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悟道的根本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凡夫靠什麼成佛
《心經》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覺者知也,智也,至高無上的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覺即是成佛。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有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眾生墮入輪回,皆因無明,也就是沒有智慧,由無知故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智慧明燈能破無明昏暗,能除煩惱、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應知境界,覺悟圓滿,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稱為“諸佛之母”。 二、智慧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無始以來凡夫有情顛倒執著實有二我而生。凡夫執著實有人我(主觀精神世界、能取),為我而生種種煩惱,能障眾生不得涅槃解脫,稱為煩惱障;凡夫執著實有法我(客觀物質世界、所取),對境而生種種分別,能障眾生親證所應知境,稱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處?凡夫無始以來顛倒妄想執著二我的同時,就有印象習氣留在潛意識裡,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種子熏習在阿賴耶識之中,所以今天我們雖然已知實無二我,但由於顛倒妄想積習深厚,阿賴耶識中仍有以前所積累的執著二我的種子不斷生起執我的現行。因緣成熟生起現行的這部分種子,顯現為現行後就不存在了,但我們在面對這些現行的時候,又習慣地帶著我執去對待,從而又熏成了新的我執種子,所以我執種子就這樣吐故納新接續不斷,我們的二障也就無有盡時。
如何對治這些執我的染污種子?這就要靠聞思修佛法無我的道理,熏習成隨順佛陀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的清淨種子,這樣可以起到三個作用:一是明白了無我之理,就可以減輕我執的程度,逐漸改變我執的習氣,以至於無我之理聞思修純熟,達到如實知見無我的境界,從而斷掉新熏我執種子的來路。二是在聞思修無我之理的時候,時時處處改造我執習氣的時候,都同時會有清淨種子熏習到阿賴耶識當中,對治我執的清淨種子摻和進去,會妨礙我執種子順利地聚合眾緣生起現行。熏到阿賴耶識裡的清淨種子逐漸增多,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就會使一些染污業終於再也不能聚齊生起現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污種子,眾緣中只要差一緣尚未聚合,此項染污業的種子就不能生起現行。這樣各種惡業生報因緣的聚合越來越困難,就會使許多惡業之報生起現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以至最終達到完全沒有可能聚齊因緣生起現行了。三是聞思修佛法所熏清淨種子的勢力越來越大,修行清淨無漏善業生報的因緣就更容易成熟,由於日日反復精勤聽聞、如理思維和依法修行清淨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來越接近佛菩薩的境界,就會與佛菩薩更容易相應,更易得到眾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護念加持,以至常能見佛,得生淨土。
當清淨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能夠達到一小半時,由其障礙作用使染污種子互相聚齊生起現行已經沒有可能,就是轉染成淨的過程要發生質變的時候到了,這就是見道。此時染污現行因無力生起而中斷,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如夢幻象全部消失,這就是由聖者的根本無分別智證得了空性;而後由清淨種子生起後得無分別智,世界本來面目自然現前,如實現量親切證知一切境界,生死長夢中的凡夫終於覺醒,無始以來第一次見到何為真實,凡夫不可思議真如境界如今親自體證了了分明,心中湧出空前歡喜,這就叫做登極歡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薩了。此情景就如剛從夢中醒來,正醒之時,夢中幻事全都不見,醒來之後,才見夢幻真實面目,全不過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終於明白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非是虛言,啞然失笑,生大歡喜。從此已生如來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報身法會,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對治所余大半染污種子,待到全部轉染成淨,八識得轉佛陀四智,圓滿證得無上正覺,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過程。
轉識成智的過程若細分起來,見道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這時顛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我執的根源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此時便能降伏染污種子的現行。然後在修道位的菩薩十地中,再接著對治所余染污種子,達到圓滿佛地時,就是轉染成淨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第二步,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識就全部轉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樣才是無分別智
聖者的智慧叫無分別智,方便說法,可分三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加行無分別智為地前加行位菩薩所修,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為見道時證得,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體,後得無分別智即為其用。無分別智,無的是凡夫的分別,生起來的是聖者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聖者的如實現量分別的,那與我們凡夫意識的分別完全不同,不可以我們凡夫的思維妄測類比,所以無分別智既不是不分別的智,也不是空無一切的智。此二種聖者之智只能證得,凡夫無法思議,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應當是怎樣證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薩所修的加行無分別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聖者智慧的過渡,是引導凡夫證得空性的智慧。
