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修行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恆思得慧根,恭敬得義理,無貪作事成,不悭財物長。
——《寶行王正論》——

一、恆思得慧根

  般若是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雲:「如來則從智慧度無極生。設人觀察,推其本末,過去、當來、現在諸佛,誰為母者?則當了知:智慧度無極是其母也。」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怎麼樣才能有智慧?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剝經論上的文字,縱使能博學強記,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辯聰而已,無法成為自己的智慧,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經過深刻思惟,親自體驗的智識,才能成為自己的法寶。因此,我們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裡,多思惟,多考慮。以恆心願力,锲而不捨地從聽聞、思考、修證中求智慧,如經雲:「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二、恭敬得義理

  恭敬,是自謙而尊重禮敬於他人的意思。通於身口意三業。《十住毘婆沙論》說:「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業而言;「恭敬,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乃指身業而言;「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此以口業之說法教化而名恭敬。
  《西方要決》主張淨土之行人須修五種恭敬:1、恭敬有緣之聖人;2、恭敬有緣之像教;3、恭敬有緣之善知識;4、恭敬同緣之伴;5、恭敬三寶。《優婆塞戒經》載,聽法之人須具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聽」。又修行佛道有四種方法,即恭敬修、無馀修、無間修、是時修。此中恭敬修,謂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亦不憍慢。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能以虔誠恭敬的心修行,自然能與佛法相應,故雲「恭敬得義理」。

三、無貪作事成

  無貪,又名不貪、不貪欲。為心所之名。謂於諸境界無愛染,能對治貪煩惱的精神作用。此心所恆與一切善心相應,為十善地法之一。又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之根本,故與無瞋、無癡共稱為三善根。
  貪,往往使人味於事理,感情用事,甚至為了個人的私欲而傷害別人,犧牲大眾的利益,使善事不能成就。《薩遮尼揵子經》說:「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捨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無貪,歡歡喜喜幫助他人,沒有目的,沒有企圖,給人利益,廣結善緣,因此所作一切事必能圓滿完成,所以說「無貪作事成」。

四、不悭財物長

  不悭,為無貪之一分。悭是對財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撮論》說:「悭惜是多財障。」《薩遮尼揵子經》說:「惜財不布施,藏舉恐人知,捨身空手去,餓鬼中受苦,饑渴寒熱等,憂悲常煎煮。智者不積聚,為破悭貪故。」不悭,是心不貪著,能隨人所須,一切結予。如此廣結善緣,自然生財有道。《摩诃迦葉度貧母經》說:「施如芥子,獲報如山。」又《大莊嚴論》說:「布施得財富。」所以說「不悭財物長」。

 

上一篇:孝順之益
下一篇:常富之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