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陳海量居士:建設佛化家庭10--修養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改革習氣
學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習氣。我們的習氣,各有所偏。如貪色、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習氣。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氣,希望把它去掉,我們必須要有堅毅決絕的精神,堅持不變的決心。若是游延因循,優柔寡斷,這習氣便會時時刻刻引誘我們去做不好的事情。偶然的不順從它的引誘,便會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有說不出的遺憾感。在這理欲交攻的戰場上,必須出奇制勝。否則我們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樂的享受。
(1)兩種攻心的戰術
當某種環境現前,引動某種習氣的時候,被自己一發覺,必須立刻就改變環境,移動戰線,這是除境的方法。還有一種戰術,是除心的。這須要有相當修養的功夫。要時時省察,時時觀照。對境偶然失照,便立刻出了亂子,我們的防地,便會被魔軍攻入。我們也不要因一時失守而煩悶發愁,要知道,我們愈愁,魔軍便愈深入。應戰貴在知己知彼,我們只須扼守立足點,拿出照妖鏡一照,那魔軍就無影無蹤的遁逃了。這照妖鏡就是“覺察”兩個字。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啊。
不管除境或是除心的戰術,我們若是決心和它決戰,沒有不獲得勝利的。所怕的是被心肝(不是心肝,是惡習氣)引誘和驅使,而轉一念頭:“今天姑且做一次,以後不做就是了”。那末我們的戰術,就要失敗,我們的主人就要被魔軍俘虜去了。
(2)誓願力最勝
俗語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的“姑且再做一次”這個念頭,便是惡習氣的根啊!所以我們要破除一種習氣,便須抱定一種破斧沉舟的決心:“從今天起,立誓不再做”。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注一)說:“立決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煩惱。三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蓋(注二)。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密。如佛所贊,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立誓以後,倘使誤犯,要向佛前真實忏悔。天親菩薩說:“設誤作者,恐怖憂悔”。這就是教我們要真實忏悔。但不可再而三、而四、而五,繼續違犯。長此以往,道業便荒蕪了。我們要記牢釋迦世尊說的話:“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亦須臾之間。後生阿彌陀佛剎,快樂無極”。受持這則慈訓去修養,便能日進佳境了。
注一: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揭示學佛綱要,總攝諸經論。書僅二卷,最便讀誦。男女學佛同志,倘能發心受持讀誦這部論五百遍,或一百遍,對於修養上,可得很大的幫助。如古德說:“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力雖未足,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受持此論,宜采彭際清居士校正本。論後有彭居士跋語。
注二:五蓋能差覆真心,使人不生善法。1、貪欲蓋,執著五欲。2、嗔恚蓋,發生忿怒。3、睡眠蓋,睡眠過度。4、掉悔蓋,心情躁妄。5、疑法蓋,猶豫無決斷。
二、善知識的嘉言
我們要改革習氣,非在平時隨時隨地注重修養不可。有許多人在無事的時候,自以為很有涵養功夫,對人講起來也頭頭是道,可是一旦事到臨頭,就一些也作不得主,還是“我行我素”,老毛病依然發作,這是修養不得力的緣故。
(1)修養不是空談
修養是要在事情上去磨練,不是空談就算了事。佛菩薩和善知識們的慈訓是很多的。我們能夠就自已所偏的習氣,記住幾則法語去對治,就能畢生受用不盡了。
(2)嘉言的一斑
下面所選錄的嘉言,都是大善知識們修行的經驗之談。我們除把可以對治我們所偏的習氣的法語,錄下來作為座右銘之外,還應該把下面的全部選錄時時翻閱,同時在言行上處處依照著做去。修改行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曾說:“勉進以六度,修行致自然”。當起初修習六度善行的時候,總是勉強而行的,若是決心行去,到後來就會到自然的化境,成全完美的人格。
施學慈居士說:“與其坐待時機,不若進而自造機會之得計。徒知恃人待時,不知勤勉自勵,謂為自暴自棄,亦無不可。機會種因於平時,故機會之來,必非無緣無故也”。
石天基居士說:“行事刻薄,說話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貧賤。何也?要知原來之福壽,都被其剝削盡了”。
張志淨居士說:“人若開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評人者,不惟無福,而且無壽”。
沈小園居士說:“紙薄者易碎,刀薄者易屈,布簿者易破。薄者無福無壽之相也。處世烏可以薄道行之”。
文節居士說:“人有抑郁,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便走進快樂之門”。
新吾居士說:“見人之為善,我必愛之,我能為善,人豈有不愛我者乎?見人之為不善,我必惡之,我苟為不善,人豈有不惡我者乎?”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世間無一處無拂意事,無一日無拂意事,惟度量寬宏,有受用處。彼局量褊淺者,空自懊恨耳。”
“我不能忍耐事,而令事如吾意,否則躁煩。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否則譴怒。如是,則終日無自在時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怒,我卒以捐,此謂至愚。”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
洪應明居士說:“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愁鈍鐵頑金之銷镕不易。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潢污渎之容納不住。”
“毀人者不美。而受人毀者,遭一番讪謗,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釋惡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橫逆,便長一番器宇,可以轉禍而為福。”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怕死。”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貧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花逞春光,一番風,一番雨,催居塵土。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琅玕。”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內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業的砥石。”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我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一苦一樂相磨煉,煉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居逆境中,觸處皆針砭藥石,砥節勵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剛糜骨而不知。”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
“人之過誤宜恕,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在人則不宜忍。”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些。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善惡要包容得。”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
“事稍拂違,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息。心若怠荒,便思勝過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欲是苦,絕欲亦是苦,聽吾侪善自修持”。
王志修居士說:“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吉人居士說:“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
“品詣常看勝如我者,則愧恥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則怨尤自泯。”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天下無不可做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嫖妓不但有損令譽,而且此輩不潔者,十人中必居其九。一染其毒,往往毀傷面目,或致喪生,可不慎哉”。
隴其居士說:“要知求人時,未必有濟;縱或勉強應承,究竟終不如願。當面背後,不知無數語言,氣色淡薄,情狀面相難當。何如有時常思此光景。且節儉莫待無時親遭此苦楚,自怨自艾也”。
翼修居士說:“用財貴明義理,加厚於根本,(如弘法、濟貧、培植福慧根本)。雖千金不為妄費。浪用於無益,即一金已屬奢侈。是以豐儉貴適其宜也”。
寬行居士說:“儉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於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弘佛法,以赒苦人,可以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余於他日,可以福後。但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何以故?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要錢做什麼?子孫愚而多財,則增其過,要錢做什麼”?
湯斌居士說:“自己吝於改過,偏要議論人過。甚至數十年前偶誤,常記在心,以為話柄。更有背後議人過失,當面反不肯盡言。此非獨朋友之過,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
修忏居士說:“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眾。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甚多”。
馬鳴菩薩說:“雲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三、世尊的慈訓
世尊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誨我們,怎樣的自利,怎樣的利他,千言萬語,真是無微不至的。所以修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無上的修養。我們佛教徒幸而有緣遇到了這最高無上的修養法門,應該發願振興佛教。各就其崗位,貢獻個人所有的智慧、體力和財力,向一個目標努力奮斗。這目標就是推廣佛教。要推廣佛教,須先把自己的心身根據佛的訓言加以修養,免得以身謗法,報恩反成報怨。現在把佛經裡節錄出:一、法句經。二、優婆塞戒經。三、大寶積經。四、戒度經。五、阿彌陀經。以供學佛的兄弟姊妹們的精進修養。
