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土資糧:願(菩提心、厭離心、欣願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1、菩提心
隨順自性,發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qiān,“罪過”之義),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應該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離生死,一切眾生也都處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離。他們和我本來是同一體性,都是我的多生以來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們,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虧欠,於心就有所不安。況且菩提大心不發,對外不能感通諸佛,對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眾生。無始以來的恩愛怎能解脫?無始以來的冤業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來的罪業難以忏去,多生多劫以來的善根難以成熟。在修行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道因緣。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墮入偏小。因此,必須隨順自性,發大菩提心。
————————————
發菩提心,天人驚喜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
[參考譯文]
出家的人,發菩提心不算困難,在家的人發菩提心,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因為在家的人所處的環境,多被惡緣所纏繞。在家的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諸多天人,都大為驚喜,發生這樣的贊歎:“我現在已經得到人天的導師了。”
————————————
皈依佛法僧,發大菩提心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禮佛大忏悔文》
[參考譯文]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日發這樣的心願:不為自己求人天的福報,也不求聲聞緣覺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權教(藏教、通教、別教)菩薩的果位。惟願依照最上乘的佛法,發大菩提心。願與十方法界無盡眾生,一時共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
發十種心往生佛國
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者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大寶積經》
[參考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如下的十種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癡、不善、煩惱重的眾生所能發得出來的。是哪十種心呢?第一對一切眾生,生起大慈,沒有損害心。第二,對於一切眾生,生起大悲,沒有逼惱心。第三,對於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樂守護心。第四,對於一切法,生發殊勝的忍力,沒有執著心。第五,不貪求利養,恭敬尊重,清淨意念,安樂心性。第六求證佛的一切種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時候,無忘失心。第七,對於一切眾生,尊重恭敬,沒有下劣心。第八,不執著世間的議論,對於菩提道果,生決定求證心。第九,種植一切善根,沒有雜染,清淨的心。第十對於一切如來,捨離一切色相,生起隨念心。這就叫菩薩所發的十種心。由於發起這樣的十種心,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有人對這十種心,隨緣成就一心,願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不得滿願,那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參考譯文]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夠生出一切佛法;猶如良田,能夠長養一切眾生的清淨善法;猶如大地,能夠保持一切世間資生事業;猶如淨水,能夠洗滌一切煩惱塵垢;猶如大風,普遍地游化世間而無有障礙;猶如熾盛的火,能夠燒毀一切見惑煩惱。
————————————
行四種法,不離佛前
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勸眾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
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
三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
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
《大樹緊那羅王經》
[參考譯文]
菩薩修持四種法門,能常不離佛前。這四種法門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時也勸勉眾生,都生起往生淨土見如來的意願。第二,自勸勸他,樂聞正法。第三,自勸勸他,發菩提心。第四,一向專志修行念佛三昧。具備這四種修行,則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離開諸佛。
————————————
發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門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說明]
省庵:(1686——1734)名實賢,字思齊。早年出家,參念佛是誰,得悟,後於鳳山梵天講寺,屏絕諸緣,專修專弘淨土。大眾都說他是永明大師再來。臨終預知時至,至期跏趺見佛來迎而化。被後人尊為淨宗十一祖。
[參考譯文]
我經常聽到:入佛道的要門,關鍵是要發菩提心;修行的急務,首先是要確立大願。大願確立便可以救度眾生,菩提心生發就能成就佛道。如果不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那麼,縱然歷經無量塵點劫,依然還在六道中輪回。雖然也有修行,最終只落得徒勞辛苦。所以,《華嚴經》說:“忘記失掉了菩提心,修持眾多的善法,都屬於魔業。”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這個結局,況且未曾發菩提心呢?由此可知,欲學大乘佛法,首先必須生發普度眾生的菩薩願,這是不可以延緩的。
————————————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久住故。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參考譯文]
這個菩提心,是一切善中的至善。發菩提心必定會有因緣。現在我將發菩提心的因緣,概括為十種。第一,因為念佛恩深重;第二,因為念父母的恩重;第三,因為念師長之恩;第四,因為念施主之恩;第五,因為念眾生之恩;第六,因為念生死輪回之苦;第七,因為尊重自己的靈性;第八,因為忏悔業障;第九,因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十,因為欲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間。
————————————
菩提心就是無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無上菩提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道綽大師:《安樂集》
[說明]
道綽大師:(562—645)唐朝並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講敷《涅磐經》。後來在石壁山玄中寺看到記述東魏昙鸾事跡的碑文,深有所感,於是專修淨土,講《觀無量壽經》二百余遍,示誨道俗。
[參考譯文]
菩提,就是無上佛道之名稱,如果發心願成佛,那麼,這個心就發得廣大,周遍整個法界;這個心就發得徹底,同虛空沒有二樣;這個心就發得長遠,盡未來際沒有窮盡;這個心就發得完備,遠離了聲聞、緣覺的障礙。如果一發起這個菩提心,就能傾滅無始劫以來淪落生死的罪業,將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於成就佛果,功德不會失滅。