為什麼叫做加行無分別智?就是要把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識加力修行成無分別的智慧,這是見道前的沖刺階段,就像賽跑中撞線前的最後幾米,前面的一切積累都是為了這最後的成功,也好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終於上了戰場要動真格,看你平時的訓練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樣。首先要明確,這種修行,就是要用我們凡夫的分別來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識來修,凡夫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可以用來修行的工具。因為凡夫的本錢也就只有心意識,離了心意識也就沒有什麼凡夫了。什麼叫離凡夫的分別?那可以修無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漸離了尋伺,仍未離微細意識的分別,可達三界之頂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沒有粗想而不是沒有細想的意思。無想定其實也只是前六識暫時不起,第七第八識照常活動不停。准確地說,第八識叫心,第七識叫意,前六識叫識,真正離開第七染污意,是在證空性登初地的時候,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才叫做離開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識。與此同時,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叫做“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八識和前五識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轉為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離了心意識,必須到佛地才是。
而這暫時停止前六識活動的無想定卻是外道的修法,因為他們認為,凡夫生死輪回的原因是意識的分別,所以錯誤地認為斷掉分別就可以證入涅槃獲得解脫。而佛教認為生死輪回的原因是我執,必須斷掉我執才能獲得解脫,而斷掉我執必須靠反復熏習無我的正見,而正見就是正確的分別,所以錯誤的分別必須靠正確的分別才能對治除斷,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人就如同石頭朽木一般,根本沒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轉凡成聖而得見道,要靠聞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聞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識來修,必須靠第六意識的無我正見才能對治執我的邪見,因為我執的邪見就是由第六意識執著來的,所以解鈴還必需系鈴人。什麼叫智慧?就是能夠正確簡擇諸法。八識中只有第六意識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無想定暫停了第六意識的活動,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與佛教除遣我執的修行無關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無想定可得生無想天五百大劫的果報,五百大劫中前六識不起,由於不能聞思修佛法,佛把它與地獄、餓鬼、旁生、盲聾喑啞、北俱盧洲、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並列為“八難”之一,就是所謂長壽天難。這是佛教修行必須避免的陷阱和災難。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別識,訓練成聖者的無分別智,需要靠正確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別。要通過反復聞思修佛法,把我們因無明所生的我執邪見都捨棄掉,把由凡夫顛倒錯誤造成的疑惑全解開了,心裡沒有疑惑和煩惱了,也就用不著再分別了,這才叫做加行無分別智。比如,我們原來都認為有我,現在學習佛法明白了根本無我的道理,把心裡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絲毫的猶豫和動搖,時時處處在“有我沒我”的問題上不用分別就能斷定無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別,這就是達到了加行無分別智的狀態。這種無分別,玄奘法師翻譯成“喜足”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心裡明白了,沒有疑惑和煩惱了,心裡很高興,很滿足,不再受它擾亂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韓老根據藏文翻譯成“持斷定”的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得到了一種可以斷定的認識,問題解決了,再沒有問題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這樣用佛法去解決自己的無明造成的疑惑和煩惱,比如世界究竟是無常、苦、染污的,還是常、樂、潔淨的?一個個地搞明白了,沒有疑惑了,以至最後能夠明明白白地認識到,我們凡夫所有的見聞覺知都只不過是一種能分別,所以佛說萬法唯識,而所有的所分別又都只不過是顛倒妄想,佛說全是遍計所執,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龜毛兔角。當然這不是說我聽懂了這個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裡真正清楚,徹底明白,明明朗朗,沒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擾亂,所有諸相不能迷惑,什麼議論也不能動搖,這才叫做得了勝解,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別的境界,當把這最後的勝解之念也捨棄時,就是根本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刻了。所以要達到無分別智不能靠不分別,而是要靠正確如理的分別,才能接近和最終證得聖者的無分別智。
四、以聞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薩怎樣把凡夫有分別的智慧修成聖者無分別的智慧?需要用三種方法修成三種智慧。根據修行階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即是由聽聞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義,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義。這叫“緣文解義”。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觀所成的智慧,作觀的對象是離語言文字的道理意義,目的是將它們以無我空性為中心融會貫通,連成一片,集於一團,終於觀到純熟通達勿須分別的時候,就能以根本無分別智整體親證空性之理,也就是實證見道位。這叫“緣法義觀”。
思所成慧,是聞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之間的過渡,是由思維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維對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將聞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對照聯系,相互貫通,再依表達更深道理的文字繼續深入,或依原來聽聞過的文字體會其中更深的含義,再將領會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聯系,逐漸都與佛理的核心無我空性貫通,如是反復思維,達到可以完全脫離語言文字的觀法時,就屬於修所成慧純粹“緣義作觀”的范疇了。
