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談建國:淡泊的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說淡泊的文章真不少,有人說淡泊是清虛自守,有人說去浮戒躁方為真淡泊,還有人說淡泊就是光求趣,不求利。聽上去,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其實,淡泊這一境界,並非是一種心向往之而不能達的理想,而僅僅是一種沖淡平和的心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回歸自然的淡泊;“晤入無懷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是以心為禅的淡泊。“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是浸YIN詩文、不改其樂的淡泊。“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是通過靜坐體驗到一種禅悅和法喜。

唐代詩僧寒山把多年修行的感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其中有一首詩中寫道:“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其字面意思是登上寒山的山道,寒山上的道路不絕,其實,是暗指學佛的道路無法窮盡,佛德智慧奧妙無窮。接下來四句“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則用形象的語言描寫了山中的風景,初讀,以為是吟風弄月,再讀,則發現並非這麼簡單,這四句詩分明道出了學佛後產生的淡泊寧靜的世界。這是一種非常幽遠的境界,如同空谷足音一樣難聞難見。最後兩居“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是全詩的詩眼。誰能擺脫世俗的牽累,與我共同坐在白雲中呢?白雲並非實指,而是代表了佛學的一種至高意境。


淡泊的境界並非邈不可攀,關鍵要認清淡泊的真義。淡泊的兩極是躲避人生和淡而無味,前者以平淡之名廢棄生活的根本,平淡成了一種美麗的托辭;後者把平淡與平庸相提並論,平淡淪為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淡泊不是生活的目標,而是一種生存態度,生活的目標當然可以高遠些,而生存態度則不妨從容平淡。從平淡走向豐富,通過學習與積累就有可能實現。從豐富再返回或轉入另一種平淡,卻需有較高的人生修養,方能達到此境。與白雲共游,必須以超脫世累為前提。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爾來不得明心見心性,皆由忙亂覆卻本體耳;古人雲,靜見真如性,又雲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虛語哉。”可見淡泊、澄清皆由靜生,如果心浮氣躁,即使一味心慕淡泊,卻無法做到真的淡泊,更不用說寧靜致遠和洞見真如性了。  

上一篇:寬容的本質
下一篇:善林:簡單生活中的幸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