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的參禅須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雲:‘寧靜安詳者,禅定中來。’參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透過禅定的功夫,以顯發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來即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禅,漢譯為靜慮。禅,充實宇宙,古今一如。唐代青原禅師說:禅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是指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卻又呈現於宇宙萬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處充滿了禅機。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就是說明參禅求道,重在覺悟真心本性,但並非否定打坐的功用。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坐禅仍是參禅重要的入門方法。依《天台小止觀》說,初學坐禅,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關於調身方面,依‘毗盧七支坐法’,分為七個要點:一、雙腿交疊,跏趺而坐;二、背脊豎直,不可靠壁;三、手結定印,置於肚臍下;四、雙肩平齊,放松自然;五、頭面端正,內收下颚;六、嘴唇抿合,舌抵上颚;七、收斂雙目,觀照身心。
  此中,‘結跏趺坐’俗稱‘盤腿坐’。又分為單盤及雙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兩腳交叉而坐,或掛腿坐(即正襟危坐)均可。
  關於調息方面,息就是呼吸。一般而言,呼吸有四種現象:風(出入有聲)、喘(結滯不通)、氣(出入不細)、息(不聲不結不粗)。前三者都是氣息未調之相,不宜坐禅,唯有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
  調息為修定的入門方法,調息的方法有數息與隨息。數息是‘五停心觀’之一,數息有減少睡眠等五種功德,是修定的基礎,對治散亂心最為有力。其與不淨觀被稱為‘二甘露門’。
  數息也是‘六妙門’的因相之一,六妙門即:數、隨、止、觀、還、淨等六種修定的妙法。在一切習定的法門中,以‘安那般那禅法’為最根本,同時也是最為穩當、安全。安那般那禅法即是透過六妙門的修持,令心止於一境,然後依定順入正理觀察諸法實相,進而斷惑證真。佛陀當年於菩提樹下跏趺端坐,即內觀安般,終得萬行開發,降魔成道,後來亦以安般禅法教眾,為入門之主要方便。
  關於調心方面,《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調心就是要把雜念、妄想、散亂的心專注於一處,讓妄心止息而進入清淨、明覺、忘我之境,這也是坐禅的根本目的。
  調心為修定的主要方法。一般初參常會出現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昏沉,二為掉舉,調心除了要調伏亂心,不使放逸外,更要令心浮沉寬急得所,例如昏沉時,則觀心於鼻端或發際,提起正念,使心意集中;掉舉時,則觀心於丹田,使浮躁之心下沉。
  此外,亦可觀想佛之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參話頭、公案等,只要合乎戒德、定德、慧德的禅修方式,均可依個人之根機,擇一而修。
  總之,禅修主要的目的,在於修心得定,繼而開發智慧。習禅修定無法速成,不能越等,經雲‘依戒修定,依定發慧’,這是不容忽視的明確學程。尤其從初學攝心,到正定成就的修學過程,應重視基礎禅定之養成,亦即依《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九住心,或依《辯中邊論》所說的八斷行而修,漸次滅除妄念、散亂、掉舉、昏沉等過失,令心安住在所緣境,久而久之,心便能不沈不掉,平等正直,任運安住,這便是欲界中最高的第九住心,名‘等持心’。
  由‘等持’而進入‘奢摩他’,亦即色界中的‘未到定’,期間必須修四禅八定,或修四谛十六行相等。佛教尤其重視聞思慧的修學,聞慧、思慧、修慧是修學佛法智慧的次第學程,禅行者修得九住心的禅定基礎後,須再致力於經教的研究,得聞慧、思慧的‘法住智’之成就,才能證得修慧的‘涅槃智’聖果。
  禅,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的智慧來超越輪回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群,救度眾生。因此,習禅切莫忽視持淨戒,修慈悲。能持淨戒,身心清淨,習定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懷悲憫,則不墮枯木禅境。
  坐禅環境的選擇,也是極為重要,例如:不宜潮濕、炎熱,空氣須流通,明暗要適中,不於風口下打坐,坐墊不宜太軟或太硬等。初學者假使尚在調身的階段,應以‘坐次多,時間短’為宜。坐禅可安排在早上起床時、晚上睡覺前或例假日休閒時,且應避免在過於饑飽、身體疲倦或劇烈運動後坐禅。再者,初學者最好勤於到寺院與大眾共修,待完成基礎訓練後,再居家獨修。
  居家禅修應具備的助道因緣,如:近善知識、培養慈悲、止惡行善、不攀外緣、善調飲食、善調睡眠、除掉悔蓋、堅固信心、禮佛忏悔、每日發願等。習禅過程中,若遇業障現前,須從行為上忏悔,以及行善法功德,培養善種做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聞薰習無常與緣起性空的法義;定課坐禅時,須常以自我當下的身心作為禅觀對象,進行對無常、無我的體察,一旦開發出般若智慧,則業種干枯,業障自亡。尤其最好能自訂功課表與功過表,每日自我要求,並視坐禅為例行功課,則所謂‘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於正確的坐禅方法,耐煩練習,假以時日,一旦坐出寧靜、輕安、喜悅,自然能獲得坐禅的利益,建立坐禅的信心。

 

上一篇: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下一篇: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