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頂果欽哲法王:心的真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 善友與上師

水晶放在哪一塊布上,就會透出哪一塊布的顏色,可能是白色、是黃色、是紅色,或者是黑色。同樣地,跟你在一起花時間相處的人,不論他們影響是好是壞,對於你的生命和修行的方向,會有極大的影響。

我們應該花時間和真正心靈的朋友相交,這會讓我們對所有眾生充滿愛,同時也會讓我們看到什麼是負面情緒和憎恨。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的作為,自然讓我們浸YIN在他們優良的特質中,就如同環繞金山飛行的鳥兒,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為了讓自己從六道輪回痛苦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達到證悟的全知,我們必須依賴一位真正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他的一切思考、言語和行為全然依據佛法。他能夠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在道途上進步,怎麼做才能避免障礙。一位真實的心靈老師,就像是一面帆,能夠讓一艘船飛快的渡海。

如果我們相信他的話語,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輪回的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是那麼珍貴。證悟,並不只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達成,修行的每一個階段,不論是依據經教或密續,都需要一位夠資格的老師講解。

話說過去的佛,現在的佛,以及未來的佛,都必須跟隨一位老師才能夠成佛。

佛陀的開示廣大,密法傳承眾多,涉及的主題無盡。缺少老師的精要指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把這麼多的法教濃縮到精要的點上實修。

雖然上師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平凡的人形,事實上,他的心與佛無二無別。上師和佛陀之間的唯一差別,就是上師對我們的慈悲,而這個慈悲事實上已經超越所有過去的諸佛――因為雖然過去的諸佛都已達到完美的證悟,但是我們既無法親自見到他,也無法聽到他的開示。而我們的心靈老師,是在我們此生中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見到他,從他那裡得到指示,引導我們離開六道輪回的泥濘,走向證悟。


二 撥開迷霧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我們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的迷途。對心真實的本性盲目,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至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水是柔軟的、流動的,冰是硬的、尖的,我們哪能說它們相同?但是我們又不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不過是溶化的冰。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因吸引和排斥、享受與疼痛、得與失、有名與無名、稱贊與責怪而感到痛苦,會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水。

六道輪回和涅盤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的現起,而跟彩虹一樣,他們並無具體實存。

一旦我們認識到實相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為空,卻同時能現起為萬象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將不再受幻想所驅使。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融,它們就會像飛鳥劃過天空一樣地劃過我們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跡。

保持這種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他有利的條件,把他們視為

夢和幻象,不要執著於它們。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他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這麼,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眾生的痛苦能夠燒盡。不管什麼狀況生起,勿喜勿悲,在不可動搖的寧靜中保持自由、安適。

三 慈悲與菩提心

無始以來,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的在輪回中流蕩,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深陷於執著的束縛,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然後我們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偉大的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由這四無量心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毫不費力的自然現起。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的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眾生成佛的承諾,知道我們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是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他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他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我們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能夠快樂。不然的話,空談慈悲有什麼用?


四 覺性

如果我們能夠分辨心及覺性,

因而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性,

究竟的見地會漸漸清楚。

即使內在覺性現在還不清楚,

就只要不讓心散亂於外,即可行;

因為覺性就在心的甚深處。

他們說,那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樣,

後者是固體,抓的住。

但是溶化的水和冰無別,

所以在實相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樣的,心,因迷惑而非覺性,

當我們領悟心的本性,心即與覺性無別。

心與覺性雖相異,

卻無法經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當我們對覺性的信心增長,

心,就像無智的小孩,

而覺性,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智者。

覺性不會追逐心,而會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寧靜的狀態中。

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可以知,可以覺察無限種類的現象;這是它的明相。這兩種面相無二無別,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續的本性。

現在,我們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當障礙物漸漸被清除,我們會漸漸揭露出覺性的燦然,直到一個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畫一條線,畫下去的那一霎那,線便在水上消失,同樣的,你的念頭在現起的那一霎那,同時即解脫。以這種方式體驗心就是接觸成佛的源泉本身。當心的本性被認出來,就叫做涅盤;當它被迷惑所遮蔽,就叫做輪回。不論是輪回或涅盤,都從來沒有離開過究竟的相續性。當覺性到達最飽滿的狀態,迷惑的堡壘就會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


五 證悟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三:了解、體驗和證悟。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它們。

禅定的體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秘的地方專注禅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入歧途。”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霎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 ――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我們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我們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於有利的狀況,我們幾乎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煽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准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煽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以的迷惑都已消失贻盡。不管任何情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途上有所進步。

六 心的真相

心將經驗分為主體和客體。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我們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祗。我們對於舒適的追尋,我們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我們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贊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為“我”這個概念。

我們執著於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了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他就會毫無猶豫的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

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醒覺於證悟之境。”

當我們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

當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

當我們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柴。”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食用禅定之糧。”

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當我們關一扇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關上通往下三道之門。”

當我們走到外面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們能步上讓一切眾生解脫之道路。”

當我們上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帶領眾生走向上三道。”

當我們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我能去下三道解放眾生。”

當我們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至樂。”

當我們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

七 佛法的核心

佛陀開示的全部重點就是要讓我們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夠主宰我們的身體和語言,如此我們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結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充滿負面情緒,就算我們身體的行為和我們所說出來的話語多麼完美,我們都已經遠離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隨時意識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為,不斷反覆地檢查自己的心,負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適當的方式來對治。當正面的意念生起,則以回向來加強所帶來的利益,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達到究竟證悟。如果我們能夠在平靜和內省的修行中,保持恆常的覺察,漸漸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動和干擾之中,我們也能保持對智慧的認識。所以說覺察心是脫離輪回中一切煩惱的基礎和解藥。

佛法修行應該可以引領我們,不論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樣保持恆常的覺性。這是所有心靈開示的精要;沒有這個,不論我們念誦多少咒語和祈請文,不論我們做多少的大禮拜和繞塔,只要我們的心是散亂的,那一切對去除難解的情緒絲毫沒有幫助。永遠不要忘記這最重要的一點。

一切吉祥 "Sarva Mangalam"
邬金寧瑪恭敬合十.

【附錄】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接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覺林菩薩偈揭示了世出世間一切萬物法性的秘密,誦此偈不墮地獄,懂此偈迅速成佛。
“一偈破地獄”的公案出自《地藏菩薩靈感錄》:
“宋釋僧俊,俗姓王氏,京師人。出家後,不守戒律,未曾修善,患微疾而死,三日復醒,啼哭忏悔。自言將死時,有冥官二人,追至大城門前,忽有一僧雲:‘我是地藏菩薩,汝在京城模寫我像一軀,不曾禮供,而投捨大寺後,我卻須報汝模寫功德。’乃教一行文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晉譯華嚴經)誦得此偈,能閉地獄門,能開淨土道,能通報命。言已即隱。俊遂入城中,見閻魔王,王問:‘汝生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王曰:‘汝今誦否?’曰:‘憶持!’遂具誦上偈,時聲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脫。王曰:‘止止!不須說’,放還人間,因此得蘇。參驗偈文,乃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僧俊向諸寺僧常陳說之,聞者發心,信受華嚴。”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從心生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故名為真忏悔。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上一篇:年輕女孩子最簡單的減肥方法--竹筍包菜卷
下一篇:8歲女童沖進火海護住1歲弟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