(1)法句經節錄 吳天竺沙門維只難等譯
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非務勿學,是務宜行。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屏棄。
稊裨害禾,多欲妨學。耘除眾惡,成收必多。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惔,寤則常歡。
修戒布施,作福為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
已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
見怒能忍,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害眾生。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福常隨身,臥安覺安。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惡言罵詈,憍陵懱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愠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YIN佚為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YIN佚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壤神去,寄住何貪。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意,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曰損至終。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月千返祠,終身不辍。不如須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勝彼終身。雖終百歲,奉事火祠。(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於眾生)。
祭神以求福,從後望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若人生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
祯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悟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
不當粗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出言以善,如叩眾磬。身無議論,度世則易。
枉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仇無赦。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乃誨人,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籐。逞情極欲,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明人導世,度脫邪眾。世皆有死,三界無安。
諸天受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谛,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從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我生已安,不愠於怨。眾人有怨,我行無怨。
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诤自安。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
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常守慎言,以護嗔恚。
除口惡言,誦習法言。常守慎心,以護嗔恚。
除意惡行,思惟念道。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
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放逸為事垢。
悭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及後世,惡法為常垢。
若信布施,欲揚名譽。貪人虛飾,非入淨定。
常敏好學,正心以行。擁懷寶慧,是謂為道。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過不忘,可謂奉法。
所謂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虛飾,言行有違。謂能捨惡,根原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所謂沙門,非必除發,妄語貪取,有欲如凡。謂能正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
施勞於人,而欲望祐,殃咎歸身,自遘廣怨。
為佛弟子,常悟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眾。
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痛欲薄,節消而保壽。
人家有母樂,有父斯亦樂。世有沙門樂,天下有道樂。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為定,言必柔軟。
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愛敬佛教,求善師友。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捨眾惡,是則為道人。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依YIN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從癡愛長久。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幸,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常先為福德。郲身從真正,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復。以時誦習經,是為最吉祥。
(2)優婆塞戒經節錄 北涼三藏法師昙無谶譯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常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然菩提種子。
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
利眾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
善男子,菩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
復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
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
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
善男子,菩薩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
惡來加己,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
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
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薩修集六波羅密,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
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自知罪過。二者、不說他過。三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時中常至心修六波羅蜜。
善男子,復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樂化怨仇。二者、化時不厭。三者、要令成熟解脫。四者、盡己所知世語世事,以化眾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六者、終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惡人,心不嗔恚,常生憐愍。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饑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谕教诏。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來經典。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務軍政兩界),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璎珞、服飾、嚴身之具。妻子復以十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捨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童使,軟言教诏。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受過三歸依的男子名優婆塞,女子名優婆夷),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應作如法販轉。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雲何當令是戒淨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復有三法:一者、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間不息。雖受是苦,心終不悔。
復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眾生令修善法。三者、化眾生時,心無疲悔。
復有三法:一者、自捨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三者、終不顧慮辛苦憂惱。
復有三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者、善心相續,無間斷絕。
復有三法: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報。三者、於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
復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捨一切作業。二者、見諸眾生無歸依者,為作歸依。三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愍,不責其過。
