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耶喜喇嘛:通過佛法找到我們自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當我們研究佛法時,我們是在研究我們自己,研究我們自己心的本質。佛法不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超靈’之上,而是將其重點放在更實際的事情上。比如,如何生活,如何將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以及如何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寧靜而健康。換句話講,佛法總是著重於經驗性的知識、智慧,而並非某些教條的觀點。實際上,我們甚至不把佛教看成一種一般字面意義上的‘宗教’。從喇嘛們的觀點來看,佛教的教義更多是涉及哲學、科學或者心理學的知識。

人類的大腦本能的尋求歡樂。這在東方與西方沒有什麼區別,每一個人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情。但是,假如你對歡樂的追求正在使你情緒化地抓住感官世界不放,那就非常危險了。你自己沒有控制。

不過你不要以為控制是東方的東西,或者佛教中的東西。我們都需要控制,尤其是我們中陷於物欲生活的圈套的人們,我們在心理上、在情感上太迷戀於對各種物質的執著了。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不清淨的思想;這樣的人在精神上得了病。

事實上,你們已經知道,單靠外部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斷不可能滿足你的各種執著的欲望或者解決你其他的情感問題。而世尊的教誨向人們展示的是人類潛能的本質特點,人類思想的能力。當你研究佛法時,你會知道,你是誰和如何進一步發展自己;佛法不把重點放在某種‘超自然’的信仰體系,而是教你去揭示對你自己和對周圍其他現象的深層次的理解。

然而,不論你是一個宗教徒還是唯物主義者,不論你是信徒還是無神論者,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工作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你就會東奔西跑,認為你是健康的,而事實上,各種苦惱情緒的根源、導致所有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正在與你一同成長。因為那樣,你的心所追逐的,是某種外在的微不足道的、變幻無常的事物,某種並不重要的,而且是錯誤的東西,而用不了幾秒鐘,你就會不安到極點了。就我看來,這表示你在精神上得了病,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於感官的世界,因依戀而變成了瞎子,受到招致一切麻煩的根本原因的擺布,而不知道你自心的本質。

如果你想駁斥我,說你不相信我所說的,那沒有關系。這不是一個信不信的問題。不管你怎麼一再說‘我沒有鼻子’,你的鼻子還是在那兒,就在你的兩只眼中間。不管你相不相信,你的鼻子總是在那個位置。

我遇到過一些人,他們驕傲地宣布:‘我不是一個信徒。’對於他們公開宣稱自己不信任何事情,他們顯得是如此地驕傲。你可以查一下,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今天的這個世界上,有著太多的矛盾。科學的唯物主義者誇口道,‘我不信’,宗教信徒說,‘我信。’但是,不論你怎麼認為,你還是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的特有的本質。你如果不這麼做,那無論如何高談執著的過患,事實上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執著,和如何去管束它。說起來輕巧,但真正難做得的,是如實了知執著的真正本質。

譬如說,當人們最初造飛機和汽車時,他們的願望是能夠更快地做事情,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休息。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卻是人們變得比以往更加難以安靜下來。查看一下你的每天的生活吧。由於執著,你從情感上卷入到對你自心創造的給你一種真實感覺的世界中,不給你自己留一點點的空間或時間來了解自心的本質。對我來說,這就是對於艱難生活的定義。你找不到滿足或快樂。因為事實是,快樂與享受實際上來自‘心’,而不是來自物質的現象。

不過,還是有一些明智的,無神論的人們確實從某種程度上理解到,物質並不能保證有價值的、歡樂的人生,他們正在努力尋找,看是否有其他某種可以提供真正令人滿足的東西。

當世尊談到‘苦’時,他並非簡單指那種表面的問題,比如肉體的疾病和傷害,而是指‘心’自身那種難以滿足的本質恰恰就是‘苦’。某一種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這也決不會令你得到滿足。這種無休無止的欲望,就是苦。它的特征,就是情感的失敗。

在佛教的心理學中,描述了六種基本的情感,這六種情感挫敗人的自心,攪擾它的寧靜,使它變得煩亂不安,它們分別是:無明、癡、嗔、慢、疑、邪見。這些都是心的態度,而不是外部的現象。佛法中強調,要克服這些幻覺,即克服你的苦的根源,信仰和忠誠幫不了多大忙——你得理解它們的本質。

如果你不用內省的識慧審查你的自心,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裡面究竟有什麼。你若不去查看,不管你你如何高談你的心和你的情感,你永遠也不會真正理解你的基本情感是‘自我中心’,而這正是讓你不得安寧的東西。

那麼,要克服你的自我,你並不需要放棄你的一切所有。保持住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使你的生活艱難的原因。你之所以不得安寧,是由於執著心緊緊抓住你的所有;自我和執著染污了你的心,讓它變得不清晰,愚昧,和焦慮,從而障礙了智慧之光的增長。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禅思。

