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守五戒.持菩薩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戒是人格的升華

  佛教經常提倡“願”、“力”並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依願成佛,我們現在信佛、學佛是不能離開“願”的,有“願”也還必須要配合身體力行。要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我們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願望。僅以空口談願,而不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永遠都不能滿“願”。“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修行的目的是要達到佛陀的境界。因此,“行”是很重要的。

  “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又說:“萬丈高樓從地起,菩提涅槃戒為基”。“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佛教徒的本份,可以用兩個字來代表,那就是——持戒。

  一般人對持戒總會有些顧慮或忌諱,認為要皈依佛教,實在是一件難事。甚至有人認為受戒不是自找麻煩嗎?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受束縛?這事不能做,那事不能做?其實,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戒”的意義。受戒是學最好的行為,就是要我們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也就是佛教所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是佛教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一個人信佛,持戒、守戒後,不僅可以修身。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脫,還可入佛位呢!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五戒,為佛教最基本之戒條,凡是佛教徒都應該遵守,是終身受持的。要想證得菩提,持戒就是基礎。戒是多麼重要!三世一切諸佛,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是諸佛的根本,是基礎,五戒能守好,可保持人身,不墮落三塗,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經有了。甚麼是五戒呢?

  (一) 不殺生戒:佛教以慈悲為主,慈悲就是有恻隱之心,不忍殺害眾生,佛陀的慈悲是無微不致的。我們學佛應該與佛陀一樣有同等的慈悲心。佛教中有六道輪回之說,今生為人,來生可能為畜;前生的父母親朋,也許今生淪落在畜生道中為馬為羊……。如果我們殺生,可能所殺的都是我們前生中的父母、師長、親朋,那豈不是一件殘酷的事嗎?所以佛教中的不殺戒,目的就是為了擁護、提倡我們的愛心,長養我們的慈念,因此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應以柔和愛心來愛護之。

  (二) 不偷盜戒:偷盜不單是指明的搶、暗的偷而言,並且還包括了索取不義之財在內。欺騙、蒙混他人而收受任何利益。眾生為了生活賺錢,也應該從事各種正當的事業,甚至要利益眾生。有些人為了自己利益,生活豐滿,昧了良心,走私販毒,瞞騙稅項等等勾當,導人誤入岐途,破壞別人的家庭,這些都是違反不偷盜戒的。佛陀教我們要棄掉貪念,少欲知足,因為知足就會常樂,自然就不會犯偷盜的行為了。

  (三) 不邪YIN戒:佛陀教導的弟子中,有四眾之分。什麼是四弟子呢?就是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就是指比丘、比丘尼而言,他們完全脫離家庭,捨棄欲念,看破世間名利,榮華富貴,達到了六根清淨的境界,所以佛陀所說的不邪YIN戒,是對在家二眾而言。所謂“邪YIN”,是指不正常的男女關系。譬如男人金屋藏嬌,女人紅杏出牆等。真正的佛教徒是很容易遵守此戒的。“邪YIN”只是戒不正常的男女結合,並不是戒除正常夫妻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誤解信佛的人,就是因為持戒保持了理智,但失去了情感,這是大錯特錯的。真正持戒的人,是最冷靜而具有理智的的人,也是具足情感最豐富的人,就像是佛教中的“菩薩”,就是“覺有情”的意思。“覺”就是“理智”,“有情”就是感情,他對眾生感情是超越一切的,犧牲自己成全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多麼偉大、超俗的感情啊!所以學佛者如果能夠徹底了解“戒”的意義的話,絲毫也不會影響家庭的幸福。

  (四) 不妄語戒:也就是守口業。既然是佛教徒,我們就要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一個人言談,關系一生的信譽,不得不慎重口業。口業又分四種: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所謂不妄言:也就是不說謊,一個人立足於社會上最重要的是要能取信於人,所以本著守信、誠實,言出必行,守時盡職,就可以樹立自己高尚的情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大妄語。不惡口:就是不罵人,不詛咒人,不毀謗人。我們要知道:佛說罵人家的人,就好像是仰面唾天,痰不至彼,還墜於己一樣!所以身為佛弟子,不但不能惡口,更要培養慈言愛語,溫言軟語呢!不兩舌:就是不隨便批評他人,不搬弄是非,不談論人家長短。因為一個人如果種下了兩舌的惡因……就會害人而又害己。不绮語戒:就是不說矯情裝飾的言詞,不要為了迎合人家的喜好,涉及閨閣男女含有YIN意的話。目前社會上就有許多這種人,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說得天花亂墜,到頭來只是傷身敗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無利益!

  (五) 不飲酒戒:酒會亂性,使人迷失理性,不得清醒,糊裡糊塗;一旦酒精中毒入腦,那麼他的一生就永遠不得清醒了。飲酒後,迷失理性,反而引致造更多的罪業。五戒中殺、盜、YIN、妄四種為根本戒。至於不飲酒為遮戒,是因為喝了酒,三杯一下肚,不醉不罷休,前四種根本戒就容易犯,為了四種戒持得清淨,不容易毀,必須不喝酒頭腦清醒,才不敢犯戒,所以酒也列為五戒之一。五戒,實乃人倫之本。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所說的五戒,與儒家所說的五倫大致相同。不殺生即仁;不偷盜即義;不邪YIN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為一切大眾所應遵守。其他的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等戒都由此五戒而引生的。

  持戒的真義:

  一、戒的意義,從消極上來說是防止作惡,積極方面是作善,止持並行,“惡”要停止,“善”要奉持。戒的最高含義,應該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這就是戒的精神 應當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二、戒對治一切煩惱。不作煩惱因,便斷煩惱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戒要重視出發點。如見到別人美好的東西,心想據為己有,雖然未有偷盜的行為,但已生起盜念,雖未有犯戒之行為,而已有犯念。反之,為救三位善人而殺一惡人,破戒之情尚可原諒。

  因此,“戒”之一字的定義,不是叫你單方面的戒惡——諸惡莫作;更重要的是你無論一切大小善事都去做,凡利益眾生——眾善奉行。造惡是身、口、意在造,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為了利益人,也為了利益自己,要幫助別人,服務別人,你自然就有福報。菩薩修行是向眾生中求,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佛陀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有甚麼方法才能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就是依戒。如何“眾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諸惡莫作”?就是不作殺、盜、YIN等惡業。如何降伏殺、盜、YIN等惡業?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戒、定、慧圓滿,殺、盜、YIN等惡業要斷得清清淨淨;不清淨就沒有戒,沒有戒,那裡有定、有慧?你想有福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我們發心,受持五戒,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們;要“下化眾生”,與眾生結緣,念念不忙眾生,能與眾生結緣,我們修行才沒有障礙,才得到幫助。這樣說來,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還是要在眾生身上求。像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何止上求圓滿?下化究竟了?那為甚麼還要倒駕慈航呢?這就是菩薩的悲心無盡,悲願無窮。因為還有無量無邊的苦惱眾生。悲心所使還要化度眾生。

  我們要圓成佛道,第一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怎樣利益眾生?每一個眾生有困難,都是我們的責任。要效法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一切眾生的困難,就是我們自己的困難。去幫助他,解救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救人者常自救,與人樂者常自樂!
 

上一篇:紅塵一念貪心起 多入輪回六百年
下一篇:邪YIN時 你的一只腳已經踏進了地獄 我的真實情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