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查德元:心中的做人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人際相處之心
  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每個人都要與他人相處,不僅是入空門的佛教徒或出塵之道士或尼僧。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往來,便成了人生一門很大的學問。
  與人相處貴在相知,尤其“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彼此要能互相尊重,互相成就,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能夠“觀德莫觀失”,才能結交朋友。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有四點是應該明白的:
  第一,對賢能者服之以德:面對賢能的人,我們不可以用權勢、金錢、名位來取悅他,而是要以良好的品性、德行與之交往,就如荀子所雲:“君子易知,而難狎。”因為賢能的人雖然易於親近,但是如果你的態度輕浮、邪佞,則難以令賢者看重你,所以對賢能的人,要服之以德。
  第二,對乖張者馭之以術:而對一些生性囂張、猖狂、傲慢的人,要如何與他相處呢?要馭之以術!也就是要有“方便”的方法。就如同馴馬師要調服頑劣的馬,一定要先懂得他的性情,再依他的特性來調御。有時候順著他的心意,有時候要適時地控制它的方向。待人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打罵責備,而是要先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並且要傾聽他的聲音,適時給予勸告;能有一些對話的方法,才能讓他稱服。所以對乖張者,要馭之以術,這也是佛法的要求。
  第三,對樸拙者賦之以專:面對生性比較遲鈍、樸實,甚至笨拙的人,我們要怎麼辦呢?《三國志》雲:“貴其所長,忘其所短。”就是說明用人要“知人善任”,對於他的缺點要包容,而善於利用他的長處,並且給他因緣好好發揮。也就是說,對於能力較差的人,應視其能力,交代給他能完成的事,再從旁教導他做事的方法,讓他有信心獨立完成。因此我們對待樸拙者,要賦之以專,以融其心境。
  第四,對頑劣者教之以方:對頑劣、不受教、剛強、下劣者,我們不能把它開除,也不能不用他,但是要有方法讓他接受你。例如:用佛的慈愛憐憫他,讓他因受到關心而軟化彼此的對立;用鼓勵待他,讓他因受到贊美而對自己產生信心;或者用威力來降服他,讓他受到威迫而跟隨你,所以對頑劣者,要教之以方。
  人際相處,要善觀因緣,佛也是如此的慈悲為懷,隨順因緣,珍惜因緣,尤其彼此能相互給他人留有一半的空間,則不但不會有沖突磨擦,也可以保持適當的交流,發生互補的作用。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因緣因果。
  二、人生的四德
  人應該要有美德,有四種人生的美德必須要培養,信佛者要遵循,做人者更要去遵循。
  第一,智慧的源泉在於寧靜的內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有智慧,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智慧呢?《大學》雲:“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智慧的泉水淵源於寧靜的內心,正如入了佛門的弟子,心已無任何雜念,靜心就如濁水沉靜後才能照物,所以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有不少於一個小時,屬於個人的寧靜時間,甚至一星期中,不能少於半天或者三個小時寧靜時刻,如此才能反省過去與規劃未來。才智第一的諸葛亮,亦以“寧靜致遠”的座右銘,因為靜才是智慧的泉源,而已入空門的佛家弟子更是以靜來修身。
  第二,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我們對於世間要施與仁愛,怎麼樣才能把仁愛給人?必須具備恻隱之心,佛教就是以此立足於社會的。有了恻隱之心,才能有慈悲之心,有了慈悲心,才能與樂拔苦,才能視人如己出,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具足悲憫眾生的慈心,才能“割肉喂鷹”、“捨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因為具有大慈大悲,才能聞聲救苦,隨處應現。所以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
  第三,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自古以來,能夠在艱難險境中獲救重生者,才能不被逆境打倒。科學家伽利略說:“現實的生活是一座熊熊的煉爐,通過熬煉的,才能成為精鋼;通不過熬煉的,便成為殘渣。”如果你想通過現實大野洪爐的磨練,就要有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的堅忍意志,所以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如果出家人信佛之師,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即會半途又還塵世。
  第四,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孔子曰:“天無私履,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日月因無私,所以能成其大;我們每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有無私的願力。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了濟度眾生的四十八大願,而成就莊嚴殊勝的極樂淨土;地藏王菩薩也立下誓度無量眾生的大願,所以能成就道果。我們也可以立志作一個善人,造橋鋪路成就眾生;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將自己所學福利社會、造福人群。所以,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要耐得住、耐得長、耐得久,必須要養身積厚、培養美德;能夠具足各種能力、德行,才能在人生旅途上履險如夷。
  三、行事的要領
  人要在世間上生存,一定要做事,做事要懂得掌握做事的要領,才能事半功倍。朱熹言:“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做一件事如果不懂得要領與步驟,沒有與時俱進的眼光與智慧,不但花費時間,金錢,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現代的企業非常講究管理學,以及行事的要領。
  第一,有智更要有慈:古德雲:“人用剛,吾以柔勝之,人用術,吾以誠感之;人使氣,吾以理屈之;天下無難之事矣!”行事要有跳“探戈”的智慧,才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傷人。除此而外,還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才能為別人著想,才能普渡眾生,才能體諒別人,寬恕人之過,才能愛護他人,使人不作壞事。歌德說:“仁慈是一條將社會連貫起來的金鏈。”所以,行事要像進入佛門弟子,有智更要有慈。
  第二,有勇更要有巧:處事要有勇敢進取的心,才不會因循守舊,躊躇不前。拿破侖說過:“絕對沒有不因勇敢的希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者。”所以,行事要先有“必勝”的決心,然後才有成功的希望。此外,還要有巧慧,如果光有“勇”,而沒有“巧”,只能稱之為“莽”。如三國時的張飛雖然很勇敢,很有膽識,終因沒有巧智而失敗。
  第三,有口更要有心:行事不可以光是嘴巴說說,而不兌現。盂子說:“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隨意開空頭支票的人,是沒有責任心,沒有信用的人,這樣的人讓人不敢與他深交,更不敢與他有生意上的往來。因此《論語》說:“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都是說明做人要言出必行,才能讓人信任。正如佛教信徒,入佛門的和尚弟子,不會在社會上作壞事的,因為他們的一顆心是兌現的,做事以慈悲為懷,言行一致,佛教才能流傳幾千年不變顏色,不然的話,佛教也不會流傳下來到今天,也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世間的學問和道德從孝道、師道中來
下一篇:馬平:論佛法在“家庭和樂”實踐中的應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