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白雲禅師:如何才是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於現實生活中,耽於計較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心識中,充滿了煩惱和怨尤;因為,這種類型的人,太過於執著自我的感受與想法,眼目之中,完全是別人的言語和行為。

這,於佛法中稱之為隨著色塵緣境而轉。

眾所周知,人的思想發生變化,產生作用,無非是依於自己的感官,相應於外界所接觸到的現實種種情形,而引起自心中的想法,形成好受與不好受,分別自我意識的接納或抗拒,以至肯定苦或樂的情緒。

這,在佛法中謂之“蘊相”,也就是因色而發受,緣受發想,依想起行,如是行必完成結果;或者說,即為五蘊的變化現象,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學佛之人,講求“修行”,其實所謂的修行,即是修正自我意識所確定的行為;然後,持之以恆,精進不懈,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形成越逾世俗人的德養;同時,由於具足德養,自然也就可以自度度他,入達饒益功德的效力。

修行之道,依五蘊的調適要領而言,建立起“想、行”之間的“間隔”,可以說是“入道”的基本條件;如果,當“受”而發“想”之時,先能不即刻入於“行”,而能建立起一個間隔,那末,於原有從自我意識而生起的“想”,便可以調整、或者說修改;如是於“想”的內涵,即能入於“非想”的德養,發起不同於原有的作用,自然,於“行”的表現,便能展現出有修養的行為了!

於是,堪稱學“覺——佛”的行者。

您以為如何呢?不妨先從“想、行”之間而建立起“間隔”著手;您將會發現,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  

上一篇:積大陰德,能改變相格、氣色,使命運轉好的七大具體方法
下一篇:宣化上人:緊急關頭念觀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