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南懷瑾:釋迦佛抬頭悟道悟的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問,倒沒有什麼重要;但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是不比尋常。

根據經典與傳記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剛生下來,便具有與眾不同的禀賦。因為過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這一世出生時的各種瑞相。他拋棄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這“十二年”,因為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

現在我們把重點放在釋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來講。當時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修煉。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學佛,三心兩意的,東面去拜個老師,西面去拜個老師,這邊去套幾句話,那邊去套幾句話。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後來在恆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最後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其實這一段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再講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麼,又是如何修持的。我們看了他的傳記,只看到他學無想定三年,最後“知非即捨”,往往忽略了他在這十二年當中,認真修持的一面。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無想定”?這是印度的古法,中國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學到的那個“莫妄想” ——沒有妄想。

比如我們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盤起腿來沒有思想?絕對做不到。我常說笑話,只有兩種人可以做到,一種是還沒有出生的人,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除了這兩種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得到。剛剛有位比利時的同學,也與我討論到這個想與不想的問題;我們也談到釋迦牟尼佛,在學無想定三年以後,發現那不是道而丟掉,並不是他沒有修成,而是修成後丟掉了它。因為那不是道。由於佛經文字簡單,我們容易看過去而忽略了。

佛學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名詞很美。“非想”,不是我們普通慣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強就說它是一種靈感吧!是一種超越思想的靈感。現在有一種“超越冥想”,其實,也還不是這個“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與“無想定”的這個“定”,完全不同。無想定是把思想完全滅除掉,而這個非想是“絕對沒有思想”,可是又不像無想定般什麼都不知道。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靈感的一種功夫,這是當時所標榜的最高修煉方法。釋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時間,達到了這個境界,但發現它不是道,所以又丟掉不要了。大體上,佛經傳記所講的佛的修煉經過,這是很重要的兩點。

為什麼不提其他的修煉呢?原因是這兩種修持的功夫、實驗,已經涵蓋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學,都可以不必再細述了。例如,佛在學道前,對於數學、武功、文學,都達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後,又學成了這兩種最高的法門,但是認為還不是道。其實,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即使你沒有道,別人也認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來了。

大家注意,釋迦牟尼佛認為這個並不是道,當時他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個干果,當然餓扁了,餓得不成人形了。他這樣修,是要找出一個真理來,但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然後就下山去了。

釋迦牟尼佛到了恆河邊,牧羊女供養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擺脫了父親派來的五個緊跟著的年輕人。因為這五位認為佛放棄了修行志向,所以離開了佛,這五個人後來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這時一般人也都認為他“退道” ——退票了。因為大家都認為,出家人應該苦行,於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會。可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他因為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經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與營養,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是無法修道與證道的,這是一個事實。有關身體的健康與營養,以及與修道的關系,我們都要一步一步提出來研究。

佛接受了營養,恢復了體能,才渡過恆河到菩提樹下。那時,他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夠指導他的明師,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樹下打坐、發願。

這簡單的幾個字,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看的時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沒有深入體會。佛當時的誓願,推開了宗教,推開了莊嚴的辭句,等於說發了誓、賭了咒——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這裡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這句話,他求道就是那麼的專心。

根據釋迦如來應化史集的記載,佛在六天之內,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陸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頭一看,注意啊!釋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們那麼呆板,頭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頭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證悟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這裡岔開一句話,想到了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般認為,這也算悟道了吧!

剛才唠唠叨叨的,說明釋迦牟尼佛悟道的經過,就是要說明我的老朋友蕭先生問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個什麼?

你說這一下抬頭悟道,悟道了以後,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費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嗎?換句話說,他悟道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弘法時也不過三十二歲,弟子們比他的年齡都大多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後,各種的修煉、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當時回答我的老朋友蕭先生說:“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蕭先生說:“嗯,對了!”推開門就走了。

不曉得你們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他走了以後,一個念頭來了,蕭先生研究佛學很多年了,別人問這個問題還沒有關系,他問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換句話說,他問這個問題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釋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很簡單,而在當時為什麼那麼難?難的是什麼?佛十九歲出家,修持了那麼多年,才懂得這個道理,而現在我們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經的人都懂,對不對?這有什麼稀奇,如果悟到了這一點緣起性空,就一而貫之,一切通達了,那麼這是什麼道理?假定他悟的這個道理對,那前面功夫又怎麼說?又如何交代?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學佛,看到了佛法就曉得自性本空,性空緣起,雖然這個道理都明白,為什麼我們還要修持那麼久?而且我們自己,不要說做不到菩薩,連初步的小乘羅漢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歎的,在現在這個時代,連證到半個果位的人都沒有看見。

所以蕭先生一走,一個念頭使我心境不安,感歎今天世界的文化,國內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學的,各類各式的花樣,都非常的發達,但社會也更亂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來越不對勁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學們出國寫回來的信,所看到的資料,修道的也好,搞什麼的也好,到處一片混亂。唉!真是無一不亂,無人不亂,此所謂亂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蕭先生這一問,問題在哪裡?注意!我們大家學佛,有點顛倒因果。怎麼說呢?“倒因為果”,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在倒因為果。是的,我們都曉得自性本空,曉得都是因緣等等。但是,這些學理和道理,不是我們的,而是釋迦牟尼佛苦行那麼多年以後,對弟子們的回答;人家把這個回答記下來以後,我們看了才懂的。事實上,不是我們懂,那不過是佛經的增上緣,我們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我們也應該走修行的路子。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證,自己去證到那個緣起性空。

因為我們懂得這許多道理以後,往往會誤以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來講打坐的,一個個道家也會、密宗也會,滿口的行話,但是看看他那樣子,又一點都不像。至於說有沒有功夫,有沒有求證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師說的,你有沒有開悟,你站在那裡我就知道了,哪裡還需要等你說。可是現在這些人,滿口的道理,尤其什麼奇經八脈,這裡通,那裡通,熱鬧得很。我說“你不要把身體通亂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先學了佛經上的那些知識,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來倒果為因,倒因為果。

釋迦牟尼佛這一大藏教,是理也罷,是經驗也罷,他只懷疑生死問題,生命的問題。他追求的是人生怎麼樣“了”。

我們知道,一般講修證功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經驗和累積的見地,拿來倒因為果,然後就變成佛學了。結果我是我,佛學是佛學,兩個是對立的,對於修持一無用處。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上一篇:神醫神事:孫思邈
下一篇:我的病醫生無法用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