禅思決非只是僅只培養集中於一點的能力,坐在某個角落裡無所事事。禅思實際上是一種心的警覺的狀態,即掉舉的反面。禅思是智慧。你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覺醒,完全覺知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麼去做。我們在做幾乎所有的事情時都是不知不覺的,我們無意識地談話,雖然我們聲稱自己是清醒的,但是我們還是完全不能覺查那肆虐於我們心中、影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的那些苦惱。

你自己可以檢查一下,做做試驗。我這兒並非是在下定論或者壓制你。佛法就是這樣起作用的——它給你提供一些意見,而你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去查看這些意見是否屬實。這是非常切實的東西,我談的不是某種在虛空中的事物,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假如你不了解執著的特征和所執之物,你怎麼能夠發起對你的朋友、你的父母和你的祖國的慈悲心呢?用佛法觀點來看,那是不可能的。當你傷害你的父母或者你的朋友時,那是你的不能知覺的心在作怪。當一個人發洩自己的憤怒時,對於他自己心中所發生的事情卻是一片茫然。不能覺知自心,就使我們傷害別人,不尊重其他的有情眾生;對我們自身的行為和心理上的態度不覺知,會使我們喪失人性。事情就是這樣,就是這麼簡單,不是嗎?

近來,人們通過學習和訓練,以圖成為心理學家。世尊的意見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名心理學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了知自己的心,你應當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這肯定是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理解他或她的心。當你理解自心時,控制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不要以為控制僅僅是像是在登喜馬拉雅山,或者以為控制對於沒有多少財物的人來說,會顯得更容易。這可不一定是事實。下一次當你情緒動蕩時,你可以自己查查看。不要忙著做某件事以圖轉移自己的視線,放松,然後試著覺察你在做什麼。問問你自己,我為什麼在做這個?我是怎麼做的?原因是什麼?你會發覺,這是一次精彩的體驗。你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注的智慧,覺知,或者知覺。因此,你可以發現,通過理解,你可以輕松地解決你的問題。

要覺受到對別人的慈悲心,你就得了解物件的本質。如果你不了解,那麼,即使你說,‘我愛他’,‘我愛她’,那也只不過是你的‘我慢心’帶著你做另一次‘自我’的旅行罷了。盡力去做到了知‘如何’和‘為什麼’。成為你自己的心理學家,這一點非常重要。然後,你就可以用自心的理解的智慧來應付自己;你將能夠從容地與朋友在一起,令你的朋友高興,享受你的所有,而不是變得坐臥不寧、脾氣暴躁,以致於浪費你的生命。

要成為你自己的心理學家,你不需要學習某些偉大的哲學。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檢查自己的‘心’。你們每天都在檢查物質的東西——每天早上你都查看廚房裡的食物,但你們卻從不去查看你們的‘心’。查‘心’遠比其他事情都重要。

然而,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事情的反面。他們似乎認為可以簡單地‘買到’對治他們所面臨的任何問題的解決辦法。物化的態度以為,金錢可以買到使你幸福的任何東西——你可以買到一顆寧靜的‘心’,(顯然,這並不是事實)。雖然你可能嘴上不這麼說出來,心裡卻是這麼認為的。這完全是誤解。

即使自認為是宗教信徒的人,也需要理解他們的自‘心’。光靠忠誠永遠也不可使問題終止;而理解識慧卻總能使問題得到解決。世尊自己也曾說過,對佛陀的信仰是危險的;人們不能只是‘信’某個東西,人們應當用他們自心的心去發現他們自己的真實自性。基於理解上的‘信’很好,一旦你意識到某件事物,或者從理性上對某件事物很清楚,‘信’是自動跟隨而來的。但是,假如你的虔誠是基於誤解,那這種虔誠會輕而易舉的被別人的話所破壞。

不幸的是,許多具有宗教傾向的人們,盡管他們自認為是宗教徒,但他們是脆弱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心’的自性。而如果你真實地了知你的心為何物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你就會理解這是一種障礙你健康的精神能量。當你理解你的自心對世界的觀點,或者說看法,你就會意識到你不僅是不斷地在攀緣感官的世界,而且會意識到你所攀緣的東西都只是幻化不實的,你太關注於在一個‘並不存在的未來’將會發生什麼,卻對當下完全麻木不仁,你不過是在為一個‘心的構想’而活著。一個對當下都麻木不仁的心,卻還不斷地攀緣未來,這心便是不健康的,你們大家同意這一點嗎?

每一天都保持覺醒,這一點很重要。覺醒的意識與智慧的本質特征是平靜與歡樂。你勿需攀緣某種‘未來才成熟的’歡樂。只要你能盡自己的力去實踐‘正見’、‘正行’,結果是立竿見影的,與行為相伴發生的。你用不著去想,‘如果我一輩子做好事,也許我會在下一世得到好報。’你不必去為將來好報是否兌現而耿耿於懷。只要你當下盡你的理解力去行動,你的心當下即可得持久的寧靜。
 

上一篇:丹增嘉措活佛:如何利用痛苦
下一篇:耶喜喇嘛的轉世經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