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證嚴法師: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禅、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從自我做起

想擁有一個清淨的社會並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響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修德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並抱持恆久心,於平常的言行舉止中不離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修德。

知羞恥

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不敢做喪理敗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有慚愧心,知羞恥。

誠於內,形於外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應是存誠於內,而形之於外。等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

救世先救心

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成則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做起,然後再以一個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響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祥和樂。

深思熟慮每句話

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問心無愧

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入群磨練

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最堅強的人

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毀謗同道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侵犯、毀謗他人,尤其不侵犯、毀謗同道者。

不傷害別人

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彼此感恩、行善

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個人是社會的起源

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何謂修行?

所謂修行,即“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而不精進,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心無慚愧者,行為必然不端,遑論修心養性?

福至心靈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福至心靈”。

不要小心眼

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脫門

平常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時時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練心

人生在世,常會接觸復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藉復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不散播是非

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形象,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

啟發自我覺性

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以眾人為重

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苦修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志。

放棄憂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不談神通怪力

除了對人與事必段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從動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准,引導眾生走向善道。

修學三要

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同參

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同道

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聖人無夢

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修行修心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烏過白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學

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四重德行

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理”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而不猛。”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上一篇:宣化上人:緊急關頭念觀音
下一篇:宣化上人:一念無明,即墮輪回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