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延光法師:深入淨土真實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關於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知道,宇宙法界是沒有方向的。地球是圓的,站在這個球體上的眾生,隨其自轉會經歷相反方向的互換。即,地球上所定位的西方,隨其自轉到半周的時候就會變成東方(此處估且不考慮科學界宇宙定位說)。那麼佛為什麼還說極樂世界在西方呢?我們可以在“觀經”中得到啟示。
  觀經第一觀——觀西落的太陽。太陽西落,代表了一天的終結,以此暗喻,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極樂淨土代表修行者的終結歸宿。這個歸宿並不在東方也不在西方。修藥師法門發願往生東方淨土,也是這個道理。經中有言,但得往生任一淨佛國土,便即是生於十方所有諸佛國土,淨宗學人當深體其意。
  《彌陀經》雲“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說明極樂世界是有方所的。又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光明所照不為國界限制。既然能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說明也照到我們娑婆世界這兒來了。既然照到這個世界,那麼就應該能看得到呀,到底有沒有人看到這個佛光呢?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到。
二、關於阿彌陀佛接引
  “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身土不二”,這句話可以使人開悟,但往往有很多淨宗學人並不深究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看看阿彌陀佛為什麼叫阿彌陀佛。
  “彼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是光明,在佛教裡代表智慧;壽是壽命,代表永恆。理解到此,就會明白“身土不二”的道理。阿彌陀佛代表的是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即淨土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如果它受時空限制的話,經中就不會說“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極樂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淨土四句偈言:“生者實不生,去者實則去;去者實不去,生者實則生。”所謂生者,一佛土即十方佛土。所謂不生者,十方佛土即一佛土。一念善則逐向淨土,一念惡即遠離極樂。不於此土見彼土者能否往生呢?當然能!否則,往生者為什麼還要分三品九等,極樂為什麼分方便隨緣與實相寂光,彌陀為什麼有化身和報身之分呢?但是,只有前面的才是真正的往生淨土,有次第的往生並不是真正的淨土,只是化土,否則,也就沒有到極樂世界仍要念佛念法念僧之說了。
  佛教之所以是佛教而不是其他宗教,淨土之所以是淨土而不是天堂,往生之所以是往生而不是派送或判罰,只在於這一悟。這一悟即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所言: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追求“自得心開”的往生,無異於把極樂世界看成天堂,把阿彌陀佛視為救世主。至於生死何時了,無生法忍何時證,則與此無關了。
三、關於念佛功德。
  淨宗的不加雜念佛法門,常被人搞得非常加雜。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有不同的念法,很多淨宗學人將精力投入到研究到底哪一種念法比較殊勝的問題上來。是念六字佛號好呢,還是念四字的好呢?阿彌陀佛的阿是念ē呢,還是念ā呢?是唱念好呢,還是清念好呢?是五會好呢,還是四會好呢?十念法是在飯前呢,還是在飯後呢?是早上好呢,還是......
  真正的念佛,本來是個系念法門,系念也可以理解為想念,想什麼呢?想極樂世界,想往生淨土。那麼什麼人在想呢?當然是相信有淨土的人在想了。所以有大德言“信者即是念佛”,只要信有這個地方,沒有不願意去的。
  有人說“我雖然信也願意去,但畢竟沒有去過那裡,萬一准備去時卻沒有那個地方豈不冤枉?”沒有去過北京的人從來不會懷疑北京的存在,為什麼?因為他已經得到很多值得信賴的信息,比如北京的地圖、從北京回來的人的描述。但我們沒有直觀地看到過從極樂世界回來的人,怎麼才能對此深信不疑呢?其實簡單,我們完全可以先預覽一下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經雲:淨念相繼,心不顛倒就可以看到了極樂世界了。世尊給韋提希夫人示現西方聖境也是用的這個辦法。淨念相繼的淨念是什麼,是念阿彌陀佛的這一念嗎?當然不是,此念有生有滅,有前有後,有始有終,所以不能叫淨念。淨念是“不假方便”的,只要有一個“能念”的人和“所念”的佛在,那就是假方便了,假方便就不是“淨念相繼”。做到了淨念相繼也就達到了心不顛倒。心本來就是不顛倒的,皆因有了妄念而不能淨念現前所以心也就隨之顛倒了。一顆盼著往生的心,也是顛倒的心,但這顆顛倒的心,非不能往生,但去的是化土!