————————————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參考譯文]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很難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容易成佛則一生便可圓成佛果;很難入道則累劫難以真有成就。因而,往古的聖賢大德人人發願往生,千經萬論也處處指歸西方淨土。末法時期眾生修行,沒有哪個法門能夠超勝淨土法門的。
然而,《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少善根、福德的人不得往生,多善根、福德的人才能生到淨土。而所謂的多福德,莫過於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所謂的多善根,也莫過於發普度眾生的廣大心。所以,暫時稱念佛號的功德,便勝於百年布施的功德;一發無上菩提心,便超過歷劫的修行。
念佛本來是為了成佛,如果不發菩提心,那麼,雖然念佛又為了什麼呢?發菩提心本來是為了修行,如果不能生到淨土,那麼,菩提心雖發也容易退失。所以,播下大菩提心之種子,必須以念佛的犁來耕耘,道果才會自然增長。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進入淨土之海,才能決定往生西方成佛。
————————————
念佛與智悲,相共助成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及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如此系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強援,必得免脫。
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雲: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雲: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說明]
遵式大師:宋代高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賜號慈雲。天台寧海人,治定往生淨土忏儀,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金光明忏法。被後世稱為慈雲忏主。
[參考譯文]
無論為公事還是作家務,處理諸多緣務,雖然忙碌而內心常不忘記佛,以及憶念西方淨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掛在心上,雖然交談、去來、坐臥,以及做種種事情,而不會妨礙潛密憶念;那件切要大事歷歷分明,念佛之心也應當這樣。倘若偶爾失掉佛念,應當趕緊將念頭攝回到念佛上。這樣,久久成為習慣,便會自然而然地憶佛念佛了。
這樣的系心念佛,自然常會擋住一切惡念。假如念佛人企圖作惡事,由於憶佛念佛的緣故,惡事便做不成。縱使為報怨而作惡事,心也常會柔軟,如同身心染香,自然離臭。有時覺察到內心微起惡念,馬上念佛。由於佛力的加被,惡念自會息滅。如同人遇難,呼求他人強力的援助,必定脫免災難。
有時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難,以念佛心憐憫當事人,願望他脫離苦患。假若審理獄案,應以念佛心而生憐憫,願他離開苦難。雖然依照王法執行,應當內心作願:“我執行王法審理,並非我的本意,願我往生淨土後,誓來救濟你。”
凡是歷涉一切或善或惡的境界,都不離念佛。都應當心念作願求生西方。所以,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不間斷地心心念佛,能夠積累一切淨因功德。
————————————
常發代眾生受苦心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以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
弘一大師:《淨土法門大意》
[參考譯文]
一般人常說:淨土宗只是送死的法門(臨終才有用),那裡知道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經常抱持著積極的大悲心,恆發救濟眾生的宏願。修淨土宗的人,應當常常發代替眾生受苦的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替眾生受苦。所謂一切眾生,不是限於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如果依照佛經的說法,這樣世界的形狀,還有不可說,不可說許許多多的世界。由於有這麼多的世界。凡是這一切世界的眾生,所造的種種的苦業,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懼其多苦,而請旁人分任。
--------------------------------------------------------------------------------
2、厭離心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世間人民共爭無關緊要的俗務,在這個濁惡極苦的世界,勤勞身心,經營事務,求得自給自足,聊度一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等芸芸世人,苦心積慮,憂念重重,為妄念所驅使、奔波勞碌,沒有停息之日。沒有田地時憂田地,沒有住宅時憂住宅。對於家親眷屬,資生財產,沒有的時候,心存憂慮;擁有的時候,還是同樣的憂患。攀緣競比,極力要與豪富者齊等;稍微積累了一些財物,又擔心遭遇橫禍,不能常保。水災、火災、被搶、被偷等禍,以及過去世或現在世的怨家債主,都可能突然帶來災禍。如同火能焚燒、水能漂沒、盜能劫奪、賊能偷竊,轉瞬間全部的財物都可能蕩然無存。世人的悭吝心非常堅固,一旦財物失去,心中便憤恨不已。一切世人臨命終時,所有的眷屬財物,不得不捨離,獨來獨去,孤獨無侶。無論貧富貴賤,都同樣的憂苦無盡。
————————————
一切時中,萦記心願
雲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忏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參考譯文]
什麼才叫作願呢?每時每刻中都厭惡娑婆世界的生死悲苦,欣慕西方淨土的菩提法樂。凡所作的事情,或善行、或惡業,隨時審察。善行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惡業則忏悔並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唯有這個心願,沒有別的志向,這就叫作願。
————————————
欣厭具足,了脫生死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師全集》
[參考譯文]
念佛這件事,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求了脫生死;既然是為了生死,那麼,對生死的苦患,自然應生厭離心;對西方淨土的快樂,自然應生欣慕心。這樣,信願二法,在一念之間就圓滿具足。再加上志誠懇切,如子憶母地念佛,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融彰現。猶如太陽當空,縱然有濃霜層冰,不久也會融化。
————————————
即塵勞而覺路
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干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為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別想,便得洗滌干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
[參考譯文]
你們憂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干淨嗎?我有一個辦法:只要發個遠離塵俗、求佛度脫的願,用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換掉日夜辛苦、競求名利的心,這樣便可轉塵勞煩惱為覺悟之路。
大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恚相、歡喜相等等,不僅僅是在身上表現出來,才稱為被塵網所牽制勾連,只是心中略微染上這些意念,就屬於障礙道業的因緣。你必須要明白這一點。應當令身禮拜阿彌陀佛,口持誦阿彌陀佛,心憶念阿彌陀佛,不涉及絲毫其他的一切意念。真能這樣做的話,便能將心垢洗滌干淨,打破塵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
人身難得,急早修持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
《德森法師淨土詩》
[說明]
德森法師:(公元1882一1962年)江西興國人,三十一歲出家。卓錫蘇州靈巖寺,專修淨土。曾助印光大師創建弘化社。預知時至,臨終時,連呼三聲:“決定成佛!”而化。室有異香,火化得捨利甚多。塔於靈巖。
[參考譯文]
人身難得,現在已經得到了;佛法難聞,現在已經聞到了。
這個輪回之身如果不在今生度脫,又還能等到哪一生度脫呢?