復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咨受善知識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仇,悉生親想。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為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贊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定)能(布)施。雖是貧窮,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誰有貧窮而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言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杳,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閒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塵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余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雲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恆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末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恆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勝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求)人天(福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雲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
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咨承邪見。三者、見受者過。
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否?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後則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轉教余有財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如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忏悔。病者聞已,或生嗔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贍養,慎無責恩。瘥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殡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能如是贍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捨,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處所須,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為畜豎柱。擔負息處,為作基埵,造立客捨,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墱。津濟渡頭,施橋船柋。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摧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華果樹。見怖畏者,辄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險處,辄前扶接令得過險。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沐浴,施以床座。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要公平交易)。無貪小利,共相中欺。
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父母喪殁,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谏,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第二持戒度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者,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
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污戒。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容煩惱,時暫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
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
第三忍辱度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難施能施,難作能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薩若值他人打罵輕賤毀呰惡口罵詈,是時內心,無加報想。菩薩雖作如是忍事,不為現在,但為後利。有善報之,惡則不反。
有智之人若通惡罵,當作是念:世間罵者有二種:一者實,一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若我嗔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嗔恚故,生三惡道。是故說言,一切善惡,皆因我身。
若人軟言淨身口業,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能觀一切苦樂因緣,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觀諸眾生,悉是無常受苦等想。被罵辱時,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嗔。何以故?我若嗔者,或奪我命。若不如者,嗔亦不應報。何以故?非疇匹故。我若報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與他,人無責者。如其自報,人則嗤笑。我亦如是,若嗔彼者,當於未來,受大苦惱,一切聖人悉當責我。以是因緣,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雲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薩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雲何獲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
智人見怨(者),以惡來加,當發善願,願彼怨者,未來之世,為我父母兄弟親戚,莫於我所,生憎怨忿。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丑惡,諸根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嗔因緣得。我今雲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緣,智者應當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忍辱時,常樂觀察生死罪過。樂修法行,勤於精進。讀誦書寫如來正典。供養師長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於慈悲,憐愍一切。寧捨身命,終不毀戒。捨己樂具,令眾得樂。不念多惡,不忘少善。遠離兩舌。前後默然,不說彼短。他所不喜,不為說之。
善男子,出家菩薩修淨忍辱,是不為難;在家修忍,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第四精進度 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應消除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應制止之)。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精進有二種,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信、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無悔(晝三時為晨朝、日中、日沒)。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修善法時,心無懈怠。失身命時,不捨如法。若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緣也。若自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為自法勤行精進。若能以事轉化眾生,令調伏者,名為他法勤行精進。若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復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是名六波羅蜜之正因也。
第五禅定度 禅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離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菩薩欲得禅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為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種: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得無量福,增一切善。復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
善男子,若能觀怨(者),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在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本一切安樂因緣。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復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第六般若度 善生言:世尊,菩薩雲何修淨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若有菩薩,持戒、精進、多聞、正念,修於忍辱,憐愍眾生,心多慚愧,遠離嫉妒,真實了知諸善方便,為眾受苦,不生悔恨,樂行惠施,能調眾生,善知所犯輕重之罪,勤勸眾生施作福業,知字知義,心無憍慢,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寶、諸師、和上、長老有德,於身菩提,不生輕想,能觀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惡相,知世出世一切聲論,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當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從字得義,名從聞生。思惟得義,名從思生。從修得義,名從修生。能讀如來十二部經,能除疑網,能讀一切世論世事,能善分別邪正之道,是名智慧。
(3)大寶積經節錄 曹魏天竺三寶康僧铠譯
爾時,郁伽長者與五百眷屬出捨衛大城,詣只陀林。到已,頂禮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聞,願垂聽許。世尊告曰:恣汝所問。長者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護諸眾生,安慰撫喻。我要當度於未度者,無安慰者,當安慰之。荷擔一切,作大橋船。世尊,惟願演說在家菩薩戒德行處。雲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來所□隨順修行?
