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門行者,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名為‘佛’;未成正覺,皆名為‘僧’。依《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載,‘僧’有‘聲聞僧’與‘菩薩僧’二種;《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則舉出‘凡夫僧’、‘聲聞僧’、‘菩薩僧’三種。本課主要介紹‘聲聞僧’與‘菩薩僧’。
  狹義的聲聞僧是指佛世時的出家弟子,他們聽聞佛陀教法,了知世間幻化無常,由此而徹悟四聖谛,修小乘戒定慧,以解脫生死煩惱,進而證得阿羅漢果位,脫離三界,證入涅槃。這中間最遲須歷經六十劫,才能修行圓滿,並非一蹴可及。廣義而言,凡剃發染衣,現出家形相,而修習小乘戒定慧三學者,都名為‘聲聞僧’。
  菩薩僧即大乘戒定慧的修行者,他們或現在家相,或現出家相,例如文殊、普賢、觀音諸大菩薩即現在家相,彌勒、地藏則現出家相。以上二例都是‘菩薩僧’。
  聲聞僧的風姿,是謙遜、溫和、勇敢、熱情、活潑,是積極進取的聖者風范。聲聞僧的性格,是無诤、忍讓、知足、少欲,甘於淡泊寂寞,具有養深積厚的涵養,但是卻熱心堅守於求道的立場。聲聞僧的修行,依據個人根器不同而力行實踐四聖谛、十二因緣或三十七道品;由於修行境界的不同,證得的果位有初果須沱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等四種。托缽乞食、宴坐習禅、奉持戒律,是聲聞僧每天重要的生活功課。世俗的紛爭,多為名譽、利益而爭,這是一種強烈的我執、我愛;聲聞僧的诤論,卻是為了顯揚自己所受持的佛法真理,這是因知見的不同而產生的法執。
  聲聞聖果需要長久修行才能完成,好比世間上完美無瑕的藝術品,要經過藝術家嘔心瀝血加以錘煉,才能成為不朽的作品一樣。南傳的《彌蘭陀王問經》記載,人天師范的出家人,必須具備二十二種特質,諸如忍耐、柔和、慚愧、無執著、精進、正行等,這些都是聲聞聖者的修養。
  菩薩僧的‘菩薩’一詞,並不僅僅限於聖賢菩薩,凡有心趨向覺道者,人人都可以稱為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慧’;‘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因此,將菩薩意譯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覺有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的‘覺悟的有情’,亦即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為‘求道的菩薩’;一是能夠修持種種波羅蜜,普利三根,‘使眾生覺悟的聖者’,亦即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為‘化身的菩薩’。菩薩一面懷抱有聲聞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面也充滿佛陀悲愍眾生,救拔倒懸的入世熱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夠自利利他的聖者。
  菩薩僧的性格是無我與慈悲,菩薩僧的思想是般若與空性,菩薩僧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菩薩道的實踐是循序到圓滿。
  菩薩僧與聲聞僧同樣要修行、斷惑才能臻於解脫的境地,他與聲聞僧最大的區別在於:菩薩僧具有大慈大悲的性格,當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痛煎熬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發出拯救眾生出離三塗之苦的大願;聲聞僧看到世間的紛擾與生死輪回的痛苦時,便生起畏懼厭離之心,只求早日出離娑婆,證入涅槃。因此,在佛教中,稱菩薩之道為‘大乘’,稱聲聞之道為‘小乘’。通常以大船(車)、小船(車)代表菩薩與聲聞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說菩薩以‘大船’幫助眾生渡過苦海,聲聞則自乘‘小船’脫離苦海,目的雖同,而精神則有分別。

 

上一篇:六和敬
下一篇:結夏安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