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佛教教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空’的意義是什麼?
‘空’,是佛教重要的教義,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間學說的特質。《般若心經》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義;世間諸法皆因緣所生,無獨立的自體,故曰是‘空’,實際上,空是建設宇宙萬有的意思。
空是什麼?空是正見,能由現象的存有之中發覺本體真空的真谛;空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種現象;空是因緣,空是不二法門,空蘊含無限,所以虛空無相,無所不相。空像數字中的‘○’,放在‘一’的後面,就是‘一○’;放在‘一○’的後面,就是‘一○○’,可以無限的增加至天文數字。空也像數學中的‘X’,無所不可代表,無限廣大。空又像‘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有無量的意義,可以代表一切感謝與祝福。空是真理,是萬有,就如同虛空孕育了萬有,空氣孕育了大地萬物一樣。
空並不是無,而是要我們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空去一切戲論,甚至連這個空都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大圓滿、大自在的世界。
二、什麼叫做‘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世間的森羅萬象,無論有情、無情,動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如人的毛發齒爪、皮骨筋肉、腦髓等屬於地大。‘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如人的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便尿等屬於水大。‘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如人的體溫暖氣等屬於火大。‘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屬於風大。
譬如:一朵花的綻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水’分,溫暖如‘火’的陽光,以及流動的微‘風’,倘缺少一大,便無法開花結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調,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離死亡不遠了。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皆空’,意指萬物由眾緣所生,若缺少因緣和合,則不生萬物。四大皆空,不僅在眾緣離散時才說空,當人健康的時候,花正開放的時候,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要說‘有’,就是如實的‘空性’。
三、什麼是‘真空妙有’?
《中論·觀四谛品》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空是建立萬有的原理,以棉布為例,從緣起法來看,布是空的,因為布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譬如布的原料是來自棉紗,棉紗是由棉花的纖維紡成,棉花又來自種子,種子要有土地、水分、陽光、空氣、肥料、人工等的栽培灌溉,才能萌芽、成長、開花、結果,之後果熟開裂,種子密生棉毛,可供紡紗。因此,棉布是棉籽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因緣而成,所以從萬有的因緣上看,它的自性就是空,這就是所謂的真空能生妙有。
四、什麼是‘無常’、‘無我’?
‘無常’是指世間一切都是剎那遷流變化,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因為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如同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演變,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因此,一切法在時間上是瞬息萬變,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是三世遷流不住,故說無常。
然而因為無常,所以人生才有積極、樂觀、奮發的一面。譬如窮人只要肯勤勞努力,也有發財的一天,因為貧窮也會無常變化。因此,無常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與希望。此外,無常提醍我們珍惜生命、把握當下,尤其學佛者明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更能精進不懈,進趨佛道,可以說無常蘊藏了無限生機,是升華人生意義的真理。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無我’指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不變的實體或主宰者。無我,並不是沒有‘我’這個人,而是要我們擺脫有形對待關系的束縛,使自己安於無人我、無對待的境界中。能夠‘無我’,才能融入大眾,才能‘以眾為我’,所以‘無我’是修行的根本。
五、何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世間上有唯物論、唯識論、唯心論及唯人論,佛教講的是唯識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
唯識家認為宇宙萬有的存在,必須透過‘識’,依識的虛妄分別執持萬有,才能產生一切生命現象。譬如:沒有‘我’的精神,無法建造房子;在房子裡擺上石頭、字畫,也是自我心識(意)存在的展現。又如:過去對未來世界的夢想,成為今日科技發達的原動力,這個夢想亦即是一種心識的醞釀。所以,法界之內的宇宙山河都是透過自我‘心識’的現起,才有種種功用,亦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六、什麼是‘緣起性空’?
‘緣起’是宇宙現象的原理,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所以其本性為空。常人對空的認識,往往止於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認為是什麼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無不變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的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七、什麼是三藏十二部經?
‘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義,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1.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的佛陀教法,都屬經藏。
2.律藏:梵語音譯‘毗奈耶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心性,對治眾生惡習所制定的教團生活規則。
3.論藏:梵語音譯‘阿毗達磨藏’,意譯‘對法藏’,是佛弟子將經典教義加以論議、解釋、整理,而成組織化、體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1.契經:又稱長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
2.應頌:又稱重頌,和契經相應,而以偈頌重覆闡述契經所說的教法。
3.記別: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證。
4.諷頌:又稱孤起頌,全部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長行,故稱孤起頌。
5.自說:是佛陀不待他人請法而自行開示的教說,如《阿彌陀經》。
6.因緣: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 7.譬喻: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是敘述佛陀及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事跡。
9.本生:記載佛陀過去世種種大悲行。
10.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11.希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等希有殊勝之事。
12.論議: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有一首偈語,正可說明上述十二部經的內容: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
|
|
|
|
|
上一篇:佛教戒律
下一篇:佛教信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