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名人出家之我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年初六,陳曉旭出家,遠方的弟子第一時間發短信告訴我,同樣告訴我的還有他們家裡關於名人出家的一系列爭論,問我的看法。我只是默然,實在無話可說。
  一百年的反孔,一百年的反封建,一百年的革新革命,終於革的普羅大眾對於傳統文化生活的陌生,革的傳統日常生活的完全隔閡,彷佛我們這個族群,這個時代出生的人憑空的生在一個與過去完全沒有聯結的孤立的荒漠之中一般。
  比如出家這件事,自從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請來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位胡僧之後的四百年,直到公元一九五三年,出家和出家生活就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沒有誰會覺得奇怪,也沒有誰會對身邊的某個人出家引起太多的在意,因為出家是每一個個體的自由,也是每一個個體都有可能面對的選擇,因此對出家和出家生活保持一顆平常心才好,就如渴了喝水,就如餓了想吃,困了想睡一樣普通自然。
  但是由於對出家和出家生活的陌生和無知,現在誰的身邊出了出家人,那簡直是離經叛道的不得了,也轟動的不得了。尤其這個出家的是個名人或者社會公眾人物的話。
  其實,如果我們願意補課的話,可以全民族補上一課,就是生命生活的這一課。五十年代初期,我們的生活是理想主義占了上風,盡管不強調信仰,但是那種理想主義,比宗教的極端信仰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狀態是屬於精神生活大過物質生活的狀態,也就是理性生活高於動物本能生活的狀態。然後過了二十多年的波蕩,重新梳理之後的生活,物質本能生活的比重遠遠大過精神生活,物質相對發展,物欲相對容易滿足,但是人們活的並不是最開心的狀態,因為人的生活不單純局限於滿足物欲和動物的屬性的那個部分就夠了,人的生活,除了物質生活,理性精神生活,還有靈性生活。因此,只有三個生活都得到充分滿足的狀態才可算是生命富足的狀態。
  目前的社會狀態,是物質相對富足,精神生活空間比較大而相對自由,但是靈性生活並沒有在所有的人群中復蘇和復醒。盡管靈性生活已經在一部分中間開展了,不過跟人的生命本能需求和自然需求相較而言,還遠遠不足。
  追求人的物質物欲和動物(滿足衣食住行,解決生老病死,傳宗接代)屬性的生活,為全人類所熟悉和了解,因此只要符合社會正義和法律的規定,怎麼做都得到理解和接受。因此過這樣的世俗生活,為人群所接納,也制造必須遵從這樣世俗生活的規范和壓力,讓普羅大眾按部就班的成為世俗的一份子,而又壓制離經叛道的那個部分。
  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和滿足(藝術的、哲學的、詩意的、文學的、宗教的),能夠為部分大眾所接受,但是不一定為大眾所了解,但是被接受就足夠給這類人群和這類心性提供足夠的空間了。試想一個不受打擾的想入非非者躺在油菜花中杜撰他的可傳世可不傳世的詩句,這個狀態,就讓多少人羨慕而稱歎了。比之老陶的世外桃源,也相差無多了。
追求靈性生活的自在和本然(超越宗教的、拋棄藝術的、解構哲學的),這個就遠遠不被人所了解,即使那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也很難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更何況那些只能明白和接納世俗生活的普羅大眾(這裡的普羅大眾,跟教育收入無關,只跟精神認知深度有關)了。所以一旦有人的生活和思維遠離了人們的習慣認知,那就是轟動和奇異了。
  目今是一個陳曉旭出家,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可以理解,但是大可不必。以我對她的了解和認識,這樣的一個社會關注,帶給她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她是那種禅者的無牽無掛的出家還好,可惜她是淨空老法師的虔誠弟子,一個注重宗教行儀,注重宗教知識和禮數的人,又被社會這樣關注,絕不是什麼好事。
  在這裡,誠心的祈禱佛教徒們不要拿她的出家來證明什麼佛法高深美妙如何如何。更誠心的祈禱社會給以一個寬松的環境空間,不要對自己不知的靈性生活妄加評判。更誠心的祈禱每一個想要走上這條靈性生命之路的而又有社會影響力的精英人物們,不必在意來自本體(佛教團體)和非團體(社會大眾)的好與壞,接納與非議的評判。只要過好自己的那份生活足矣。
  其實更重要的是佛教徒們,不要再給她什麼壓力。隨一個出家人的意願,過自己的那份出家僧涯。
 

上一篇:現代人如何修行
下一篇:慈悲與信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