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親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為憾事。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進入涅槃的佛陀,其實只是佛陀的應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隨時隨地與眾生同在。
  有關佛身之說,遠在佛陀涅槃之後,便開始有了廣泛的探討,當中有所謂二身、三身、四身之說。二身,乃指佛陀的生身與佛陀的法身。在部派佛教時代,生身所指的是佛陀的肉身,亦即是相好金容的釋迦牟尼佛身;法身則是指佛陀所成就的正法、淨慧等功德,與真理契合之身。合此二身,方為圓滿佛身。
  在大乘佛教裡,將佛身分為三種。據《十地經論》等所說,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略解三身如下:
  一、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經雲:‘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指的是佛陀自證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阿羅漢和菩薩雖然也能證得法身,但是不夠圓滿,如《華嚴經》雲:‘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其體雖無別,於功德威力則異也。’
  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即能見到佛陀的真身。當初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為母說法畢,返回人間,第一個迎見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即是在觀諸法性空之中見到佛陀的法身。
  《華嚴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法身無為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充塞法界,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谛。’在覺悟的聖者眼中,宇宙萬象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法界全體無處不是諸法的自性。佛陀應現世間,即因法身能隨處顯現相用,故能教化三千國土。
  二、報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經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根據《百福莊嚴經》說,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故經雲:‘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又〈贊佛偈〉言:‘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即是報身佛的莊嚴相貌。
  三、應身:又作應化身、應化法身。佛陀為救渡苦難眾生,應眾生根機,以大悲願心,隨處隨類權巧化現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眾生,方便化現三十三身④,時而顯現佛身,時而顯現凡夫身,時而顯現龍天護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之身。
   ‘身’有聚集義,乃聚集‘法’而成‘身’,故‘法身’是理法的聚集,‘報身’是智法的聚集,‘應身’是功德法的聚集。《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將法身、報身、應身三者關系喻為虛空、日光、日影。法身為其體性,常住不壞,遍滿虛空,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報身的智慧由法身的體性而生,能照明一切煩惱癡闇,故以日光為喻;應身具有變化作用,應機而生,如同日影,不擇高下,隨處映現。
  《金光明經》所說的三身為:法身、應身、化身。隋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依《金光明經》言:‘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機現起。’
  此外,《解深密經》分三身為:法身、解脫身、化身;《宗鏡錄》稱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為三佛身,此即法身、報身、化身。
   ‘四身’,也有多種說法:《佛地經論》將受用身分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而成為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身;《大乘義章》的四身為: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大乘入楞伽經》有法、報、化、變化等四身;《金剛頂分別聖位經》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等四種。
  總合上述所說,佛陀真正的樣子是清淨無為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為了慈悲化益眾生,示現報身與應身。《大智度論》說:‘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不離於法身,此二非不異。’《密跡經》亦雲:佛陀聖身雖然分有法身、報身、應身,可是三身是一而不二的。因為報身、應身是從法身理體所現起,離了法身,也就沒有報身和應身;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至於佛陀的真身究竟在何處?唐朝順宗皇帝曾問佛光如滿禅師道: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無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禅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光如滿禅師與唐順宗之間的問答詩偈,正是佛身不一不異的最好說明。


 

上一篇:如來十號
下一篇:佛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