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四二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二卷)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下第四十四面,請看經文: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經文是接著前面堅牢地神護持供養、轉讀、依照本經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世尊在此地又告訴我們,不僅僅是地神護法護持,‘釋梵’,“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裡面講上帝、天主,凡是大梵天王,這些天王與這些天神,‘眷屬’都是屬於天神,沒有一個不擁護這個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在前面第四十二面,今天有些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四十二面最後一行,我們念一遍:“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就是這種人。經文裡面未來世就是指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的未來世、說的末法,就是我們現在的時代。關鍵“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是一個標准,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善?最簡單的標准,《觀經》上講的三福,世尊在總結裡面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裡面給我們講了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話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字最低的水平。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要明白。為什麼我們讀經,依照經典的方法修行,所得的結果不是經上所說,原因在哪裡?都在這一個字上,經上講得很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果報就要差很多,沒有這麼殊勝,這是一定要懂得。

  昨天晚上我們在《華嚴經》讀到,“三十三天王”代表初地菩薩∣歡喜地;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代表什麼意思?五戒十善。換句話說,還是淨業三福裡面的第一福;孝親尊師,以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這歡喜地。如果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連最低的善男子、善女人標准都達不到,一生學佛只能說是跟佛結個善緣而已,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最殊勝的成就也不過是來生得人天福報,沒有辦法了生死、出輪回,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經上,一切經論都講“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要達到經典“善”的標准,這裡面講的果報太殊勝了。這樣的標准能不能獲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能,為什麼?你這個善是剛剛達到標准,這初級的善,小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它不是小乘經,所以這個善的標准還要向上提升,三福裡面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比前面高多了,這是二乘善,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善。他們修行能不能得這個果報?還是不能,還差一截。再向上提升是大乘善,還要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就是此地善的標准。

  你以這樣的善心善行,供養地藏菩薩,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專修專弘,“一事修行”是專修專弘,你才能得到堅牢地神的擁護,你才能得到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擁護。他憑什麼擁護你?因為你是菩薩,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別人,是菩薩,他怎麼會不擁護?三福你做到第一條你只是世間善人,欲界裡面一切善神會保佑你,你這一個地方土地神會保佑你;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用不著他來,派幾個小土地來就夠了。如果你的善達到二乘善,聲聞、緣覺,你已經不是凡夫,在小乘上你已經入了聖流,你就能夠感得天神來擁護你,這些天王尊敬,天神擁護你。你是菩薩,天王也尊敬你、也擁護你。

  前面堅牢地神說過,注解裡面《光明經》上所說,就是注解第四十三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堅牢白佛言”,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不是普通地神。“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所以這不是小善能夠感得的。堅牢地神的地位比閻羅天子還高,閻羅天子是統治一國,是一個國家,堅牢地神是統治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全世界統一,那個國王才是堅牢地神。堅牢地神在你座位底下,頭頂著你的足,你有多大的福報!所以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大善,不是小善。小善感得一個小土地公,在你足下頭頂戴你,你已經很了不起;小土地公就是鄉長、村長。所以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要了解它的意思,才不至於產生誤會。由此可知,你不發大心怎麼行?菩薩跟凡夫不一樣是心量大。諸位參加許多佛事法會,念疏文一開頭都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那個心量就是虛空法界,心量很小的人菩提心沒發,你那個心是迷;菩提是覺悟,覺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感動得諸天天王、天神來擁護你,感動得堅牢地神以頭頂戴你的足,對你這麼恭敬。

  注解裡面這一段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遍,“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這是釋迦牟尼佛口氣。汝是指堅牢地神,說這一個供養、讀經、依教修行的人,不但是你地神你來護持他,你發願護持他。“若果如上修為”,若是假設的話,果然你能夠像經上所講的依教修行,現在的話說你落實了,你都能把它做到,那個護持的人就多,“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下面青蓮大師引經據典來證明這句話,“如四天王白佛言”,這是欲界四大天王,“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所止講法之處”。這是說明四大天王,比丘升座講經,四大天王率領八部鬼神來聽經聞法,他們護持道場。這裡面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憑什麼能夠感動這些天神、這些護法神祇?憑自己的德行。什麼德?自性的性德,性德流露出來這是德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佛經論上所說的相應,佛經論所說都是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與經典相應就是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才能感動天地鬼神,道理在此地。

  底下又說“大梵天王”,色界天王,初禅天,“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下面“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講法之處”。我們今天自己修學達不到這個水平,上善的水平達不到,中善的水平也未必達到,最低的限度要做到下善的水平。孝親尊師,慈悲修善,這是最低的水平,我們過去講得很多,這些錄音磁帶諸位可以做參考。這裡面有一個總原則,就是要用真心、真誠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才能達到善的標准,你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末後他又舉“《金光明》、方等圓經”,這一句裡面含的經論很多,圓是圓教的經典。“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這一句話古德承認,《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上的經典。開顯兩個字,跟《無量壽經》上所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個意思,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其梵釋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何必還多說?一定感得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天神來擁護。發心學教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弘法利生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你明白了解這樁事情,要全心全力認真去做,你要是不認真,草草率率的做這個工作,不但對不起人,得罪這些鬼神,這個一定要曉得。下面這段經文意思就更好: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
  釋迦牟尼佛先提出一個問題,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原因、什麼緣故,你得到這些聖賢擁護?佛說聖賢這兩個字,就說明這些天王、天神,包括堅牢地神,他們不是凡夫,他們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在六道裡面,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的擁護,你為什麼能得到?下面說:

