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修學三福之二乘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得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為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的儒學與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象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歸戒。受歸戒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
從此修行有了標准,這個標准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歸依”。三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三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
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唯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於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剛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所以傳授三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三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三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 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裡流轉輪回,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三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裡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第三“歸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已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污;不順自已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污,我們要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已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三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准)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二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來,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這三個標准中,采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
中國大乘宗派裡,禅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屬於教下),象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 修清淨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准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
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象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
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三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在佛菩薩形象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裡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三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裡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歸依定要落實在生活裡。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三寶,“佛”是毗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修學的榜樣——,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
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現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需要借助於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
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秘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
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為之驚覺,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贊歎、非常喜歡!他講得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裡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國初祖,慧遠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為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台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於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徵佛法傳到美國。
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三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淨宗學會”於是在美國成立。
“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上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三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准,這叫真正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就提醒我們回頭依靠。因此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歸依自性佛——處世待人接物,定要覺而不迷。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忘掉,又迷惑顛倒啦!佛像提醒歸依的作用很大。我們供養佛像的功德,他的好處就在此。
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已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歸依法才落實,這是“法寶”。
“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就會提醒自已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這是住持三寶對於我們的功德利益。
須知,歸依不是歸依某一位法師,法師只是僧團裡的一個代表,他把三歸的意義、修學的綱要傳授給我們,使我們知道從今天起就要依覺、正、淨來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心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用什麼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用什麼手段,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雖然很多,目標切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淨土絕不可毀謗禅、密諸宗。為什麼呢?他走的門路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們坐車到此地來,他走路來此地,我們不能說他錯,因為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自由選擇。
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學來問我:“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都迷惑了,應該修那個好呢?”正好當時地上有個球,我指著球說:“佛教就象這個球一樣,你看球面上無量的點,就好象法門無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圓心。任何一點,只要直修,都能達到圓心,不必找第二點第三點。古人說:『就路回家,何必繞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體都得到了。所以無論那一個法門,秘訣就是“專”。只要專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開慧、能證得大圓滿的自性,使自性完全開顯出來。
所以住持三寶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貢獻。出家人是僧寶,我們對於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應尊敬。好的出家人,我們新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們敬而遠之。“遠”就是不要跟他學,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為、形相給自已啟示、警惕,這才是真正歸依三寶。
所以“歸依三寶”絕不是歸依一個人。如果說歸依一個人,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呢?將來你的前途是墮阿鼻地獄。怎麼說墮阿鼻地獄?因為僧團是團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僧團,雖然分布到盡法界,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這個世間的僧團好象是支部、分部。我們若是認定歸依某一法師,則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這就是“制造黨派,分化團體”,這個罪過就是“破和合僧”。戒經中說,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菩薩阿羅漢、破和合僧。如此說來,你不歸依還好,還不造這個罪業,這一歸依就破和合僧,這就不得了。
還有要知道,歸依只有一次,不是見到甲法師就求受三歸依,乙法師來又去受三歸依,歸依好多法師,自已認為了不起,這麼多法師保護我了。其實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也保不了你。只有歸依自性三寶,那才叫真正諸佛護念,善神護佑。所以這觀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確,千萬不能錯。在我傳授三歸的時候,若是已經歸依過而沒弄清楚,今天聽講明白了,從心裡回頭,依自性覺、正、淨,就是真正歸依。至於儀式不必另外舉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歸依傳授給你了。“受持三歸”是入佛門最重要的一課,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嚴肅。若是真正接受了,學佛就從當下開始。
接受三歸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憶念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准。佛教修行方法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但是覺、正、淨三門,明心見性的三門,我們任修一門,修成了,則三法門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各宗修學偏重不一。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三歸戒(三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台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三歸五戒就象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YIN,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
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仔細講解,然後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
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 “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須知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范,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
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范,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律的法師太少了,幾乎沒人講。相同的,聽講經的人很多,聽講戒的人很少!為什麼呢?這一條犯罪,那一條墮地獄;聽了一次,第二次就不來了,三天之後沒有聽眾了。其實戒律圓滿的,就在詳細明了戒律的開、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什還要嚴格。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跟我講:“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了齋戒有這一回事。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所以他說這不是破齊,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裡面度眾生。到了會場,主人說:“不知老師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裡更受感動。假如是晚上想吃東西,要求別人請吃晚飯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禮請,這要去。
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祖雲法師,持午持得很嚴,離開祖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幾次,以後跟李老師就學活潑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在南京時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他們逃到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那寺廟裡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他們才沒有被日本人抓去殺掉。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記在心裡),要報答這位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裡,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一看,雞、鴨、魚、肉,果然豐盛!
這時,他們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怎麼沒想到辦素席!今天我們要報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舉起筷子說:“好!大家坐下來。”酒席就開動了,他舉筷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戒呢?不是!這是佛法裡講的: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誠心誠意報恩的。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是菩薩接眾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惱怒相對,會把人家的學佛機緣都斷掉了;但是法師有大智慧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圓融,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范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所謂入境隨俗,皆當遵守不犯。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懂得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范。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游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游的國家地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隨俗,這叫“嚴持戒律”。
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在二百五十條戒律裡,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那些規矩我們完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今人誦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前賢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已要遵守的,是中國人講的獨善其身。
持戒者,雖然沒有人看見,一個人獨處也不可違犯,也不能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對待別人要守那些戒條?要守那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已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與印度不一樣,乃至中國人的意識形熊、生活方式,也與印度人不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唐代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就就和國家的法律一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原則原理不變),條文必須修訂才適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寺院都有清規。清規一定要適合當地住眾的修學條件,協助大眾的修行。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這一點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
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這第二條——嚴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學的基礎。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修學三福之人天福
下一篇:四歲男孩說出前生是他舅父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