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學修三層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學佛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團體等緣起上的問題,如何善巧處理這些問題呢?我想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待自:身心安穩,心靈提升。
  身心安穩是修行的基本功,包括兩方面,心安穩和身安穩。心安穩就是內心能把握當下,安住正知正念。身安穩是心安穩的外現,指我們能安住寺院、道場用功學修,說話辦事能正確如法,不放逸散亂。心靈提升是指在身心安穩基礎上,學習佛法,反省淨化內心煩惱,長養菩提心,增長戒定慧功德。

  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佛弟子在修行時卻是身心躁擾不安。例如“跑道場現象”,說是參學,可是參了很多名山古剎也找不到合意的住處、可以依止的善知識。有的雖然住在寺院裡,但內心無所緣,不知學什麼、干什麼,總想到寺外轉;或是學修厭倦,無動力,學了很多法卻用不上功,對前途迷茫。這樣的修行狀態只能是浪費我們寶貴的暇滿人身,更甚者增長煩惱,退失道心。

  究其原因是自己人生宗旨不明確,學修無具體目標,對善知識、對僧團、對自己所學的法信心不夠。或者是雖然學佛出家了,但內心還有許多世俗事、五欲八風纏擾,放不下。因此學法不能入心,身心無大受用,只是口頭佛法,當然沒味道,久而久之對三寶退失信心。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必須認真反省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定下心來選擇好道場、善知識及同行善友,深入聞思佛法,不斷培養對三寶的信心,建立正知見指導自己修行。積極參加集體學修活動,調穩生活作息時間,每天給自己安排適量的拜佛、誦經、打坐、持咒、念佛等定課以助身心穩定。這樣修行才能慢慢上路。

  其次待他:互相尊重,互相接納。

  無論在家出家修行,都不能脫離他人而生存。互相尊重、接納是待人的基本要求。尊重他人就是讓自我謙下,代人著想;接納他人就是待人真誠、信任,打開心扉,讓別人走進自己生命。
  為什麼要尊重接納別人呢?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改善人際關系,讓團體祥和、凝聚力強。進入寺院我們首先看到的慈顏善笑、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就是啟發我們歡喜心、尊重接納一切,未成佛道,先結善緣嘛。佛陀教育我們要慈悲利人,我們佛弟子都做不到彼此尊重接納,那麼如何去感化他人,淨化人間呢?何況是我們的恩師、善友、同事、家人,都不能打開心扉,代人著想,怎麼能互相學習、和合增上呢?

  那麼我們怎樣尊重接納他人呢?儒家教我們做人要行仁道。對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佛法裡面講“自他相換”、“自他不二”、“同體大悲”都是我們設身處地尊重接納別人、代人著想的下手點。

  第三待團體:理念清明,共同提升。

  身心安穩、人事關系和諧會增強團體的凝聚力,但不能得少為足。為了更強有力地利益眾生、造福社會,必須要求團體中每一位成員要有積極明確的團體意識,對團體總的理念、發展方向要清晰明確。對團體要走的路、做的事、做事方法、模式要深入了解、認識。

  這樣我們才能在團體中不迷茫、被動,才能自覺承擔團體事務,服從服務師友。才能突破自己習性、自己不想學、不想干的事。會放下小我,成就團體。才會對團體有堅定信心,長久走下去。對團體理念清明才能做到承擔團體事務時上下自如,同心同願,歡喜配合。如一台精彩的戲劇,台上台下、幕前幕後,配合默契,渾然一體,共同增上。

  總之,在學佛的過程中,在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體中,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必須理智面對,合理解決。這是我們淨化提升心靈的必然次第。
 

上一篇:馬平:論佛法在“家庭和樂”實踐中的應用
下一篇:南懷瑾:真正的佛法:“至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