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十五面第二行,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導念佛人歸於淨土,歸唯心之淨土也;華嚴善財、華藏海眾,悉是登地大土,普賢尚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何人斯,寧不愧煞。’這幾句話是大師勉勵我們。他既然勉勵我們,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谛閒法師必定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正如同過去智者大師一樣,雖然是一生弘楊法華經,天台是以法華為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他的歸宿,後代子孫也都是這樣地效法前賢。
下面一章呢,‘論用’,‘用是力用’,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亦名功德’,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獲;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獲。因此,功德與福德不一樣;福德,我們自己有福,可以供養別人,可以給別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轉讓的,為什麼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淨心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智慧沒有法子送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確別人可以代修,我們可以享別人的福,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功德,功德與福德,意思一定要很明了。
‘如來以權實二智,鑒機施教為功能。’佛對於一切眾生所保祐的、所加持的,就是這個,他以什麼來加持我們呢?是以教學,以教化。佛用什麼來教學呢?佛用智慧,用他自己的智慧,權實都是真正的智慧。‘此經以拔眾生苦,與諸佛樂為德用’,我們學這一部經有什麼好處?確確實實能離苦得樂,能離究竟苦,究竟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得究竟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得如來果地上之樂,這一樁事情尤其是不能夠疏忽。所以有一些人他不明了,我要想成佛,何必要到西方?別的佛,別的世界,還不是一樣!所以有一些人發願生東方淨土,到藥師如來那裡去,還有人想更近一點,彌勒淨土距離我們最近,他在娑婆世界裡面,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好不好呢?也算不錯,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太遠了,不能比。
西方世界的殊勝,經典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今天能去,說個老實話,只能生凡聖同居土,只有這個本事。方便土、實報土,沒本事啊!方便土要得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經典裡面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這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我們實實在在沒有這個能力,沒這個本事。實報土要分破無明,更沒分了。我們今天有能力、有把握往生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是確定能生。那麼你要想生東方淨土,或者生彌勒淨土,給諸位說,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資格,那兩個淨土去不成,為什麼呢?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彌勒淨土要修唯心識定,這個定修成了,才有資格去。
唯心識定相當於事一心不亂,他水准高啊!高水准的啊!不像彌陀淨土,他很低的分數就可以去了,我們都有把握。譬如說你去考試,考個十分二十分,有把握,他都取;那個彌勒淨土一定要八十分才取,你考不到這個分數,去不了,那個地方很嚴格,去不了。而且去到那個地方,受用、待遇,都比不上西方。西方淨土,那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各各都圓證三不退,這一句話可不能輕視,不能輕易看過,圓證三不退是什麼人啊!不得了啊!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通常講,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初果,才享位不退;就是剛才講,見思煩惱,三界之內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才是位不退。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等於阿羅漢了,才行不退。要到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念不退。那個初住菩薩,的確已經證三不退了,初證,沒有說圓證,沒有圓。