西方淨土應當趁早急切地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待來日啊!。
窗外的日光,彈指頃倏爾而過;作為人身,還能有幾多光景呢?
————————————
出離心是修淨土的根本
常說: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群眾導師。於是大占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捨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樣難捨的東西能捨,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干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黃念祖老居士:《心聲錄》
————————————
求人天福報,難生西方淨土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回。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彌勒菩薩啟問:“為什麼這個世界有一類眾生,雖然也修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佛回答:“這一類眾生缺少智慧,以為西方淨土的快樂不如天界,所以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說:“這一類眾生如此虛妄分別,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修善雖得生天,但天福享盡,仍然生死輪轉。他們怎麼能得到輪回的解脫?”
佛言:“這一類眾生所修的善行,只是貪求世間的快樂,人間的福報。不求佛的無上智慧,而深深貪著虛幻的世間快樂與人間的福報。雖然他們也廣修福德,求人天的果報。到了果報酬償的時候,一切衣食用具豐足,而不能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牢獄,命終之後,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為這類眾生忏罪誦經,希冀救度。但是,這一類眾生受邪知邪見的業力所主宰,執迷不悟,所以永遠墮落在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解脫自在。
————————————
欣厭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於娑婆,深生厭惡;對於極樂,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導和尚集》
[參考譯文]
娑婆世界雖然苦難,但是身處其中的時間長,實在不容易發個離開之心;西方淨土雖然快樂,但是大家都不曾到過,怎麼能夠容易相信瞬刻往生呢?必須對於娑婆世界生出真切的厭惡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生出極深的渴想神往心,才能夠往生。
————————————
厭離行與欣願行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以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第十疑
[說明]
智者大師:又稱智颉,隋代高僧。受止觀於慧思禅師,創興天台宗,亦兼修淨土;臨命終時,面西念佛而化。
[參考譯文]
有人問:如今發願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作什麼修行,以什麼為種子,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回答:要想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具備二種行願,決定能夠往生。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厭離行是指:凡夫無始劫以來,被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遭受種種的苦難。如果不起厭離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心,便不會有出頭之日。應當發願:願我永離三界(欲色、色界、無色界)的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西方淨土的法性生身,這是厭離行。
第二,欣願行含攝二種含義。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義。往生西方淨土,是為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其二,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妙好事相,欣心發願往生。經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將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眾生,願同眾生一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得往生,這就叫做欣願門。
————————————
野狐狸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俄復有人曰,皮可補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競走脫矣。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裡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居士:《西歸直指》
[參考譯文]
野狐狸黑夜偷入廚房,飽餐一頓後便睡著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竄,於是野狐狸假裝死亡,等待人將自己拋棄。不一會兒,果然有想拋棄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說,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後再拋棄。狐狸聽著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會兒來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兩耳。狐狸聽到更為害怕,繼而思忖兩耳被割去,也尚不會致命,便仍忍痛受之。一會兒又有人說,狐皮可補裘衣。狐狸大驚道:倘若剝我皮,必至斷頭剖腹而死,這怎可忍受呢?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這樣,這只野狐狸競走脫了。
人在三界牢獄,無異野狐狸入廚房。現已托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可死裡逃生。很多老人家已經錯過強壯之時,猶如狐尾已被割去;倘若延誤到遲暮之年,便是將要斷頭剖腹之時了!這樣看來,如果不立大誓願,奮不顧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呢?