佛言:長者,在家菩薩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見如來已,修於念佛,是名歸依佛。聞於法已,修於念法,是名歸依法。見於聲聞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歸依僧。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倦。自捨己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財富無量而無憍逸。失利名稱,無有憂戚。守護正行,除去輕躁。助成他務,無所希望。有所為作,而不中捨。知恩念恩,施貧封祿而慰喻之,除他憂箭。修善無足,多聞無厭,怨親同等,等心眾生。於諸欲樂,生無常想。觀命如露,觀於財物,如幻雲想,增現善根。長者,是名在家菩薩修習善行。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應受善戒。所謂五戒。彼應不殺,放捨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YIN,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妄語,如說如作。不诳於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長者,若在家菩薩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菩提,善護五戒。又倍應離於兩舌,若有诤頌,應當和合。離於惡言,出愛軟語。先語問訊,不毀辱他,利益他語、法語、時語。不生貪癡,常修忍力。常應正見,不禮余天,令當供佛。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悭者勸施。毀禁勸戒。嗔者勸忍。懶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彼人應隨如是諸處,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墮於惡道。長者,如是菩薩一一勸導,乃至第七,欲令眾生住於德行。如不能令住,而是菩薩於此眾生,應生大悲。作如是言,我若不調是惡眾生,我終不成無上正真道。
長者,若菩薩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諸佛所呵。
長者,是故菩薩應當如是莊嚴:我今應當修行是行,住在城邑村落郡縣,不令一人墮於惡道。長者,猶如城邑有善明醫,令一眾生病毒而死,多眾呵責。如是,長者,若是菩薩隨所住處,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呵責。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佛教行,得增勝法。
佛告阿難:是經名郁伽長者所問。若有菩薩得聞是經,是大精進。是故欲自住於一切功德,欲勸他住,應聽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說修行。阿難,我以是法,付囑於汝,受持讀誦。何以故?阿難,此法具足一切功德。若有菩薩與是法相應,則與如來相應。阿難,若有菩薩離於是法,則為離佛。說是語已。大德阿難,郁伽長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節錄郁伽長者會
(4)六度集經節錄 吳天竺三藏法師康僧會譯
昔者菩薩為清信士,所處之國,其王(實)行真(道),勸導臣民,令知三寶。黎庶巨細,見王尚賢,多偽善而濟行邪。王以佛戒,察觀民操。有外善內穢,違佛清化。即權令而敕曰:敢有奉佛道者,罪至棄市。訛善之徒,靡不釋真,恣心從其本邪。
菩薩年耆,懷正真弘景之明。聞令驚曰:“(若欲吾)擇真從邪,(即使)獲為帝王,壽齊二儀,富貴無外,六樂由心,吾終不為也。”
“雖一餐之命,得睹三寶至真之化,吾欣奉之。”
“懷俗記籍,萬億之卷。身處天宮,極天之壽。而闇於三寶,不聞佛經,吾不願也。”
“禀佛之言,即有戮死之患,吾甘心焉。”
“眾生自投三塗,獲人道難,生有道國難,與菩薩親難,睹經信之難,貫奧解微難。吾宿功著,今睹佛經,獲奉三寶,若值無道,俎醢之酷,湯火之厄,終不釋正從彼妖蠱也”。
王命有司,廉察違命者,戮之市朝。廉人見菩薩志固不轉,奉事三寶,至意不虧,即執之以聞。王曰:“戮之於市”。陰使人尋聽,察其(所)雲。
菩薩就死,誡其子曰:“乾坤始興,有人以來,眾生處世,以六情亂行,甚於狂醉,鮮睹三寶導清明化也。爾幸知法,慎無釋之。夫捨佛法之行,而為鬼妖之偽者,國喪必矣。吾寧捨身,不去真也。王今悖誤,爾無從焉”。
廉者以聞。王知行真,即欣而請之。執手升殿曰:“卿真可謂佛弟子者矣”。拜為國相,委任治政。於是國境莫不尚善。
佛告諸沙門:清信士者,吾身是也。菩薩執志持戒如是。
(5)佛說阿彌陀經 原譯者鸠摩羅什 語體衍譯者胡寄塵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裡開一個說法大會。到會的有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羅漢。他們高尚的德行,是眾人都知道的。
這許多人,就是: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烯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等佛的大弟子;還有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等許多大菩薩;更有天、人、神等一切眾生都在場聽佛說法。
在這時候,佛告訴長老捨利弗道:在這世界的西面,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世界裡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他現在正在那裡說法。
捨利弗,你知道那地方為甚麼叫極樂嗎?因為那地方的人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所以叫做極樂。
捨利弗,我再告訴你,極樂國地方的周圍有七重欄楯,空中有七重羅網,地上有七重行樹;四面八方都是珍寶圍繞,所以叫做極樂。
捨利弗,我再告訴你,極樂國裡有七寶池。七寶池裡有八功德水。這水是澄潔甘美,和別處的水不同。池底下滿鋪著金沙,金光燦然。池四邊的階道,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和各種寶物砌合而成。這上面還有樓閣,也都是金瓦銀楣,玉階瓊壁,琉璃砗磲,赤珠瑪瑙,寶殿瑤宮,有說不盡的莊嚴華麗。池中的荷花開得同車輪一般大,也有青的,也有黃的,也有紅的,也有白的。花光、水光、日光相互蕩漾,五色缤紛。更有微妙的清香,一陣陣隨風四散。捨利弗啊,極樂國這地方豈不是十分莊嚴麼?這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成功的。
捨利弗,我再告訴你,在極樂國裡,空中時常發出天樂的聲音,地上都是黃金鋪飾的。不論晝夜,沒有間斷的,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的曼陀羅花,從天上落下來,缤紛滿地。那國裡的人每天早晨起來,用他們的衣襟,承著天花,送到十方,供養諸佛。到吃飯的時候,然後回來。心裡想到飯,飯便來了,用不著烹饪之勞。捨利弗啊,極樂國這地方,不是十分莊嚴麼?