所以圓證三不退是什麼人呢?給諸位說,最低限度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才能稱之為圓證三不退,這個真不可思議,真正叫難信之法。那有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的享受待遇跟等覺菩薩一樣,你到那去找去?你找不到啊!所以這個處所,查遍大藏經,看看十方任何諸佛世界,沒有的。這樣殊勝的地方你不去,你要跑到別的地方去,愚癡啊!沒有福報啊!真正沒有福報。經上真是講得清清楚楚,往往人看疏忽了,沒有注意那個圓證兩個字。所以西方淨土中,彌陀經講難信之法,真難!你要是相信了,那你有福,你的福報太大了,你相信,你就能得享受。一往生,雖然自己不是等覺菩薩,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你的福報,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個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西方淨土,十方諸佛贊歎,既然贊歎,當然就弘揚,所以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弘揚的一個法門。我們能夠真正相信了,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才真正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本願。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希望什麼?就是希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肯去,再教給你其他的法門,那是不得已的。真正的本願,就是教我們發願求生西方;那麼我們從華嚴經上來看呢,不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而且是毗盧遮那如來的本願,這更不可思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深入去研究、去體會,才不辜負我們這一生。
那麼諸位把經本翻過來,十六面第一行,有一首偈子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這一首偈是華嚴經上的,經上的偈子,說明十大願王滅罪的功德,就是滅罪的作用,是‘拔地獄苦之力用也’,因為地獄最苦,業障最重。為什麼會造罪業呢?是由於迷惑顛倒,沒有智慧,所以才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造極惡五無間的罪業,這個罪太重了,如何能夠消除呢?一定要誦此普賢大願王。誦,這是第一個字,後面還有,還有許多,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絕對你不可以依文解義,佛叫我念,那我就念好了。念念,罪已經滅掉了,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經裡面常講聞法,聞了後面什麼?聞後有解、有行、有證,後面還有一大堆哩!這個才是開端,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誦是讀誦,讀誦要解義;解義的時候,要生信心,要發願,要依教修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無間罪才有滅啊!所以這整個過程當中,用一個字來代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效果是什麼呢?一念,一念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五無間罪才能消滅。如果還是妄念還存在的話,那個罪還沒有滅掉;經文上面講得很清楚,你可不要誤會了,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大概只要念一句就行了,罪就滅掉了,那你是望文解義,就跟外國人翻二足尊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誦此普賢大願王,是講修行,依這個方法來修行。一念是效果,一念是念到了一心不亂,到一心呢,那什麼罪都消掉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二念,罪就生起;一念,罪就消滅。剛才給諸位那個表上,一念三千,有一個字是印顛倒了,十個條目之下,地獄是嗔恚心,貪愛是惡鬼,貪是屬於惡鬼,嗔恚是屬於地獄,嗔心是地獄。這一段後面還有一行半也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在十六面第六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獲福德,如偈雲。’要緊的就是底下這首偈子,這是經文,‘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到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兩首偈是說明成佛度眾生的大用。菩薩的示現,身分不一定,他也是隨一切眾生的機緣。但是成佛的身分一定是非常尊貴。
所以我們看經典裡,凡是菩薩示現成佛,一定都是太子的身分,都生在帝王之家,這個要教化眾生,大家才能夠相信。你成佛教化眾生,絕不是為名聞利養,絕不是為五欲六塵。為什麼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統統具足,他能夠捨棄,他能夠放下,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修行、成佛,比世間帝王還要尊貴,還要殊勝。因為富貴是一切眾生所追求的,那麼佛要教你放下。這是前面跟諸位講了,辨別利害,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真正的利;眼前看到好像是利益,其實是大害,為什麼呢?增長我們的煩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換一句話說,對於這些東西貪戀,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害太大了,利益太少了。所以佛對這個事情看得很明白,也叫我們看破,也教我們放下,這樣才能在一切法裡面,得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佛作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首偈就說得很明白。那麼下面呢,我們就不必說了,經題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我們要看經文了。
請看第十七頁的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這一段經文後面有詳細的注解,凡是注上有的,我都不說,你們諸位自己去看,注子裡面有很重要的,我會特別提醒諸位。爾時,就是這個時候,什麼時候呢?因為這個經是大經裡面的一部分,一章,所以爾時是指前面。這是四十卷裡頭,第四十卷,那麼爾時是指前面一卷,就第三十九卷後半部,只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在贊歎如來的功德。