————————————
萬緣放下,一念單提
我等都應在此生中討個決斷,不再拖泥帶水,輾轉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後,要攝心專修。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是娑婆,焉有清靜之處?所謂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隨時隨地都應歇。古雲:“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所謂休歇者,“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也。
黃念祖居士:《谷響集》
————————————
真假信願的勘驗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辯。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紫柏大師:《紫柏老人集》
[說明]
紫柏大師(1543—160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名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門人尊稱為紫柏尊者。著述甚豐。
[參考譯文]
信願念佛的心到底真不真?勘驗關頭,只是必定要在歡喜與煩惱兩處中取得分曉。在這兩種境況中,真心與假心就可以很明顯地辨認出來。大抵真心念佛的人,於令人歡喜、令人煩惱的境界中,必然還是念念不間斷的。因為歡喜動他不得,煩惱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然都不能動搖他的心,那麼,死生境上自然不會驚怖。現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的景象,就把“阿彌陀佛”拋到腦後去了,這怎麼能得到念佛的靈驗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於愛憎關頭不忘失這句“阿彌陀佛”,而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臨終又不得往生的話,我的舌根必然破爛。
[編者注]
我們常常都說:“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那麼,到底何謂‘真切之願’?紫柏大師開示,便是一種檢驗標准。請諸位不妨依此常自檢點。
————————————
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我們在生死關頭,唯有兩種力量:其一,心緒多端,神識墜向心念重的方所,這是心力。其二,如人負債,神識首先被牽向負債多的方所,這是業力。業力最大,心力更強。因為業力沒有自性,業力完全依心而起。心能造業,心也能夠扭轉業力。所以,唯有心力最重。業力強大,也能使神識轉生。如果以勢大的心修持淨業,則淨業的力量便強大。這樣,念佛之心重、往生之業強,唯有西方淨土是自己趨向之處。那麼,他日命終,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生到其他的地方。
————————————
渡河逃命,十念相續
譬如有人,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納,恐不得過;若脫衣納,恐無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緣。唯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雜心,名為十念相續。
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經於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為十念相續。
昙鸾大師:《略論安樂淨土義》
[參考譯文]
比如有人在空曠無人的地方,遇到過去結下怨仇的盜賊。盜賊拔刀凶猛地要來殺害這人,這人見狀趕緊逃命。奔跑中,只見有一條河橫在前面,倘若能夠渡過這條河,生命可得保全。那時,這人專志思索渡河的方法:我到河邊,是穿衣渡河?還是脫衣渡河?倘若不脫衣服,恐怕游不到河岸;倘若脫衣服,恐怕耽擱時間被賊趕上。當時,這人只有如何渡河的念頭,更沒有其他的雜念。唯有思忖如何能過河,這就是一念。這樣不夾雜他念,就叫做十念相續。
修行的人也同樣如此。念阿彌陀佛,正如那人念如何得渡河那樣,經過十念。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念阿彌陀佛的相好,或念阿彌陀佛的光明,或念阿彌陀佛的神力,或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或念阿彌陀佛的智慧,或念阿彌陀佛的本願。不間雜其他的心念,心心相繼,乃至十念,這就叫作十念相續。
————————————
斬斷世緣,早辦前程
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會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什麼事?
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今日要務,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
王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
[參考譯文]
如果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意欲脫離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難得成功的;若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想了脫生死是很難的;未能了脫生死,而想不墮到惡道,又是極難的。縱然一生兩生不失人身,又能濟得什麼事呢?
不以念佛作為最緊急重要的事務,而以世間小善念念掛懷、日夜奔走;不把了生死大事放在優先地位,而把求人天福報放在優先地位;這是不明白輕重緩急。居士今日亟須做的,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兼以奉持齋持,尤為盡善盡美。一般說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悠悠散善便能到的。萬劫生死,不是因循怠惰便能解脫的。無常迅速,死亡早晚便到,怎能不趁早預辦往生的資糧呢!
————————————
生死無常,急宜念佛
昔一僧探俗友,勸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謝以三頭未了。僧問故。友曰:親柩未舉,男婚女嫁未畢。僧別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詩曰:
吾友名為張祖留,勸伊念佛說三頭,可怪閻公無分曉,三頭未了便來勾。
周克復居士:《淨土晨鐘》
[參考譯文]
從前,有一僧人探望俗友,勸告俗友說:生死事大,應當趕緊念佛。俗友回答:“有三件大事沒有了結,目前沒有時間念佛。”僧人問你有哪三件事沒了呢?俗友說:“父母待送終、兒子待娶親、女兒待出嫁。”僧人聽了,默然而退。不久,俗友忽然亡故,僧人去吊唁,作詩一首:“吾友名叫張祖留,我勸他趕緊念佛,他回答說等到三件大事了卻後再念吧。可惜閻王老子不管你大事不大事,三件大事沒來得及了卻便來將此人勾去。”
[編者注]
古人說“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又說“世事無窮,生涯有盡。”如此看來,若真正發願念佛,精進修持,應當從今日開始,此刻開始,決不拖延!
————————————
至心念佛,如救頭然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世間一切極重的痛苦,都無過於生死之苦。如果生死不能了脫,必定將要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這樣已是痛苦不堪,更何況沒有跳出輪回,還難免墮落。一念之差,就會墮入三惡道。古德說:“三途容易入而很難出,地獄時間長而痛苦重。”一想到這裡,能不憂心如焚?所以現在就應該痛念生死,像喪了父母那樣痛心,像救頭上火燒那樣急迫。
————————————
拔除愛樁,乘願往西