四、關於無情說法。
  如果我說此國土、他國土本是一國土,有人會說非也,何故?極樂世界無情可以說法,欲聞則聞,不欲聞則了無所聞,此土呢?
  阿彌陀佛無量永恆的光明藏中,所有化現的一切有情無情無不在十方世界而說法,在此世界聽不到無情說法的人到彼世界同樣聽不到無情說法。所謂說法者,不說而說:當你看到夜空流星劃過的時候,你聽到了剎那永恆和色不異空的話題了嗎?當你看到秋葉飒飒飄落的時候,你聽到了萬法緣生緣滅的箴言了嗎?你如果能轉識成智,就會看見無情在到處說法。
五、關於淨穢分別。
  娑婆世界名曰穢土,極樂世界名曰淨土,它們分別在哪裡?是大地的淨與不淨嗎?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就屬於淨嗎?黃金粉碎同樣可以坌風揚塵;娑婆世界赫土為地難道就是不淨的嗎?赫土同樣蘊含百花的芬芳。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為淨,娑婆世界的蓮花卻硬要長在污泥上。極樂世界的人不吃五谷雜糧,極樂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化現中化現,虛無中的虛無,不是嗎?這俨然不是分別淨穢的標准。
  極樂之淨在於“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三惡道故;娑婆之穢在於五濁煩惱業障深沉。淨穢的本質是不淨不穢。之所以有淨穢差別,皆屬眾生心念差別,知見差別。人有惡念即造惡業,有惡業故而有地獄三塗八難。人有無明而生煩惱,有煩惱故而有結使,有結使故而有五濁,有五濁故而曰不淨。所以穢土的根本在五濁,五濁的根本是無明,無明緣起於自性的一念迷失,只要這一念不迷,穢淨通途,彼此一如。
六、關於淨土正論。
  有言,我之雖為善論,但似非淨宗正論。依李炳南老居士之囑咐,淨宗行人應確信極樂世界的清淨,阿彌陀佛的慈悲。黃念老也反復強調“六信”之重要。若要高登九品,則非理悟不可,但求往生極樂,則以信願為重。
  若依正論,要追溯到釋迦世尊所言方為正論。說到淨土,現今學人多以某某法師、某某居士所說為榮。然而,至今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法師不引用般若方廣等諸經論義而能獨解淨土者。世尊說法雖八萬四千,終歸不二總攝一如。離不二法門而談佛教,皆為不究竟法,非佛了義。所謂了義者,以一法可以解釋萬法;所謂不了義者,一法只能解釋一法。古之大德,均屬一法通而萬法皆通者,可以用淨土解釋般若,亦可以用般若解釋淨土。
  學者不可知少為足,自囿下劣,不可狹隘淨土法門的究竟義。
七、關於方便法門。
  有疑者曰:我等凡夫,不見佛光,有人類登月,緣何仍不見四天王之天?因此,西方可疑。又,此娑婆世界現在雖然是穢土、五濁惡世,但到了彌勒佛出現於世,就是淨土了,那時也有凡夫等彌勒佛來度。同樣,極樂世界四土之凡聖同居土的眾生亦不見佛報身,雖然成了阿惟越致菩薩,只能見佛的化身,成佛還需在極樂世界修行很長時間。上品上生的人證無生法忍約八地,到成佛約此間的時間還需一大阿僧祗劫,何況下品往生的凡夫呢?我等能在此間開悟最好,沒悟生極樂世界可以繼續去開悟。對利根之人應該去參禅等求得開悟,再往生極樂,這樣可以縮短成佛的時間。
  登上月球的人當然看不到四天王天。宇宙星系隨時幻生幻滅,屬於物質與能量的無常變現。佛教所言欲界、色界、無色界28層天乃至六道十法界皆是建立在唯心之上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實則是一土,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實則是一身,西方極樂世界與此方娑婆世界實則是一界。各人道果不同故各見有異,如同色盲觀花,與常人所觀之花體同色異。此處稍有迷感,臨終顛倒,往生的即是化土。