那個贊歎的,完全是偈頌,很長的偈頌,一共占了半卷的經文;說完了的時候,爾時,是指這個。那麼在贊歎諸佛這個偈頌最後有兩首,這兩首我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就是末後他贊歎完了的時候,作了一個總結。普賢菩薩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實際上沒辦法計算,這是此喻。剎是極短,極短的時間,剎那。塵是極小,微塵,極小,那真是無量無邊的數字,可以能夠數知,能夠數得清,可以能夠知道,這是此喻。‘大海中水可飲盡’,海洋多大,那些水可以喝得盡,可以把它喝完,這個都是不可思議境界。‘虛空可量風可系’,太虛空我們可以拿個尺去量,到底多大,可以量。風,我們可以把它系住,不讓它跑掉,這都是比喻。
這事我都能辦得到,要是把佛的功德說盡,我辦不到,‘無能說盡佛功德’,用這些來形容佛功德之廣大,說不盡,那麼這是第一首。未後這一首,‘若有聞斯功德海’,假如有人,你聽到普賢菩薩贊歎諸佛的功德,‘能生歡喜信解心’,聽了之後,你心裡面生歡喜,能相信,能夠理解。‘如所稱揚悉當獲’,你自己也能夠得到像普賢菩薩稱贊諸佛那個功德,你都可以能得到。末後是勸勉我們,也是警惕我們,‘慎勿於此懷疑念’,你要慎重,不可以對普賢菩薩所講的任何一句話,起了懷疑的心。你如果要懷疑,起了一念,那這些功德你是當面錯過了。爾時,就是指這個時候。所以此地這個偈,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就是殊勝的功德,稱揚完了的時候,這是總結前面第三十九卷經文。
告諸菩薩,諸菩薩就是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遍地告訴他們。及善財言,善財在這一品裡面,他是一個主要的人物,他給我們做一個修行的榜樣,就是做出一個示范給我們看,佛法應該怎麼個修法。善財是誰呢?在此地我要告訴諸位,凡是發心修普賢法門的人,都叫做善財,普賢法門是修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麼換一句話說,凡是死心塌地修念佛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財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是指專修西方淨土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善財。善是講善根,財是講福德;彌陀經裡面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一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善財是表這個意思,表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叫善根?什麼叫做福德?以華嚴經來講,善根是信、解,我信得過,我明白;這個事與理,我通達,我明了,這個叫善根。什麼叫福德呢?福德是行,我能夠依教奉行;行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行證是福德,信解是善根。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的四分,信、解、行、證,你具足這四個條件了,那你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也表福慧雙修,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福慧雙修,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絕對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不為其他法門所誘惑,這是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不為其他法門所誘惑。
譬如禅、密,或者是別的法門,教、律,這些法門,你不被它所誘惑,如如不動,這是定。所以一句阿彌陀佛,福慧雙修,定慧等學,真正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無上正等正覺,不用第二個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真正不可思議。那麼這一卷經,在清涼大師整個科判裡面,題目叫正示普因,所以我們在經本上,華嚴經重示普因章,這是用清涼科判的名稱。那麼一般題目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別行一章。我們用他科判的名稱,因為我們這個本子裡面一共是兩章,一章是觀自在章,這是這一卷的題目。重示普因的意思,前面已經說了,現在再說,可見得普賢菩薩慈悲到了極處。這個裡面最重要的,為我們開示,也是詳細說明能證普賢行願,能證的,能證的是普賢行願,我們一定要重視普賢行願,一定要修學普賢行願。
目標是叫我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世界的四種淨土,這個明白了嗎?為什麼西方四種淨土不可思議呢?剛才講了,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呀!不但我們沒有法子,即使連那些大菩薩們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境界。所以這種境界,經上也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還不十分透徹地了解,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的四種淨土,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他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不是方便有余土。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我們凡聖同居土裡頭,決定跟方便有余土不相同,不會混在一起的。西方世界有四土,四土混合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