淨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且此一句佛,開口便道著,有何難念?然舉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只為娑婆念重故也。正如萬斛(hú,一斛等於十斗)之舟,欲乘風張帆,有瞬息千裡之勢。你若向船頭釘一樁,不肯拔去,其能進否?所以雖日日念佛,西方尚遠,往生無分。今念佛人,若能得娑婆世界上一切恩愛、一切產業、一切怨債、一切欲樂嗜好,一刀兩斷,不復回顧,但專持佛名不捨,任運度日,則往生自然可必。
駱季和居士:《淨土三要述義》
[參考譯文]
淨土法門非常穩妥,非常便當,這是不容有絲毫懷疑的。並且這一句阿彌陀佛,開口便能念,有什麼難得呢?然而,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是什麼緣故呢?原因就是對娑婆世界的貪念重。正如萬斛之舟,如果乘風張開帆蓬,便有瞬息千裡的力勢;倘若你在船頭釘一個樁子,不肯拔去,這條大船還能前進嗎?所以,雖然天天念佛,而西方極樂世界尚還遙遠,便不得往生。現在的念佛人,倘若能將娑婆世界上的一切恩愛、一切產業、一切怨債、一切欲樂嗜好,一刀兩斷,不再有絲毫回顧留戀。只是專持佛名,永不捨棄。這樣(不再東攀西援的)任運度日,則往生自然必定成就。
————————————
念佛人不可貪生怕死
凡修淨土之人,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惟佛是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受輪回。此乃大丈夫生平之能事也。
大凡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養成習慣。一邊念佛,一邊生死根株只聽其潛滋暗長。則心成業熟,待至命終時,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心力被其牽引,而不能自主,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妄生計較。眼前境地,不加好惡貪戀之意。自然功夫純熟,隨其心之專注,而如願以償矣。
優昙大師:《蓮宗寶鑒》
[說明]
《蓮宗寶鑒》一書,全名《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因》、《念佛寶鑒》,十卷。元代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昙普度大師著。廣述念佛之要旨,為珍貴的念佛策勵之書。
[參考譯文]
凡是修淨土的人,應當時刻痛念世間一切人、事、物、情,終歸無常。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倘若不親聞佛法,那麼捨此身、受後身,輪轉三界(欲界、色界、天色界),流浪四生(胎卵濕化)六道,永遠沒有解脫之日。我現在有緣聞到正法,得以修行淨業,專念阿彌陀佛,捨棄這個業報身,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化生,受用種種大乘法樂。永遠解脫生死,不再輪回六道,這正是大丈夫一生最難能可貴的宏大事業。
大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可貪生怕死。倘若今日即死,今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怎麼可以今日緣盡要死了,自己卻心不情願?既然貪戀世俗塵境,不能看破放下,便會因這貪戀之心形成障礙,養成習慣。一邊念佛,一邊聽任生死根株潛滋暗長;那麼,此心貪戀五欲境界的業果成熟,到臨命終時,便會出現受生到善道或惡道的境象。境象現前,則心力必定被其牽引而不能自主。這樣,平常都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事,便只有落空了。所以,修西方淨土的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隨順往昔的業力,不妄生計較心。面對目前的處境,不加喜歡、厭惡這些的貪戀(好惡終歸屬於貪)之意念。這樣,功夫自然純熟,隨著這心念的專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必定能達到。
————————————
輕愛純念 得生淨土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二語,可謂刮翳①眼之金牌,活膏盲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於屋壁,銘之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②。於娑婆之愛,日務求其輕;極樂之念,日務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
[說明]
幽溪大師,即傅燈,號無盡,明代高僧。戒行清苦,學識高超,後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譽為“中興天台”的人,世稱幽溪大師。著有《圓中鈔》。
[注釋]
①翳(yì):眼中有遮蔽視線的膜。②提撕:提醒、警覺。
[參考譯文]
愛欲不重不會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佛念不純一難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句話,可以說是刮去眼內障物的金牌,是療治絕症的聖藥。凡是志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當將這二句話書寫在屋壁上,銘記在內心。時時莊重地誦讀,念念警覺自省。對於娑婆世界的愛欲,每日務求其輕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念,每日務求其純一。娑婆世界的愛欲,輕淡又輕淡,漸漸以致消除。發願往生的心念,純一又純一,漸漸到達極點。果能這樣的修持,那麼,此人雖然尚未脫離娑婆世界,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尚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嘉賓。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將死字貼在額顱上
欲心不貪外事,專志念佛,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如想要心不貪戀外事,專志念佛,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如果解脫生死的心真切,對於念佛往生之理信得及,不生一念懷疑迷惑的心,那麼,這樣的念佛人雖然現今未出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目前還未生到西方淨土,卻就是極樂世界的嘉賓。
————————————
逆順現前,不改往生之願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假若赤熱的鐵輪在頭頂上旋轉,不因為這個痛苦而退失往生淨土的心願。假若轉輪聖王殊勝微妙的五欲享樂出現在面前,也不因為這種享樂退失往生淨土的心願。這些極端的忤逆與順境,尚且不改移所發的往生之願,何況世間小小的逆順境界,怎麼能引轉往生之願呢?能發這樣的願才可稱為真切。
--------------------------------------------------------------------------------
3、欣願心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注釋]①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②無極:無盡之意,意同涅槃。因涅槃之妙理與萬德周遍法界,無處不至,故稱無極。另,此處“無極”也含有“淨土法門乃極端的方便,不可窮極”之意。③譊譊:爭吵;喧鬧。
[參考譯文]
佛勸勉大眾:你們每個人都應該精進勤奮,依照經語,努力改過自新。這樣必定能夠超脫生死輪回,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旦往生,便能橫超五道,永不再墮三惡道。這個淨土法門是凡夫疾捷成佛的殊勝大道,修學易而成功高;但由於多數人不相信,所以雖然容易往生但往生者寥寥無幾。西方極樂世界中,往生者都能事事如意。
修因(信願念佛、求生極樂為因)得果(往生極樂、證得菩提為果),自然可以往生到那裡。所以,你們應當對娑婆世界生厭離心,與人無爭,與世無求,淨無垢染,心如虛空。精進修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能得到極長生,壽命無窮,快樂無邊,見佛聞法,究竟佛道。你們為什麼還要貪著世事,爭競喧鬧,對空幻無常的世相,憂慮不已呢?
