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問答
掐珠念 追頂念 觀想念 隨息念等應慎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既然由定發慧,那麼,如何修定呢?方法很多,最簡便的是念佛。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爾。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北繞,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見正編復馬契西書五。】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正)與陳錫周書》)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谛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也。’ (《(續)復劉惠民書二》)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爾。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爾。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爾。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正)復高邵麟書四》)
‘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三)答幻修學人》)
顯然,掐珠念、追頂念、觀想念、隨息念等法,用之不當,容易生病,故應慎用。
總之,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福慧雙修,就是要具足慈悲與智慧,福慧具足、悲智具足,就是圓滿的人生。
佛陀就是覺者,就是悲智具足,就是大智慧、大福德的人。而且人人皆可成佛。(出自《居士學佛100問》)
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觀想,但我念佛時,思想不能集中,有什麼好辦法對治嗎?
佛號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再印於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復始,這樣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計數的辦法。一氣念三句,再一氣念三句,最後念四句,一共十句。這種計數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銀行職員點鈔票,速度就如秋風掃落葉,但數目卻清清楚楚,不會混亂。(李炳南原著《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念佛的方法有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於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法才容易達到這個目的呢?
應該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自靈巖大師以來,多采取數十念佛的方法。(出處同上)
印光祖師說:‘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持,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什麼叫做追頂、隨息、靜聽?
追頂前面已講。隨息就是隨從自己的呼吸念佛,有的呼吸一次,念佛一句,有的呼時念,吸時不念,有的一呼一吸念一個字。靜聽就是口念耳聽,或者心念心聽。(出處同上)
淨土宗從蓮池大師以後,專門主張念佛名號,不教觀想極樂世界四色蓮花,那麼將來往生,生到哪一種顏色的蓮花裡?
法華四花,表示四種因位,就是住、行、向、地,從這一根據出發,你在哪一個因地,就會生到哪一種顏色的蓮花。
|
|
|
|
|
|
上一篇:講經說法的規矩是什麼
下一篇:怎樣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