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們在學校念書,大學絕對不是中學,中學決定不是小學,它都分開的。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在一個講堂上課,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的待遇平等。幼稚園學生的時候,跟大學生坐在一排,坐在一個座位上,這個情形別的地方找不到,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家,只有它一個,好處太多了。小學生不懂的,隨便隔壁碰一碰老大哥,他就會教了,真方便啊!所以它很特別,你要曉得華嚴經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實實在在就是指西方淨土,那麼這樣才真正能成就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換一句話說,如果不依普賢行願來修行,縱然修上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這是真的。不能成就是,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也是我昨天跟諸位所說明的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可以在他方世界修成。如果要想成圓教的佛,非到西方世界不可,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到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成個藏教、通教、別教,時間很長,也要吃很多苦頭,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麼不到西方世界走近路;到西方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間短,不吃苦頭,得大自在。因為你在他方世界,你見到的佛有限;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一天所親近諸佛如來,沒有限量的。所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到十方諸佛世界;見阿彌陀佛,等於見十方諸佛如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特別贊歎在此地。普賢菩薩特別勸勉華藏世界這一些諸大菩薩、法身大士,而且勸勉的言詞,也非常地懇切。如來功德,前面已經贊歎了很多,贊歎不盡;不但普賢菩薩說我贊歎不盡,假使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共同來贊歎,贊歎多久呢?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了,數字太大了,這個注解上有,諸位去看什麼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我在此地就不再啰嗦了。
相續演說,這是繼續不斷地在那裡說,在那裡贊歎,不可窮盡,贊歎不盡。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諸位一句的,如來功德,如來是誰呢?是自己,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不是別人。如果贊歎別的佛,毗盧遮那如來,贊歎他與我不相干,那我們修學畢竟是隔了一層。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是贊歎自己一念三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贊歎不盡,十方諸佛沒有辦法贊歎。那我們講學佛,恢復我們的自性,將我們自性,自性功德顯露出來,學佛就是學這個而已。首先把這個目標,殊勝的功德說出來了,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我們想不想恢復呢?很想。若欲成就此功德門,你很想成就;你要想成就,那你就應該要修學十種廣大行願。希求、欲望,這是願;認真去做,這是行。十代表圓滿的意思,念念都圓滿,這個才叫做十。普賢菩薩他本人就是這樣修學法的,所以他把他親身體驗到的殊勝的行門,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要想成就如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那你就應當效法普賢菩薩,跟普賢菩薩學,他怎麼修,我們也怎麼修,那你就決定成就。
再翻開,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注解,諸位自己去看,注得好,注得很重要。‘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個第一句,這是普賢菩薩征示,那十種呢?何等為十?就是那十種呢?菩薩自己先把這個十種說出來,名目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善財童子聽到了,對於這十種,境界、行法,他還不曉得,所以他一定要問。‘善財白言。大聖。’白是下對上敬詞;上對下,這是用告,我告訴你,這是上對下的口吻,陳白是下對上的尊敬的稱詞。大聖,這是稱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在華嚴經裡面,他的地位是等覺菩薩;地上菩薩稱為聖,大聖是稱等覺。
‘雲何禮敬,乃至回向。’從禮敬一直到普皆回向,這是怎麼個修學法,請他詳細地說明。‘普賢菩薩告善財言。’你看看這個用字,這個地方我們都要注意,為什麼呢?這修普賢行,普賢行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所以首先要知道修敬。意敬,言詞也敬,身口意三業恭敬,你才能夠真正得到東西。因為敬是性德。是修我們自己的性德。說老實話,對人沒有關系,難道普賢菩薩一定要人對他恭敬,如果他有這種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就不能稱為大聖了。所以這個敬,是修自己的性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老師一定要勉強叫學生對他恭敬,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不能修敬,你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道理在此地。
