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佛說業報差別經:因果之端正與丑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接下來我們說的是美和丑的因果。美貌端正的人,人人看了歡喜、喜愛,就如美麗的風景一樣,走到哪裡都收到歡迎。但是丑陋的人則不一樣。人們見到了會不由自主產生遠離的願望,甚至憎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世尊對於容貌的美丑告訴我們如下的道理: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丑陋報。一者好行忿怒。
有這十件事情,能夠讓人得丑陋的果報。第一是,經常憤怒、發火,發脾氣。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容貌會不好看。嗔恚、怒火是毀壞一切功德的炸藥,一個經常發怒、發脾氣、憤怒的人各個方面都會顯示出破壞、毀壞的跡象。容貌也是一樣。
二者好懷嫌恨。
心懷仇恨、厭惡嫌棄的心態也會導致容貌丑陋。其實,大家仔細觀察一下社會上人的容貌。就可以了解了。先不說三世因果,不提前世導致現世的問題。就是現世,小時候容貌還可以的,等到大了,如果經常發怒、經常心懷仇恨、經常這個不順眼、那個厭惡的人,容貌也不會很好看,哪怕是有個美人帥哥的胚子,也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現代社會,大家對於帥哥靓女十分羨慕。其實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遠離憤怒、仇恨、嫌厭的心態,容貌即便早先並不好看,時間長了,會逐漸改善的。那個輪廓還是那樣,但是面貌就是不一樣了。
當然不光就這兩條。還有其他的。看下面:
三者诳惑於他。
欺騙、迷惑他人的,容貌將來不會好看。其實這個現實社會也可以發現規律。騙人的人心態是假的、虛偽的。容貌也不會真實,看上去會別扭。雖然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但是就是不順眼。
四者惱亂眾生。
惱亂眾生,讓他人、眾生煩惱。這個問題,需要注意。故意煩惱、擾亂、讓他人不痛快、讓其他眾生不能安樂的行為是丑陋的因。平素如果想的是怎麼障礙他人,那麼結果之一就是容貌逐漸變得丑陋。
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
對於父母無愛敬之心。對於聖賢之處,沒有恭敬。這也是丑陋的因。這個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容易見多了。尤其是對父母無愛敬心。父母的養育呵護之恩,尚未報答,反而生出怨恨、厭惡等心態,這樣的事情經常出現。這個因是很不好的。丑陋僅是將來的果報之一。
對於聖賢,沒有恭敬心態也是如此。不過在這裡強調,這裡說的聖賢,可不是我們普通世俗所認定的聖賢。而是佛法修行中的賢聖。
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侵奪賢聖資產、田業,是惱亂眾生中,比較嚴重的一種。果報更加利害和迅速。容貌的改變也是如此。
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
斷滅佛教塔廟的燈明,讓本來光明的地方黑暗,讓本來大家可以瞻仰、禮拜、供養、讀經、修行的地方看不見,是十分嚴重的惡行,所獲果報之一就是容貌丑陋。
九者見丑陋者。毀呰輕賤。
見到丑陋的人,輕視厭惡、嘲笑喝斥,這都是將來容貌丑陋的因。世尊告訴我們這一點,對於容貌丑陋的人,不能以此去打趣取樂、諷刺嘲笑。這是為自己培福。電影裡不是說嘛,作人要厚道。在這一點上,厚道沒有壞處。
十者習諸惡行。以是十業。得丑陋報
行種種惡行,也會讓人得丑陋報,什麼惡行呢?比如殺業、偷盜、邪YIN、邪見、貪欲這都是。都會關聯到我們的容貌。所以說這個容貌是一個人的因果的綜合體現。不是單一的因素。用現代的話講,是綜合素質。
為什麼丑陋,說完了。那麼端正美貌的因呢?或者說怎樣才能端正美貌呢?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一者不嗔。
有這麼十件事情,可以得到端正美貌的果報。首先是不嗔恚。不發火、不發脾氣、不遇到什麼不順眼的事情就心懷憤怒。這個做起來並不容易,筆者也不一定能做到,不過做到一分,就有一分的益處。而且我們看到,這個不嗔恚在這十件事情中是第一位的。說明其是最重要的一個。需要我們重視。
二者施衣。
布施衣物,讓他人美觀、好看、布施美好,自己獲得的自然也是美好。
三者愛敬父母。四者尊重賢聖。
尊敬、敬愛父母,尊重聖賢。這也是令自己容貌端正的因。看自己父母都不順眼、瞧不起的人,容貌端正起來很困難。
五者塗飾佛塔。六者掃灑堂宇。七者掃灑僧地。八者掃灑佛塔。
這四條,非常容易明白,和前面布施衣物的道理一樣。裝飾寺廟、佛塔,僧居、讓其清潔,是十分殊勝的因,因為布施出去的是整潔美好,又布施給了十分殊勝的對象,那麼果報一定不可思議。
另外灑掃堂宇,不光是指寺廟。我們自己的居所、他人的居所也是一樣的。保持整潔干淨的習慣,幫助大家打掃衛生,也是布施美好,是容貌端正之因。
九者見丑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
見到丑陋的人,不要起輕視厭惡嫌棄的心。要恭敬如常,把它當作普通人,和容貌端正的人一樣看待。
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見到容貌端正者,要知道人家是為什麼得到這樣的果報的。(為什麼前面都說了)。不要說,長得好看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了不起,從前沒有種那個因,就沒有這個果報,無論其現在如何,那個因就是了不起的。要正確對待。這本身也是善因。
|
|
|
|
|
|
上一篇:佛說業報差別經:因果之長壽與短命
下一篇:佛說業報差別經:因果之富有與貧窮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