  【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
  ‘瞻禮’,是不是供一尊地藏菩薩像,天天給他磕頭作揖?每一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從頭到尾念個幾遍?這樣你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利益。記住前面一句話,專修專弘,依教修行,這才行。“瞻禮”裡面不僅僅是形式,見賢思齊,學地藏,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我要學地藏菩薩,我要效法地藏菩薩,以地藏菩薩做為我自己學佛的一個模式、一個榜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瞻禮。‘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麼?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轉這個字簡單來講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聖,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地藏菩薩,那還得了?

  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麼個轉法?淨業三福裡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會讀、有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裡面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這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什麼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所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你在經裡面開悟。悟了之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為眾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這是真修,圓修圓證。

  誰做到?《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聞法,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地位提高一層;他參訪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不斷在提升;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成佛,他證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為什麼能?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裡;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幾時我們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你能隨順菩提,不再隨順煩惱,你就成就,你就成佛。所以這段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轉”,看你會不會轉?果然能夠轉讀這部經,下面說的是果報。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這是說他的果。‘出離苦海’,它上面加了一個‘畢竟’,如果不加畢竟,出離苦海指六道輪回,加上畢竟那就不只六道輪回,包括十法界;畢竟出離苦海,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這是什麼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到最低的。而實際?實際不是,不是這個地位,超越十地,才叫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這麼一個道理,這麼一個原因,所以得這些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要問我們能不能做到?當然能,如果不能,這些話佛就不會跟我們講,佛所說的我們做不到,這不叫開玩笑,佛來吊口胃,那佛就有過失。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問題你肯不肯做,如果你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圓頓大教之中,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一切不是這一個地區,不只這一個國家,也不只這一個世界,也不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境界就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你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煩惱怎麼斷?你要曉得煩惱的根是什麼?根就是我執,自私自利,這是煩惱的根。你今天自私的念頭沒有,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念念為虛空法界,你的煩惱根本就沒有,哪裡要斷?不斷自然就沒有;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

  你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為一切眾生,智慧從哪裡來?怎麼會現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裡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什麼原因?堅固的我執,分別執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受這個害、吃這個虧,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現前。我們也曾在經典裡面聽佛這個說法,這部經好,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為我們說出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的流露,這裡面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只要一念私心捨掉,你就全都得到。諸佛菩薩得到,他沒有私心,他沒有私欲,我們凡夫得不到,就被私欲障礙住。佛經裡面常講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

  注解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第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這是講“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什麼意思?“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此地說的苦海是業海,業海就大了,你造業,你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如果就六道裡面來說,大家常常聽說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天、人、修羅三善道,六道是業海。如果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裡面都是惡業,還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當中一個小的,最苦的地方;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注解底下說“既由禮讀”,瞻禮、轉讀,“出離無難”,你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地藏菩薩,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你脫離業海就不難了。“言自然”,自然畢竟;說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這些字都非常重要。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你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這是願,沒有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這裡面的差別要懂得,願是隨緣,求是攀緣。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希求有一個好的念佛堂,這個希求是願,什麼時候我希求的?你們看看我筆記本裡面寫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這是求願,我沒有去攀緣,沒有到處跟人講趕快來化緣、來建,沒有,三十多年來隨其自然。到這邊來,說說,他們就真干起來,這叫隨緣。李木源居士,這邊同修他們真干,當真來搞,我們不過打個妄想而已,打了三十多年妄想,並沒有希求我一生當中真正會去建這個道場,沒有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他們聽了我這個說法就很認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順水推舟。從這個地方諸位體會,願跟求不一樣,隨順自然成就,沒有絲毫勉強,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趕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這個負擔多重,有願無求是一絲毫負擔都沒有。眾生有福,諸佛善神擁護,它自然就出現;眾生沒有福報,我們怎麼勉強也搞不成功。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求,那個求是攀緣。攀緣縱然成就,麻煩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強成就,後面的後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們從自古至今許許多多大德,他們示現度化眾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勉強。