八、關於專修之說。
  我們知道佛教存在有三大難:密宗難行,淨土難信,禅宗難解。這淨土難信一項,指的是什麼?因為淨土沒有“道理”可言,所以愛糾“道理”的人大多是難信的;相信的大多都是不講“道理”的。君亦見,現在念佛的大多是老人,老人所追求的大都是臨終關懷,也就是說,他是為自己求一個好去處而念佛的。
  為了自己的安樂而念佛是小乘思想,而淨土是大乘宗教。那麼這個“大”,到底大在什麼地方呢?一個是知見大,一個是發心大。現在提到淨土的知見問題,有人就講“不要加雜啦”之類的話。即然不加雜,為什麼我們還要“深入經藏,讀誦大乘”?如此,“佛法無上不願學,只要一心念彌陀”豈不更直截快哉!什麼是加雜?
  在“淨土好”的一片贊歎聲中,或問到底好在哪裡?知道的人就會說: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知道的就會把基督教的那句名言拿過來:信者得救!別的就無話可說了。我發此貼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淨土有話可說。
  佛無一法可立,我們可以把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看成此國土、他國土,然而在華藏世界,它們卻同處在盧捨那佛的千葉寶蓮華座的第20層第13片蓮葉花瓣之上,對此花瓣而言,並無此國土他國土之分別。“見阿彌陀佛,得阿惟越致,開悟入三賢位,登地”這句話是弘淨大德常講的話,但學人自己迷失,權實不分,事理莫辯,以羊車馬車為阿耨多羅,能怪得誰?
九、關於擇法標准。
  念佛法門,借信願行以求往生西方淨土,生淨國的目的是為了圓成佛道,圓成佛道的標識是證悟涅槃,涅槃要具三要件:一解脫,二法身,三般若。淨土法門之所以得十方佛共贊,緣於阿彌陀佛是本尊本覺,念佛方乃始覺,十方諸佛所證之法身正是彌陀淨土。只此在本尊本覺上直接了當地修持即是難信之法,故十方諸佛由衷感歎。然而我輩淨宗學人自不應以修淨為傲,視他宗為旁門以為假於方便,不似淨宗通道直達雲雲。何以故?淨宗雖在廬山,然而能否識廬山真面目者並非以此為准。世尊權實設教,隨機應變,其義趣無二,或先悟後修,或先修後悟,總未免頓漸。淨土一法,不唯西方一處,尚有藥師淨土,彌勒淨土等,生西生東,去與不去,皆隨各人願力。成就無上佛果,亦不以此為准。總之,無管你在於何處,只要證得涅槃三要件,你就是佛;未能證悟解脫、法身、般若,縱生西方,亦枉負盤緾,仍要懷胎花中,待無量大劫後一朝分娩。
  言及於此,所以我以為,擇法之要素即你所選擇的修習法門是否有利於解脫知見、法身證悟和般若修習。淨宗學人若褒己貶他,排斥擇法,實於彌陀願力相乖。《彌陀經》中雲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合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阿彌陀佛既是法身本土,花鳥無情自然廣宣法音,宣說內容如果加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正是統攝一切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彼佛國土無情宣說七菩提分第一之擇法覺支,就是講的對機擇法,而非獨講念佛一法,否則就不曰為覺支了。
  又言“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念法念僧又當何解呢?其國眾生念佛已達彼方,此處念佛念法念僧不應再視作求生又一西方它國,實則仍是對三十七道品的攝受,念佛念法念僧繼續求證本覺妙明,安住於覺正淨自性無生法忍。
十、關於宗派執著。