————————————
深信之後,便要發願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可無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可無取。故妙宗雲,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這樣相信後(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便可了知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所變現的穢土;而自心的穢惡,理所當然應當厭離。極樂世界就是自心所變現的淨土;而自心的清淨,理所當然地應當欣求。
厭離穢土,必須徹底厭離娑婆,決心橫超三界,方可沒有什麼可再捨;欣求淨土,必須徹底求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方可沒有什麼可再取。所以四明尊者的《妙宗鈔》說:欣取淨土與捨離穢土若能達到極處,便與無取無捨沒有兩樣。假若不從事相上發願,捨穢土取淨土,而只是推崇理體上的不取不捨,這就是固執理性而廢棄事修,既然廢棄事修,理性也就不會圓通明達。假若明了所有的事相就是法性,那麼,欣取淨土就是法性,捨棄穢土就是法性。一取一捨,無不都是真如自性。所以,信的後面一定要說明發願。
————————————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捨利佛,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佛說阿彌陀經》
[參考譯文]
佛又叫著捨利弗道,眾生聽到了上述西方極樂世界重重好處,應該都要發出願心來,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勸人發願心,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因為能夠同了這樣許多最上等的善人(一生補佛的大菩薩),都聚會一塊的緣故。佛又叫捨利弗,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要有有多善根、福德、因緣的。若善根、福德、因緣少,就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發大菩提心、執持名號、求生西方,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
————————————
發願往生者,永不退轉菩提心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參考譯文]
佛又叫著捨利弗道,若有人已經發願,現在發願,將來發願,要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許多人,無論已經往生(已發願者),無論現在往生(現在發願者),無論將來往生(將來發願者),都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並且還可一直修到成佛,不會退轉。
佛又叫捨利弗道,所以捨利弗,你要曉得許多善男子善女,若有信心的,就都因該發願心,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念佛拔苦,永出輪回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緣。游步三界,無所掛愛,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亦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若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佛告彌勒菩薩:真實敬佛,即是無比的大善,應當老實念佛,截斷狐疑,拔除愛欲,遠離惡業,杜絕入惡道的根源。乘佛的威神游化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斷除牽掛障礙。宣示淨宗圓頓妙法,勸導苦海沉浮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們大家應當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無限久遠以來,輾轉於五道(天,人,畜生,惡鬼,地獄)之中,身苦心憂,無有盡。生時苦痛,衰老苦痛,病極苦痛。死亡苦痛。身體丑惡不潔,臭穢難聞。你們應當發決斷心,斷惡修善,洗除貪嗔癡的心垢,言行相符,心口如一。
倘若你們能夠度脫自己,還應當輾轉救度其他的眾生,至心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雖然一生精進勤苦,但其實,待到往生之日,回首一生,也只如片刻。而命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妙樂無邊,永遠拔除生死根本,不再有苦痛煩惱的憂患,壽命千萬劫,自在隨意。
————————————
願生清淨的佛剎
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欲國土。佛言:西方去此無數國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YIN怒癡,蓮華化生,不由父母,汝當生彼。
《十住斷結經》
[參考譯文]
當時,參加法會的有多達十億的信眾,他們自知在一處死去,又生到別處,牽連不斷。貪欲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他們都樂意生到無欲的國土。佛說:“從這個世界往西方過無數國土,有佛,名無量壽。無量壽佛的國土清淨,沒有YIN穢,嗔怒,愚癡。那裡都是蓮花化生,不必受胎於父母,你們應當往生無量壽國。”
————————————
文殊大士發願往生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師利發願經》
[參考譯文]
但願我命終的時候,滅除一切的障礙。
面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生到阿彌陀佛國土後,成就圓滿一切大願,
阿彌陀如來,現前為授記。
————————————
不能自度,安能度人
有未入菩薩位①、未得阿鞞跋致②、受記別③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敗壞,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④,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
龍樹菩薩:《大智度理論》
[注釋]
①菩薩位:菩薩修佛果因行之位。通常分十地,從歡喜地到法雲地。②阿鞞跋致:不退轉地,八地菩薩所證。③受記別: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的記別。④法位:真如的異名。真如為諸法安住之位,所以稱法位。
[參考譯文]
有眾生由於沒有證得菩薩位,未證得不退轉地,未能受佛記別。這類眾生如果遠離諸佛,便會毀壞原有的善根,淹沒在煩惱海中。沒有能力度自己,又怎能救度他人呢?比如有人乘船,船到中流便敗壞,試圖濟度他人,反倒自己沉入水中。又比如用少許熱湯投到大冰池裡,雖然當時消解了一點冰塊,然而過不久,灑湯之處更成厚冰。菩薩未能證入真如實相,如果遠離諸佛,憑自己微少的功德,又不具備方便善巧力,期望度化眾生,雖然有少許的利益,最終反更墜落。
————————————
新發心菩薩應求生淨土
新發意的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有力,方可捨林游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參考譯文]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根機與悟解都軟弱乏力,雖然說發心救度眾生,但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小鳥,翅膀鳥羽還沒有長成,不可以逼令小鳥高翔。小鳥首先應依傍樹林,在樹枝間學飛,等到鳥羽長成有力後,方可捨棄樹林去高空飛行。初發心的菩薩也是一樣,首先應乘佛願力,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到法身慧命成就後,隨順機感回轉娑婆世界饒益眾生。
————————————
取大悲船,入生死海
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龍數菩薩:《大智度論》
[參考譯文]
譬如有二人,同時見到父母眷屬淹沒在深淵裡,一人直接跳入深淵,竭盡全力搭救。然而,力不從心,與父母眷屬全都沉沒在深淵。另一人見父母眷屬陷溺在深淵,趕緊到遠方尋到一條船,乘船來濟救,便與父母親屬們一道出離苦難。菩薩也是這樣,倘若沒有發菩提心時,與眾生一樣流轉生死之流。但已經發菩提心時,應當首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取得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凡夫菩薩,須常不離佛
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斯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參考譯文]
有人問:諸佛菩薩應該以大悲為事業,如果願欲救度眾生,就應當願意生在三界內(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上途(血途,刀途,火途)中救度苦難眾生,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圖得自身的安樂你呢?捨離眾生,便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礙菩提道。