好,我們修敬,這修敬怎麼個修法呢?我們敬也要有個對象。好,我們拿父母,拿老師,拿佛菩薩,拿別人,來作個對象,使我們性德能夠顯現出來,是這麼個意思。不但出世間法,成佛從這個地方做起,世間法的修學也是從這個地方做起。所以諸位要打開禮記,你就明了了,禮記是儒家的,禮記在教學上也是禮敬放在第一個項目。那麼在此地,我們先講講這個禮,禮敬,我們先說禮。
在禮記,鄭康成的注解裡面說得很清楚;禮者,體也,體是本體,換一句話說,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做人的根本。那麼又當作履也,履是什麼?鞋子,你走路要穿鞋子,這個比喻非常地恰當,這是真正說根本,統之於心,一體。鄭康成是漢朝的大儒,他那個時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可能也接觸到一點佛法。因為鄭康成比安世高早一點,安世高到中國來的時候,好像鄭康成過世大概十幾二十年的樣子,所以差不多他是在三國之前。他死了之後大概二、三十年之間;三十年,他死了以後三十年,三國那些人物出生,曹操那些人都那個時候出世的。比鄭康成;出生的時候,距離他們死的時候大概三十多年,是在那個時代,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那麼他的說法,與佛經裡面講法非常接近,所以禮之體是心,真心。見而行之,悅之。以真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所以禮的本體是真心,儒家講誠意、正心,應用在生活上待人接物,這個就叫做禮。
所以禮有體有用,就是禮之作用是待人接物,用至誠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因此他要從敬開始,要從敬做起。在禮經,中國禮經通常指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而禮記,實在講它是周禮跟儀禮的注解,發明禮的意義,所以它是一本雜記一樣的,雜志一樣的性質。那麼我們初學對這本書應當要重視。禮記裡面說,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東西是一樁事情,但是有高下層次不相同。失道而後有德;德再沒有了,這就行仁;仁要沒有了,就講義;義沒有了,這才講禮;禮要沒有了,就天下大亂了。現在我們不講禮了,所以稱為亂世,亂世,人不講禮。
我們學佛的同修,最低限度,我們講對社會有貢獻;要報佛之恩,我們回向偈,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是國家的恩、父母的恩,佛是老師,師長的恩,佛是我們的老師之一,父母、師長、國家,以及眾生,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德。你要想真正講到報恩,必須要從自己本身,從禮敬做起,這是真正的報恩。別人不守禮,我要守禮,我起一個帶頭的作用,從我本身做起,影響我附近的人,希望呢,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人人都講禮,人人都重禮節,這個社會才能祥和。我們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去走走發現最不講禮的是中國人,而中國人號稱禮義之邦;那是過去的中國人,過去的中國人講禮,現在這一代的中國人不講禮,對不起我們祖先,有愧於炎黃子孫。
我們在美國無論走在什麼地方,只要見到那些外國人,他都很笑嘻嘻給你點頭,打個招呼,這根本就不認識,他在態度度上非常地親切,這我們看看人家有禮,人家守法。美國人老實、守法;中國人頭腦靈,花樣多,美國人沒有,美國人呆呆板板像機器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美國這個社會,在美國弘揚淨土最好,為什麼呢?不要去用多想,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嘛!所以我發現淨土沒有人在美國弘揚,如果在美國弘揚,將來一定前途非常廣,他能接受,而且很樂意接受。你要給他講研究這些教理,他恐怕不大願意接受,為什麼?他不願意用腦筋,換一句話就是,美國人不願意分別;他很執著,執著他守法,只要指一條路,他就老老實實在這條路上走,他不會換一條路的。這個社會有它的好處,有它很多的優點。他人與人,他不會動腦筋,不會去傷害別人。
所以美國的法律尊重人權,任何法律都要老百姓同意,老百姓不同意,這個法律不能通過,這跟我們中國不一樣,所以真正是老百姓的意思為第一,這禮重要。在我們古代,三皇的時候行道,五帝的時候就行德,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的時候,像周文王、周武王,這三王的時候,行仁。到五霸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時代,行義。義以後這是講禮,禮是禮上往來,前面三種只有往沒有來,義是義務,義務就不能講報酬。但是禮呢,禮是講報酬的,這禮上往來,禮是最低的一級;就是真心起用,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還要求報酬,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守不住的話,那就完全是妄心起用,真心全部喪失掉了,全部迷失掉了。所以佛法著重在禮敬,儒家也著重在禮敬。
你看禮記打開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無不敬,跟我們佛法課頌裡頭,一切恭敬,一個意思。失去了恭敬心,就失去了禮,就失去了真心起用的最低的一個限度,這怎麼得了,全迷了,禮沒有是全迷;禮還有的時候,還有那麼一線光明存在。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細細地討論,我跟諸位講的,這是注子裡沒有的;注子裡有的,你們自己會看,我不要講了。注子裡面沒有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意思,我一定要告訴諸位。下課了。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5
下一篇: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7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