  在現實中,對修持法門的斟擇取捨一定要體現出佛教應有的理智,不可一窩蜂地死跟著一個目標。老年信徒,由於人生時間的緊迫和無常,對三十七道品和四攝六度已無有時間和信心去逐一學習體驗,他們所要追求的是臨終關懷,先保證自己能在死後橫出輪回,至於橫出之後下一步干啥就無關緊要了,甚至有人認為一勞永逸去極樂世界享福呢!對於年輕人,雖同樣有無常隨伺,隨時有捨報的可能,但我們畢竟不可以每天坐在那兒念佛等著往生吧?如果你仍選擇念佛法門,你就應該賦於這個法門更多的內容,或修定,或開智。
  念佛求往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色身捨報式的往生,一種是現前證悟華嚴的往生。前者生死未了,後者己趨無為,你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這只是對選擇修習淨土的人而言的。其它不適易修淨土或修習淨土仍無所獲的人,大可不必局限於所謂的“不加雜”之說。對於加雜不加雜有三種說:一是佛說,深入經藏,所作已辦俱諸佛法。二是祖師說,不加雜目的是強調對主修方法的專一,對教理上仍提倡讀誦大乘,具諸善法。三是現在淨宗信仰者自己的提倡,不加雜就是不通融一切其它法脈,特別是一些淨宗道場創建者更是走火入魔,在某地就有一個著名淨土道場對其它宗派竟到了同仇敵忾的氣勢。這已經不是擇法問題了,而是某些功利思想在作怪。
十一、關於追求死亡。
  過多過濫地宣傳“往生”事例極易使人對佛教產生誤解,認為佛教是追求死亡的宗教。從現有傳說的很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本來一個很自然的死亡過程,卻被編著者添加了很多的景物描寫和虛擬的人物對話,由此使人產生很多的浮想和認同。這種事例無根據地大量宣傳,不利於對佛教根本解脫道的弘揚,況且很多事例都是經不起實地調查的,並沒有很大的意義。雖然它可以在一定人群中產生淨土勸修的效果,但這卻不是佛教要宣傳的主題。
  佛教的實質在於,通過戒定慧的修持和實踐而證悟到一種根本的解脫,它對於人生的價值而言,在於使人們看破生死實相,賦於超越自我執著的生活態度。對過於執著於生死而不能超脫的人,佛教予以念佛法門而導歸極樂,這是佛陀對眾生的終極關懷,這種關懷是建立在凡夫對生與死的執著上的。如果我們都能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存在,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對於念佛人能否真正的往生,別人不可以隨便臆測,更不能自主判斷,否則容易制造妄語。盡管有些瑞象現前,也不能以此作為往生淨土的判別標准,因為在六道中異類鬼神,同樣會制造上升天堂或墮於陰司的種種景象。能否往生,甚至連亡人自己的話都不可以輕信,有些人命終捨報之前遺言自己決定往生,大多都是一廂情願。未能老實修行,未能一心不亂,未能透視淨土,只憑口念幾句佛號,便想了無量劫的冤業,有那樣便宜的事嗎?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有志同修,不要以為有這個淨土方便法門,便得到一條捷徑,需知念佛法門的主要作用在這個“念”的功夫上。阿彌陀佛是我們要時時系念的本尊,本尊是什麼呢?本尊就是本來自性中的那個“我”,你的般若智慧,你的三業修為,你的無限思量,只需時時處處,與本尊相應,那才是真正的念佛人所用的功夫,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有為地往生。
十二、關於自性唯心。
  既然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處處本地風光,為何還要再念佛呢?既然念佛是當前急務,你哪裡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在這兒談空說有呢?