捨利弗,我再告訴你,那邊還有種種不同顏色的,奇異的禽鳥:有白鶴,有孔雀,有鹦鹉,有春莺,有歌聲清妙的迦陵頻伽,有一身兩首的共命鳥。這些禽鳥整日整夜地唱著和雅的歌聲。從它們的鳴聲中,演出種種微妙的道理來,使人聽了,都會不期然而然的發生念佛的心。
捨利弗,你不要以為這些禽鳥是惡人轉世的。為什麼不是的呢?因為極樂國裡是從來沒有惡人的,更沒有三種惡道,並且連惡道的名稱也沒有的。所以這些禽鳥並不是惡人轉世,而是阿彌陀佛化身為鳥,日夜歌唱,用歌聲來感化眾人的。
捨利弗,極樂國中,除了鳥聲之外,還有一種清妙的聲音。這聲音是微風過處,吹動許多寶樹和許多寶羅網所發出來的;叮叮當當的,敲金振玉般的,好像是千百種音樂在同時並作,使人聽了,也會不期然而然的發生念佛之心的。捨利弗,極樂國這個地方,豈不是十分莊嚴麼?
捨利弗,你可知道那尊佛為什麼叫阿彌陀佛嗎?我告訴你:那是因為他的光明無量,照遍十方毫無阻礙,所以叫阿彌陀;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壽命和極樂國裡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的永久,所以名叫阿彌陀。捨利弗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已經過十劫了。
捨利弗啊,阿彌陀佛有無量數的弟子,都是阿羅漢和菩薩。你看,極樂國的地方,豈不是十分莊嚴麼?
捨利弗啊,生到極樂國的人,可以一直修上去,以至成佛,不會中途畏轉來的。在那面修成佛道,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只能用無量無邊的大數目來說明了。
捨利弗,你們聽到了以後,應該發願到那裡去。為什麼呢?因為到了那邊,可以和許多的善人同居一處啊!
捨利弗啊,但是到極樂國去,也不是要去便能去的,必須要有善根和福德的因緣。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懇切地,無間斷地執持著念他,這樣的:或一天,或二天,……或七天,一心不亂地念,等到壽命終了時,阿彌陀佛就會同其他聖眾,現身在他們面前,帶他們到極樂國去的。
捨利弗啊,我因為看見那地方的快樂,所以把它告訴你們。假使有人聽到我所說的話,就應該發願到極樂國去。
捨利弗啊,不只我在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呢,此外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登佛、無量精進佛等,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等,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等,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等,各方面像恆河的沙一般多的佛,各在各的國裡,也在真誠地告訴他們國裡的人,要誠心相信極樂世界種種微妙莊嚴的功德,和一切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哩。
捨利弗啊,你的意思以為怎樣?為什麼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的經呢?我告訴你: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們一聽到這部經而去持念阿彌佛陀的名號,或者聽到上面六方許多佛的名號的,就能得到一切佛的保護,而能不生退心,決定能得到無上的正覺。所以你們都應當聽我和其他許多佛所說的話。
捨利弗啊,假使有人已經發過願,或是正在發願,或是將要發願,想生到極樂國去的,那人一定能得到無上的正覺。已發願的必已到了極樂國;正發願的今生必到極樂國;將來發願的,那末將來可以生到極樂國。捨利弗啊,善男子善女人們相信有極樂國的,就應當發願到極樂國去,不要遲疑啊!
捨利弗啊,我現在在這裡稱贊這許多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他們——這許多佛也各在那裡稱贊我不可思議的功德呢。他們說:釋迦牟尼佛能做別人所不容易做的事情:在五濁世界中,得到無上的正覺;並且對眾人宣說這種不容易相信的微妙的道理。
捨利弗啊,你要知道我在這五濁世界之中,做這種不容易做的事,得到無上的正覺,並且對眾人說這種微妙的道理,這事真難啊!