回答:菩薩有二種。第一種,久遠以來修行菩薩道,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類大菩薩如果捨離眾生,那麼,以上責必備,實當成立。第二種,沒有證得無生法忍而會退轉的菩薩以及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應須常不離佛,成就忍力後,方可處身在三界內、在惡世中救度苦難眾生。所以,《大智度論》說:具足煩惱纏縛的凡夫,有大悲心,願意生在惡世,救度苦難眾生,是絕對辦不到的。
————————————
淨宗十六字訣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誓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徹悟禅師語錄》
[說明]
徹悟禅師(1737——1880):清代乾嘉時人,名際醒,字徹悟,一字讷堂,為臨濟三十六世。棲心淨土,主張蓮宗。被推尊為淨宗十二祖。年七十歲,面西合掌,端坐念佛,見佛垂引而化。
[參考譯文]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誓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字是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如果學佛的人,真正為了解脫生死的心不發;那麼,對他所說的一切開示,都將成為戲論;只是聽聽而已,不起真正作用的。
————————————
幸聞佛法,頓生信願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生,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
《印光大師全集》
[參考譯文]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現在,我們幸運地得到人身,生在了中國,聞到了佛法。所不幸的是,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無力速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了生脫死。但是又幸慶自己聞到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的大權善巧、異常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實在是莫大的幸運。如果不是無量劫來,深植善根,怎能一聞到這不可思議的法門,便頓時生起真信,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
欲求歸宿,應修淨土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干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淪惡趣受苦惱之謂也。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干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途。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事務,人何為而不修乎?
王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
[參考譯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須首先安頓好住宿,然後才出外辦事。這樣到天暮昏黑的時候,便有投宿的地方。首先安頓住所比如修行西方淨土;天幕昏黑比如死亡到來,有投宿之地即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托生蓮花中,不再墮落到惡道。又比如陽春時節去遠方旅行,必須首先具備雨具,暴雨突然來到,便不會有淋漓狼狽的憂患。先准備雨具即是修行西方淨土,暴雨忽然來到即是大命將盡;沒有淋漓的憂患,即是不會沉淪惡道遭受諸多苦惱。況且首先尋覓安頓好住所,並不妨礙辦事;首先准備雨具,並不廢棄遠方的旅程。可知修行淨土的人,全不妨礙一切世務,有這麼大的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去修持呢?
————————————
念佛當生四種心
念佛當生四種心。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忻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念佛人應當生起四種心。一、無始劫以來造業到現在,當生慚愧心。二、幸而聞到這個淨土法門,當忻慶心。三、由於無始劫的業障,很難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當生悲痛心。四、佛是這樣的大慈大悲,當生感激心。如能具備這四種心的任一種,就能夠成就淨業。
————————————
未能往生的原因
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
蓮池大師:《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參考譯文]
有人問:今見世人,念佛的人多,往生西方淨土成佛的人少,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這裡有三個原因。第一,口裡雖然念佛,心中卻懷惡意,由此不得往生。第二,口裡雖然念佛,心中胡思亂想,由此不得往生。第三,口裡雖然念佛,心中只願求來生的富貴,或者說我這樣的凡夫,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的份,只圖來世不失人身。這些意願不契合佛心。佛指引你往西方極樂世界,你卻自己不願意往生,由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的人,應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得疑惑。
————————————
精修淨業,預辦盤纏
古人雲: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天如禅師:《淨土或問》
[說明]
天如禅師:元代臨濟宗禅僧,又稱維則。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譚,號天如。幼於禾山剃發,後游天目山,得法於中峰明本禅師,為其法嗣,大宏臨濟宗風。敕賜‘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禅師’及金襕衣。注楞嚴經會解二十卷,盛行於世。復窮究永明之教旨,兼弘淨土教,著《淨土或問》,破除淨土教之疑惑,策進修行。
[參考譯文]
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應當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真是像石火電光,一眨眼間,便過去了。因此,應該趁現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把世事看清淡些,能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的佛名;能得一時的功夫,就修一時的淨業。不管它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的車旅費已預先備辦好了;我的前程已經穩當有把握了。如果不這樣做,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
以娑婆之苦,遙觀淨土之樂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參考譯文]
這樣相信了以後,願意往生的心就會真切生起來。更進一步將西方淨土的樂,來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苦,自然就會升起深切的厭離心,就象遠離坑廁,逃離牢獄那樣;將娑婆的苦來遙想西方淨土的樂,自然就會起欣樂的心,就像回歸故鄉,奔向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想良藥,如嬰兒思慈母,如避冤家持刀相迫,如墮水火急待援救。如果真能這樣懇切的話。那麼,一切世間事緣,都不能引轉他了。
————————————
直指迷源須念佛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須念佛,橫波徑度免隨流。
千生萬劫長安泰,五趣三途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王閻浮。
梵琦《西齋淨土詩》
[說明]
梵琦(1296——1370):字楚石,又字昙曜。明代“第一流宗師”(智旭語),梵琦繼承了禅宗自心覺悟,不求知解的思想,甚或呵佛罵祖,門風高峻。臨終時示微疾,沐浴更衣,跏趺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置筆,對夢堂說;“師兄,我去也。”夢堂說:“何處去?”梵琦說;“西方去。”夢堂說:“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梵琦乃震威一喝而逝。這位曾雲“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的禅師卻著詩推重西方淨土,令人尋味。
[參考譯文]
慈舟飄泛在娑婆世界的苦海中,
生死的此岸能否頓超到解脫的彼岸?