  诠理更有助於念佛,磨刀不誤砍柴。淨土宗以信為契入點,有些人不理解念佛的意義,嘴裡只管念去,實際上內心裡還是懷疑的。我們把念佛的意義給他講清楚,讓他對淨土的存在更確信。至於說本地風光何勞念佛,更需說明自性是本覺,念佛是始覺,沒有始覺,終不見本覺。所以雖然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借助念佛的功夫,終不能證入。
  如果說一句彌陀只管念去,不需要多說什麼,那麼淨宗諸祖千經萬論又該怎講?所以,不要誤會以為講理的就不是念佛的,不要以宗門來分別是否修淨土。中國淨土宗是從晉代慧遠大師以後始有的,而在此之前,上溯至釋迦佛時代,韋提希與五百侍女念佛往生,她們卻並不是哪一宗。所以我至今堅持每日念佛,但從來不把它當作是一個宗派行為。念佛就是念佛,如果太執著於它是某個宗派的話,它會對你的修行產生一定的障礙。
十三、關於殊勝要義。
  念佛法門很殊勝,如果我們把它與顯教其它法門相比較的話,它有以下幾個最為殊勝的地方:
第一、大小二乘,顯密雙修。
  淨土法門,究竟屬於大乘法門,在修行次第中它又兼具小乘法器,故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說。至於說顯密雙修,一般人認為阿彌陀佛四字名號即是密言密義,翻譯過來的無量光壽即是顯義。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顯密與詞性語音有何關系!說顯說密是指它所包含的絕對和相對、次第和究竟的深義而言的。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一句彌陀有密有顯,實指我們對淨土和彌陀的認識上有深有淺而已。無論深也好淺也罷,只要你上路,終竟可以同登彼岸。此為它的第一殊勝之處。
第二、事理不二,體用一如。
  念佛本身是一種修持,以此攝護三業,不造新殃,同時隨緣消舊業,令往昔罪障不起,此為事。在念佛的時候,以萬念歸一念,一念歸無念,至一心不亂,意不顛倒時,不假方便,自然徹悟彌陀自性,此為理。由事而達理,由理而導事,理事不二,體用一如,修悟同期,最為直接了當,此為第二殊勝。
第三、止觀雙運,本尊本作。
  念佛是在本尊上下功夫的,當我們念佛時,聲聲喚起彌陀,法身顯露於當下;處處照見淨土,極樂光臨於目前。經中說屈伸臂傾到蓮池,實則上,連一彈指傾都不需要。或者說一剎那間離五濁,一剎那間是什麼概念?幾乎等於零。這不正說明這是在本尊上用功來著。待我們一念之間進入到了那個自性清淨的時空遂道(現代語),一切美妙境界應運而生,化無始劫憂惱作清涼,消無量生死緾縛而得解脫。此為第三殊勝。


第四、普賢行願,萬德俱足。
  普賢王如來在密宗曰本初佛,之所以他的行願無量無盡、無際無邊,皆由本尊性德而言。當我們證入彌陀性海,一切普賢行願本來俱足,無窮無盡。彌陀法身是我體,彌陀報身是我願,彌陀化身是我行。依此三身,佐以悲、智(觀音、勢至),正所謂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才不落虛言。我人平時所發菩提心,皆是因地發心,並未與真正的普賢行願相應。只有證入彌陀性海,從那個無邊無際的法身起用,才能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乃至普度十方一切眾生。所以,由此念佛證真,亦是發廣大菩提心之行為。
  以上略舉四點,是念佛人必須要理解和徹行的。不能深入體解,念佛無異咒佛,往生無異投生。所以我們不能把一個原本深俱大乘行願、般若悲心的方便法門,方便到了庸俗不堪的地步。  

上一篇:黃忠昌:止語的好處
下一篇:圓金:淺談我抄寫《金剛經》的感應、體會、收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