釋迦牟尼佛說法完了以後,聽法的都很快樂。捨利弗以及一切天、人、神、鬼等,聽了佛的話,都很歡喜,很相信,感謝佛指示他們往生極樂國的路徑,對佛行禮而去。
四、達觀的詩歌
人生的壽命是有限度的,以一般的情形而論,最高的壽齡不能超出一百歲。人的一生是:“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中間一百年,做得幾何事;又況人之壽,幾人能百歲”。普通的人,總只有幾十年的光陰,這短促的時間,就好比石火電光,原是很快就要逝去的。我們要趁活著的時候,切實學佛,努力做利人利己的工作,使自己和周圍的人們在石火光中消受美滿愉快的生活。胸懷要曠達,眼光要遠大,關於些微的名利享受,不要和人斤斤計較。要曉得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細胞所暫時假合成的。“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那是鐵一般的事實,沒有一個人敢否認的。
從前歐洲一個有名的大將,率領了十萬大軍去攻打敵人,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在凱旋歸來的時候,經過一道小橋,這十萬大軍就依著秩序慢慢的渡過去。這時這位大將同幾個高級將領一齊爬到山頂上,去檢閱這浩浩蕩蕩的英雄們。那真是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場面啊!可是這位大將在幾分鐘沉思之後卻流下眼淚。旁邊的將軍們非常詫異,就問他說:這是我們最光榮、最高興的時候,為什麼反傷感起來呢?他回答說:你看這十萬身強力健的壯士,現在是不可一世,然而過幾十年之後,恐怕都要同歸於盡,沒有一個能留在世上,那時候稱雄一世的又是另一批新的人物。再過幾十年,這批新的人物,也要遭受同樣的命運。漫漫的歷史,不知有多多少少個幾十年。這樣看來,我們不過是歷史上一個小小的點綴,又有什麼了不得呢?
這說明了人生的短暫。誠然,我們多活了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我們就走近了墳墓一步。“人生一出戲,世界大舞台”。無論這出戲是喜劇抑或悲劇,終歸要閉幕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誰能不怆然而涕下呢!
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就此對人生抱消極頹廢的觀念,如犬儒主義的輕世玩物,視一切不足道,以為人生百年,既然難免一死,那末“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呢?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盡情的享樂,過著靡爛的生活。要知道肉體雖然是不能久存的,環境的苦樂,也是暫時的事。但是主宰肉體和環境的真我,是永久常存的,並不隨著肉體而毀滅的。我們正可以利用這幻軀,以積極的精神,來借假修真。若是因為假的,就不認真去做,這就違背佛教了。所以對這個假的身體,不能不珍重,不能不好好的利用。
(1)多愁善病
環境不如意的時候,要達觀些,以免殘傷身體。因為多愁是最損人的,疾病是常伴著多愁而來的。愁緒同滋生的春草一般,假使不用達觀的鐵鏟,把它連根除去,它是會滋蔓開去的。涅槃經佛說:“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倘能了解眷屬百年都是幻,世間萬事不能全。那末煩惱就可以減少,以至於完全消釋。達觀的人,明白人生無常,世事如幻,就不會利欲熏心。他既不使利欲熏心,也就不會利令智昏,做出害人的事來了。對於事業方面,曉得人命無常,時不待人,便會勤於進取,不敢懈怠;對於享受方面,曉得世事本不能全,便能淡泊自守,知足常樂。
(2)詩歌八十首
下面是幾首達觀的詩歌,對於我們的修養是很有助益的。
寒山詩 寒山子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彈。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玉堂掛珠簾,中有婵娟子。其貌勝神仙,容華若桃李。東家春霧合,西捨秋風起。更過三十年,還成甘蔗滓。
少年何所愁,愁見鬓毛白。白更何所愁,愁見日逼迫。移向東岱居,配守北邙宅。何忍出此言,此言傷老客。
誰家長不死,死事舊來均。始憶八尺漢,俄成一聚塵。黃泉無曉日,青草有時青。行到傷心處,松風愁殺人。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大半入黃泉。漸滅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有酒相招飲,有肉相呼吃。黃泉前後人,少壯須努力。玉帶暫時華,金钗非久飾。張翁與鄭婆,一去無消息。
出身既擾擾,世事非一狀。未能捨流俗,所以相追訪。昨吊徐五死,今送劉三葬。日日不得閒,為此心淒怆。
徒閉蓬門坐,頻驚歲月遷。唯聞人作鬼,不見鶴成仙。念此那堪說,隨緣須自憐。回瞻郊郭外,古墓犁為田。
嘗聞漢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術,延年竟不長。金台既摧折,沙丘遂滅亡。茂陵與骊岳,今日草芒芒。
