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修行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td=1,1,627]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了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鏟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到: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忏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贊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克服的對象,應該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現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上一篇:妙常:墜下高樓不殒命 觀音救苦顯威靈
下一篇:妙境法師:學佛的目標何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