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列無常觀為入法之門的深刻道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多識·洛桑圖丹瓊…

  把“無常觀”列為入法之門即入法第一觀門,也有它深刻的道理。

  “無常”是包括物質和精神的一切存在的一個普遍規律。

  “無常”分宏觀和微觀(佛教稱“粗分”和“細分”)。

  宏觀無常指的是每一種事物從生成到滅亡的全過程。這種無常物存在的時間不等,有一剎那的存在如閃電,有幾小時的存在如昙花,有幾十年的存在如人,也有幾千萬年、幾百億年的存在如星球。

  總之,無論是什麼事物,無論它能存在多長時間,凡是“有”的東西都要滅亡——這就是宏觀無常。  

  但從微觀上講,每一種事物和組成它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本元素,都處於即生即滅、永不停止的運動變化狀態,佛教中表達為“剎那無常”、“生即是滅”、“生滅一體”——這就是微觀無常。

  佛教哲學中提到的“無常”,在多數情況下指的是這種微觀無常。

  現代物理量子力學劃時代的發明之一是基本粒子的即生即滅,即測不准定律。所以有的科學家說:“兩千多年來人類的知識雖然得到極大的豐富,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變得更聰明。”從微觀無常規律的認識來說的確是這樣,只是現代科學從實驗中得到了證明,並非新發現。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逃不脫死亡的規律。那麼為什麼佛法將認識這一規律視為入法之門呢?這就要從佛教所追求的目標說起。

  佛教所追求的目的無非就是快樂二字,無論初級目標轉生人天,還是終極目標解脫輪回的涅槃和成佛,都是不同層次上的快樂。因為生命太苦太累,所以快樂就成了人類所追求的第一目標。

  從人類的一切活動到外道的“升天堂”、淨土宗的“往生極樂世界”都沒有離開快樂的生活目標。假若人間是天堂樂園,誰還向往和追求天堂樂園的生活?假若人類沒有離苦得樂的欲望,怎麼會產生離苦得樂的各種宗教呢?

  如果追求快樂的思想出自內心深處,就要首先充分認識到生命的苦。

  苦有多種,但概括起來只有三種,即苦苦、壞苦、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人類和動物共同可以感受到的明顯的苦,如饑餓、寒熱、疾病痛苦之類。

  所謂“壞苦”就是樂變苦、形樂實苦之類的變易之苦。這種變易之苦外道也能認識到,只有“行苦”才是佛教獨到的見解。

  所謂“行苦”指的就是生命的無常之苦。因為生命無常才是最根本的苦。所以佛說:“由無常知苦。”知苦才會求樂,才會考慮離苦得樂之道。

  無常對有情生命來說,不是一般的苦,是潛藏死亡危機的苦,因無常死亡有隨時來臨的可能性,一但死亡來臨,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幸福生活都會消失,一切奮斗目標都會泡湯,一切心愛之物都將化為烏有。

  認識這種殘酷的自然規律,會迫使人們思考一些人生問題,如一生的你爭我斗、恩恩怨怨解決什麼問題呢?金錢和權力能解決死亡的困惑嗎?臨終時回顧自己的一生會不會有違背良心的內疚呢?想到死亡的威脅,貪者會收斂,殺人的人會放下屠刀,一切恩怨都會了斷,所以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惡人不能繼續作惡了,不得不善,這是逼迫人們改惡從善。

  死亡能使惡人變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不僅是最大的威脅,也是最大的動力。由死亡而想到身後的事,由死亡的威脅使人們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由死亡的威脅而放棄貪心、怨恨和一切無價值的活動,由死亡的危機感迫使改變思想行為,進入善道。

  由死亡觀引起的做事的緊迫感,使人們珍惜時間,爭取向選定目標快速前進。這就是佛法將無常觀視為入法之門的原因所在。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佛教的睿智。

 

上一篇:七十七件不應該做的事情
下一篇:聖嚴法師:多聞與所知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