君看葉裡花,能得幾時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誰掃。可憐嬌艷情,年多轉成老。將世比於花,紅顏豈長保。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飛。
蘇台覽古 李白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白居易
夜淚闇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燕子樓 白居易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商山路有感 白居易
萬裡路長在,六年身始歸。所經多舊館,大半主人非。
歲暮道情 白居易
半故青衫半白頭,雪風吹面上江樓。禅功自見無人覺,合是愁時亦不愁。
與果上人殁時題此訣別 白居易
本結菩提香火社,為嫌煩惱電泡身。不須惆怅從師去,先請西方作主人。
真娘墓 白居易
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唯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金陵圖 韋莊
江南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和樂天高相宅 元稹
莫愁已去無窮事,漫苦如今有限身。二百年來城裡宅,一家知換幾外人。
金谷園 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方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楊柳枝詞 劉禹錫
炀帝行宮汴水濱,數枝殘柳不勝春。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華清宮 崔魯
草遮回磴絕鳴銮,雲樹深深碧殿寒。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干。
經李征君故居 溫庭筠
露濃煙重草萋萋,樹映闌干柳拂堤。一院落花無客醉,五更殘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難盡,故榭荒涼路已迷。風景宛然人事改,卻經門巷馬頻嘶。
鹹陽懷古 劉滄
經過此地無窮事,一望淒然感廢興。渭水故都秦二世,鹹陽秋草漢諸陵。天空絕塞聞邊雁,葉盡孤村見夜燈。風景蒼蒼多少恨,寒山半出白雲層。
法雄寺東樓 張籍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時歌舞樓。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山房春事 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次吳氏女子韻 王安石
秋燈一點映籠紗,好讀楞嚴莫念家。能了諸緣如夢事,世間唯有妙蓮花。
東欄梨花 蘇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百字令 登石頭城 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樯橹,白骨紛如雪。大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辇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冷,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裡,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和寒山詩 釋楚石
遙見川上花,朱朱兼白白。開落不暫停,寒暑相催迫。宿草生故墳,垂楊映新宅。新宅能幾時,百年如過客。
風輪轉烏兔,不得須臾停。昨暮沉厚地,今晨出高冥。雪霜有蕭殺。蘭艾俱瓢零。人命若朝露,勸君尋佛經。
富貴何日來,留將少年待。少年忽復去,惟有白發在。發白歸九原,須臾陵谷改。方當未足心,欲吸無窮海。
荒郊枯髑髅,舊日如花麗。對鏡寫蛾眉,教人梳鳳髻。嬌歌及艷舞,側立兼傍睨。一去不復還,冥冥泣其婿。
天地會有終,人生要當沒。無因駐少年,未免成枯骨。卜地置玫茔,全身葬袍笏。焉知數世後,耕者翻泥垺。
漁家傲 釋楚石
聽說娑婆無量苦,能令智者增憂怖。壽命百年如曉露。君須悟,一般生死無窮富。綠發紅顏留不住,英雄盡向何方去,回首北邙山下路,斜陽暮,千千萬萬寒鴉度。
他山感舊 錢點
山頭誰種樹參天,種樹人今去幾年。樹老逢春枝盡發,可憐人去不知還。
喜李楚材至自嚴陵 張宣
一千裡外兩瓢零,十一年前好弟兄。相見不須論別事。故人誰死與誰生。
擬寒山詩 張梅村
屋角放梅花,一時香撲鼻。東風蓦地來,滿地花狼藉。衰榮若夢幻,生死在倏忽。吾心感物情,倚杖花邊立。
平地三尺雪,當璁一片月。清宵如白晝,梅花香不絕。童子漫煎茶,阿翁默念佛。不是世間人,烹庖醉面檗。
自雲棲過西湖 釋蒼雪
幾株寒樹似荒村,一片平湖照墓門。淺水疏梅俱不見,獨余殘月送黃昏。
