要問疾者識身虛幻、危脆、垢穢,為苦為惱,眾病所集,不應心為形役,應常樂佛身。佛身是從無量功德生的,是從慈悲喜捨生的,是從四攝六度生的。應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勝行,饒益眾生,獲成佛的清淨莊嚴之身。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诘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诘居士也更加崇敬了 《維摩诘經》將“煩惱即是菩提”的道理,闡述得淋漓至盡,說明“中道”是對治愛欲煩惱的最佳選擇,“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為不思議解脫的張本。 《維摩诘經?觀眾生品》中有三段極為重要的見解。 (1)、維摩诘與文殊辯析“雲何觀於眾生”乃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時,室內出現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薩身上,隨即下落,散到捨利弗等聲聞身上,即使運用神力,也扯不下來。 捨利弗正為天女散華而尴尬不已時,天女告訴他說:“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 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這一段經文,明白地指出“五欲”對於人的影響,關鍵在於人的“分別心”。你有分別心,你在乎它,你恐懼它,你就受到它的影響。 因此,“色不迷人人自迷”,迷不迷畢竟是在自己。 (2)、同品中天女又說:“一切諸法是解脫相。捨利弗言:不復以離YIN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YIN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YIN怒癡性即是解脫。” 這一段話更明白地指出,你自己心能作主,你看得透諸法實相,YIN怒癡就是解脫。你自己做不了主,又看不透,只好跟你說“離YIN怒癡為解脫”,免得你跟著YIN怒癡打轉。這不是說看得透就任由你YIN怒癡無所謂,而是說看得透,則YIN怒癡動不到你的心,你碰不碰,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動、當下自在、當下解脫。如果看不透,即使不碰,心裡頭還不是堆積著許多YIN怒癡的垃圾,自己煩自己。 (3)、天女在與捨利弗對辯過程中,將捨利弗變成了天女,將自己變成了捨利弗,證實眾生如幻,男女實無定相,破除聲聞人對“法”的執著,得出諸佛菩薩所證得的功德,“實無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結論。 這是從“法無定相”角度說明“女人相了不可得”。平常人所謂男相、女相,畢竟只是主觀心識的投射。因此究竟的解脫女色之道,不是逃避女色,而是從“法無定相”上徹底超越個人對於“女相”的心理投射。要達到此一境界,唯有透過甚深的禅定功夫,才能夠像《心經》所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維摩诘經?佛道品》也以另一種方式表達“煩惱即是菩提”的理念。經雲:“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同品偈語雲: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現做YIN女,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道。
這一段偈語,正是五十三參中筏蘇蜜多女的最佳诠解。用“火中生蓮”來比喻“在欲行禅”,可見這個法門不但是高難度,而且是高度危險性,一不小心,便可能變成“火花”而不是“火蓮”,故諸學佛者不可輕易嘗試! “煩惱即是菩提”的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經典如《大品般若經》、《文殊般若經》等中,都有詳盡的闡明。有興趣者,不妨查閱學習。
|
|
|
|
|
|
上一篇:筏蘇蜜多女的故事(“離貪欲際”法門)---[釋了幻]婚姻
下一篇:從空性的立場來看婚姻 ---[釋了幻]婚姻與佛法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