聞所成慧是靠聽聞佛法所得,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正確聽聞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諸法無我”,真正通達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也就是通達了二無我所顯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無自性,什麼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無我就是一切法皆無自性。什麼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們所執著的一種“獨立不變”的東西。世上本來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可是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就顛倒執著必定是有這樣的東西,比如認為內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業,墮入輪回。如果把這種執著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會再去造業了,無我空性就會自然現前。空性只能證得,不可思議,可思議的就是無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議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議的空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了。因為空性法爾如是,從無生滅,亦無增減,只是我們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觀見罷了,因此若盡其障,空性就會自然現前。
反復聞思佛法可以熏習成清淨種子,可以對治我執煩惱,伏斷一部分煩惱現行。但是只靠聞所成慧還不能證得空性,為什麼呢?因為聞所成慧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概括的范圍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義”概括的范圍較大,你需要說很多句話才能說清楚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在意識中只要一閃念就可以思維得到。比如有人在說笑話,說著說著大家突然都笑起來了,就說明聽這個人說話必須要有一定長的時間,而明白這些話裡所包含的道理(義)卻不過是剎那間的事了。
這樣看來,用“義”思維,比用語言思維包括內容的范圍要大得多,這樣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後,要練習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起來,這就是用語言和“義”交叉思維,也就是修習思所成慧的階段。把多次聞法所理解的各種道理,聯系貫通,融會成一些更深更高層次的概括性更強的道理,這樣的“義”概括的范圍更大,代表的內容更多,使人的思維越來越精練簡略,但是其力量卻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由多聞到精華的提煉過程,也仿佛平常所說的由博返約的總結概括性學習階段。
思所成慧對治煩惱現行和熏習清淨種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強,但是在思所成慧階段也還不易證得空性,為什麼呢?因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維,散心的力量還比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強得多了,心力強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觀察思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達到脫離文字概念的純粹“義”觀的時候,逐漸把所有的道理都與無我之義融會貫通起來,形成高度概括的簡練的觀法,那就可以進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觀法(唯識中就是由四尋思觀證四如實智)把所有分別概括成“能與所”這種最基本的分別,然後把所取空掉,當這只有能取的最後一念也斷掉時,就是空性現前的時刻了。
慈氏菩薩曾在深密法會上請問釋迦佛如何作緣總法觀,佛回答說:“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缽捨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缽捨那。”這就是在講臨入真如的最後觀法。
五、聞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們一起來看彌勒菩薩在《辨中邊頌》裡是怎麼說的,頌下的論是世親菩薩的解釋。
“論曰。作意正行其相雲何。頌曰
菩薩以三慧 恆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論曰。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數數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設契經等法。如是名為作意正行。此諸菩薩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頌曰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頌曰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論曰。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何等名為十種法行。頌曰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論曰。於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維大乘法義,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見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的“界”是因義,指種子,就是說,多聞佛法能夠增長善根種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淨種子。
修作意正行具體需要做什麼呢?就是十法行。釋迦佛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中開演十法行時告訴阿難,此十種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修多羅,“阿難。譬如大地。一切樹林花藥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生。阿難。譬如轉輪聖王若在世間七寶常現。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此修多羅若在世間。則三寶種常不斷絕”。
十法行總結起來,一是要聞思佛法,二是要修習止觀。聞思修經論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須輔以止觀,其作用有三。一是在聞所成慧階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順暢,神志清明,於聞思經論助益廣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階段,靜坐思維時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很容易就心開意解了,或是平時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階段,必須常在定中作法義觀,才能最終習熟見道。十法行的第十項修習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觀修法義。所以羅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也就是讀經、止觀兩件事兒。
|
|
|
|
|
|
上一篇:淨界法師:何為“一心不亂”
下一篇:傳喜法師:人到無求品自高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