登山懷古 釋蒼雪
天風吹斷兩絲飛,目極蒼蒼人影稀。何處館娃宮裡樹,晚來只見亂鴉飛。
湖樓題壁 厲鹗
水落山寒處,盈盈記踏春。朱闌今已朽,況是倚闌人。
過金陵 龔鼎孳
绮閣舊春玉樹飄,空江鐵銷野煙消。興亡何限蘭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金陵舊院 蔣超
錦繡歌殘翠黛塵,樓台已盡曲池湮。荒園一種瓢兒菜,獨占秦淮舊日春。
昨夜 龔定庵
種花都是種愁根,沒個花枝又斷魂。新學甚深微妙法,看花看影不留痕。
知足歌 無名氏
思量饑寒苦,飽暖便是福。思量疾病苦,康健便是福。思量危難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祿,也不必堆金積玉,看來一日之間許多自然之福。只因看不破,終日自蹙蹙。本是強健人,弄得病拘束。本是平安人,惹得危險辱。本是長壽人,作得死催促。世間有幾人,會享自然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足。
安貧歌 無名氏
黃虀飯,白鹽炒,只要撐得肚皮飽。若因滋味妄貪求,幾多俯仰增煩惱。
破布衣,無價寶,補上又補年年好。盈箱滿籠替人藏,何曾件件穿到老。
硬木床,鋪軟草,高枕無憂起得早。錦衾繡褥不成眠,翻來覆去天已曉。
舊房屋,只要掃,及時修理便不倒。近來多少好樓台,半成瓦礫生青草。
策修集句 胡寄塵
歲月不待人,涉署經秋霜。蕭蕭哀風逝,荒草何茫茫。古時功名士,今宿荒草鄉。有生必有死,何不赴蓮邦。
安心歌 江謙
英雄眼淚,誰人知道。向無邊一哭,眾生顛倒。孽海滔滔,惟有彌陀垂手。從千生萬劫以來,而今知道。莫錯過此生,更尋煩惱。六字洪名,愁憂都掃。得見彌陀,法門齊曉。我從今,把吾心安了。
中秋觀月 江謙
自昔中秋月,年年看月入。月猶圓是昔,人已古而今。我有無邊月,光輝歷劫新。萬古無微缺,千光證一真。試回觀月眼,看取自家心。
慰丁郎 章寸耕
百代豪華轉毂車,梁園金谷總非家。杜鵑聲裡千山碧,雲樹淒迷落日斜。
寄友人 孫常權
舊事重提半已忘,飄零黃葉十年霜。人生多別知如夢,但見浮雲送夕陽。
春來處處柳絲長,秋去蕭蕭落木黃。為語浮生如轉毂,唯留明月照池塘。
溪南過外祖母故宅 孫常權
育母撫雛兩代恩,卅年身世對寒村。故園新主驚來客,老屋舊鄰話斷魂。紅樹當窗思白發,青山歸骨冷黃昏。秋風不盡孤兒淚,為報劬勞禮世尊。
春暮偶書 孫常權
歲歲殘花落不停,年年草色入簾青。晚來風雨春歸去,記取彌陀一卷經。
集句四首 孫常權
金風一夜報新秋,戰壘千年草木愁,此地風塵埋斷碣,日斜牛馬散城頭。(城堡)
十月霜風三月草,江聲重疊送帆樯,早知珠玉同塵土,剔起禅燈照十方。(感懷)
百年望古空秋草,日日紅塵逐馬蹄,借得榆錢來獻佛,鹧鸪聲裡夕陽西。(百年)
萬事總成開眼夢,一年長恨送春時,夕陽背隴牛羊下,系馬荒村讀古碑。(郊行)
浪花雜詩 釋蘊光
三月春風暖,園花多綽約。花好有人賞。花落絕游客。不獨此園然,人家亦相若。霍公失官後,門前可羅雀。
人生有壽夭,一死胡能免。顏回骨已枯,彭祖今焉在。服藥求長生,世見一何淺。秦皇與漢武,早被黃泥掩。
昨夜北風起,白雪飛如絮。梅花三兩點,開在門前樹。焚香拜梅花,深心感知遇。年年風雪中,伴我山裡住。
淒涼北山麓,新舊墳重疊。幾家孝兒孫,祭掃清明節,幾個恩愛婦,來到夫前泣?大半荒草堆,麥飯無消息。
南山有古墳,前朝丞相穴。石獸多零落,碑文豈能閱。嗟哉富貴身,亦非牢固物。墳前石尚枯,何況墳中骨。
王翁善斂財,家有田千畝。出門防盜匪,不敢街頭走。妻妾日爭風,家居又難受。嗚呼此富翁,何如吾家狗。
百年光景促,人世多寂寞。縱有歡笑場,難尋不壞樂。昨見櫻花開,今見蕉花落。獨坐彈心弦,聲聲多哀曲。
楊公昔在世,意氣沖牛斗。必報睚眦仇,定滅譏嫌口。今日我楊公,長臥茅山後。身被蝼蟻食,還知嗔恨否?
牛二做官回,鄉人忙接駕。爆竹轟天響,燈彩滿堂掛。爹娘隨意談,奴僕信口罵。牛二已歇官,滿口還官話。
青樓臨大路,有女貌如花。溫柔媚年少,珠翠競繁華。紅顏豈能保,老同甘蔗楂。門前路雖闊,誰停摩托車。
嫁夫莫嫌貧,夫富何足羨。不見富家郎,愛獵街頭艷。汝雖二月花,易作三秋扇。我願以此語,勸我董家妹。
曉過北山麓,風淒雲幕幕。山下少人行,泥有野狐跡。山上多荒墳,蔓草披黃葉。鴉鵲俱無聲,天地何岑寂。睹此感人生,或心殊戚戚。
別內子 陳海量
欲抒弘法願,孤負故園春。寂寞黃昏坐,毋為憶遠人。
偶成 陳海量
天台逐雲出,偶寄滬江濱。江水逝如斯,對之多酸辛。匪為一身憂,眾生方沉淪。獨處斗室中,檐月時窺人。市聲夜暫息,梵夾幸可親。探此微妙理,轉我塵勞身。
偶拈集句 陳海量
殘山剩水占斜陽,休說秦王與漢王。未熟黃梁猶作夢,忽觀青鏡自生狂。逢人資舊傷時異,顧影臨風坐夜長。我佛有言如皎月,照人煩惱作清涼。
二
百年誰悟草頭霜,指點松霞映晚陽。轉憶天台舊游處,茫茫塵世幾興亡。
自勉 陳海量
苦志勞筋大任因,洪爐正好煉心身。不披堅铠耽安逸,豈是如來座下人。
願將吾血化成墨,寫出文章百萬言。畢世皇皇緣底事,忍看佛日翳塵昏。
畏難兩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無盡眾生無盡事,一肩挑起上修途。
|
|
|
|
|
|
上一篇:陳海量居士:建設佛化家庭9--衛生篇
下一篇:陳海量居士:建設佛化家庭11--婚喪篇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