釋迦佛直指迷惑的根源,勸告我們念佛,
念佛度生死,橫截業力流轉。
可得千生萬劫長久平安康泰,
五趣三途的惡果也全都休止。
縱使下下品往生西方淨土,
也勝過在娑婆國土作富豪權貴。
————————————
一切功德回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印光大師全集》
[參考譯文]
日常生活中,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行,以及誦經禮拜的種種善根,將這些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能這樣做,那麼,一切行門都可作為淨土的助行,猶如聚集眾塵而成大地,匯聚眾流而成大海,廣大淵深,誰也不能窮盡。同時,必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眾生,所有修持的功德,普為四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眾生),以及十法界的眾生回向,則如火添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也能迅速成就自己的大乘殊勝行願。倘若不知這些奧義,則是凡夫二乘(聲聞乘、緣覺乘)自利的見解。雖然修持妙行,所招感的道果卻是卑劣的。
————————————
二種類型的回向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捨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
昙鸾大師:《往生論注》
[說明]
昙鸾大師(476—542):元魏時期人。少出家,苦節力學,窮究佛典,兼通外籍,號為神鸾,倡導淨土法門,臨終往生瑞相昭然。
[參考譯文]
回向有二種類型,第一類:祈願共同往生極樂淨土回向。第二類:還入娑婆廣度眾生回向。第一類回向是以自己的所有功德回向施給一切眾生,發願與一切眾生共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類回向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證得正定智能,成就善巧方便力後,便倒駕慈航,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同求證佛道。或共同往生回向,或倒駕慈航回向,都是為了拔濟眾生,渡過生死苦海。
————————————
磁石吸針,心感佛願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
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傅燈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注釋]
①僧那:梵語,意指弘誓。
[參考譯文]
我心祈感一切佛,阿彌陀佛即刻遙相呼應。眾生與佛天性相聯,譬如磁石吸針,互攝不捨。
諸佛與眾生,同一種覺悟的本源;雖然迷與悟懸殊很大,但理體卻永遠平等無二。正是由於理體平等,天性相關,所以,阿彌陀佛可以不假造作地拔眾生的苦,施眾生的樂。何況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發過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攝受接引十方世界有緣眾生。
如今阿彌陀佛早已成就了佛果,圓滿了大願。所以,我們不必擔憂阿彌陀佛不來接應。只要我們深信阿彌陀佛,憶念阿彌陀佛,經常發願,誓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話,便如同磁石自然吸針一樣任運乘佛大願往生西方。然而,磁石能夠吸鐵,但卻不能吸銅;針能夠契合磁石,但卻不能契合玉石。猶如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有緣的眾生,但卻不能夠救度無緣的眾生。眾生容易感通阿彌陀佛,但卻不容易感通其他的諸佛。這不正是說明眾生與佛的誓願力相關互應嗎?由此可知,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信、願、行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
一一蓮花見佛身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
何當百億蓮華上,一一蓮華見佛身。
李商隱:摘自《蓮花世界詩》
[說明]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青少年時熱衷仕途。中歲喪妻,折心向道,寄寓僧寺,齋戒如比丘。壽四十六,依僧禮葬。
[參考譯文]
無由離開苦海與迷途,東方佛剎離這有幾多微塵佛土。怎能比得上西方淨土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敷開即見阿彌陀佛的金身。
————————————
來者皆菁英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
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
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謝靈運:摘自《蓮華世界詩》
[說明]
謝靈運:劉宋時期文學家。幼負芳名,好學博覽,工書畫。詩文之美,江左第一。幼皈三寶,深入經藏,嘗從竺道生游,服膺頓悟之教。
[參考譯文]
法藏菩薩曾在王宮作國王,懷抱道心棄國出家至誠修行。
發了四十八大願,弘誓拯救群生。
西方淨土是何等的神妙,來生這兒的都是精英人物。
我在頹暮之年期冀安棲極樂世界,乘時游化,得以清旦供養十方佛。
————————————
一句彌陀,消遣光陰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捨。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拔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蓮池大師:《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參考譯文]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百歲的能有幾人?如今已到暮年,正應該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世間幻相有什麼真實呢?只宜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我的本來家鄉,我現在專心念佛,日後必然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何等的欣慰啊!應當發大歡喜心,不生煩惱。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即刻拔轉心頭,急急提念阿彌陀佛。同時回光返照,往心裡想一想:“我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中的人,為什麼要與世人一般見識呢?”於是,消除嗔怨,生歡喜心,一心念佛。如能這樣做,就是智慧中人所行的大安樂大解脫的法門。
|
|
|
|
|
|
上一篇:斷YIN開慧:戒色一周年感言,淺談如何系統的戒色
下一篇:淨土資糧: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