  我在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有個念頭去建個道場,沒有,為什麼?自己的福很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開口向人化過緣,這是我的天性,問人家伸手討錢,總覺得很難為情。為我自己我都不肯做,我還為別人做,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只有在講台上有的時候說說而已,我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他們真干,真干好!你們去干,我也不反對、也不阻止。台北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是這麼成就的,那個圖書館的成就很多人不曉得,是聽眾一發脾氣發出來的。有一年在仁王法會,那時候華藏法施會,韓館長帶頭,那時候還有道安老法師,我們租借台北中國佛教會的道場,借這個道場來講《仁王經》二十天。佛教會裡面這些法師、大德們給我們為難,想盡種種方法阻止我們講經的圓滿,因為這個講經是祝福國家,我們要堅持一定要講圓滿,鬧得很不愉快,但是總算勉強把經講完。講完之後,佛教會就說他的道場永遠不租借任何人講經;我們聽眾聽到這個事情,才一發脾氣,你不借,我們自己搞個道場,大家湊錢買景美圖書館;我沒有叫他買,他們大家自己發心,所以景美圖書館是聽眾發脾氣發出來的。也不錯,提供我們在那邊講了二十多年經,奠定了我們弘法的基礎,自然隨緣而成就。

  台灣第二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我找他,他找我的,那是簡豐文居士的財產,他建這個大樓,發心要送一層給我做講堂;我跟他也不認識,平常沒有往來,突然來了要送一層樓給我,那一層樓不少錢。他這個說,我就很懷疑,姑妄聽之,你送也好,不送也好,根本就不理會;他知道我對他沒信心。過了兩個星期,他寫了一個文字來,表示他誠心誠意來供養這個道場,那個文字在法律上沒效果,算是表達他的誠意,我們也很歡喜接受,好,贊歎幾句,算了,去吧!以後我到美國去弘法,在美國拿永久居留,所以在美國好像住了十個月,那一次在美國住的時間最長。回來之後,他這個大樓蓋好了,他到機場去接我,把所有權狀交給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才算是真的。我就問他,我說:你捐獻出來,以後還要不要拿回去?他說:不要,決定不拿回去。我說:好,不拿回去我就給你做一個處分。我們在法院公證,我不要那個地方,就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基金會的財產,基金會哪一天解散不辦,這個財產屬於國家的,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他同意,我們就這樣辦;你送給我,我不要。這個道場自然成就,我沒有向他要求。

  我們在美國達拉斯那個道場,那個地方我不喜歡,館長也不喜歡,偏偏在那裡建,佛菩薩建立的。大家送錢來,道場建好也就沒錢來了,沒有向外化緣,沒有問人要錢,自自然然成就。所以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幸福,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絕不找自己的麻煩,絕不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求人很苦,看人臉色,不好看;在外國銀行借貸,你說負擔多重!我不行,我要有債務的話,晚上睡不著覺。有一些人本事很大,一身債他晚上還好睡,我很佩服他。我決定不能做負債的事情,決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我們生活再清苦,身心安穩,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負擔。這樣你才能自然出離苦海,修行亦復如是。念佛老實念就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著急,不要天天盼望,怎麼阿彌陀佛還沒來?我還沒有見到?你要有這個心,這是有求,攀緣的心,恐怕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你念佛的時候夾雜,夾雜這個妄想。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願生西方,哪一天去都好,佛什麼時候來都好,不可以攀緣,隨緣好。還沒有去,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盡心盡力給一切大眾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的好處功德利益,向大家講解明白,就很好。這個樣子安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點都不著急,這個好。

  注解底下我們再看,“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這幾句話說得好。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你應該怎麼修法?應該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你應當用真心來修。夾雜著妄想就不是真心,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所求必獲”;求是願,你的願一定會滿。“出苦證樂”,不但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末後這幾句,“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宮,這部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將世尊滅度之後度化眾生的事業,付囑給地藏菩薩。“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發者”,這是一個付托的人,一個是接受付托的人,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托,他非常慈悲,發願作幽冥教主。幽冥,大家常常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是餓鬼、地獄,其實這兩個字意思很廣。幽冥是無明,無明沒破都在幽冥之中,從這個意思來看,十法界都是幽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法身,幽冥兩個字的范圍很廣。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眾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擁護’,這兩句總結,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你得到諸天天王、天神擁護。

  這一品到此地講完了,下面這一品“見聞利益”,這在流通分是見聞利益流通。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有一個簡單的介紹,介紹這一章,“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這裡頭的意思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不是真的能滅苦?真的,但是不是現在,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眼見相,那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所以這個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利益什麼時候得到?要看你什麼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這個利益就能現前,雖然是見像聞名,可是你的心、你的行為跟菩薩不相應,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下面就說“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這屬於身業;聞名你也會稱念,你會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這口業;你能夠身禮拜,口稱名,這是意業。

  “機感既成,冥顯自應”,下面是舉比喻來說。感應道交,有冥應、有顯應,在通常我們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那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那是顯應,顯應是你禮敬、稱名,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換句話說,與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這個感應很明顯,就顯應。如果我們雖然也禮敬、也稱名、也讀經,但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跟經上講的不相應,經上講的我們統統沒有做到,佛菩薩的感應是冥應,不顯著。也就是說你現前還一樣受苦、還一樣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依舊搞六道輪回。你不能說沒有感應,感是冥應,感應力量很薄,決定有感應,波度不強,很弱。你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所以顯示不出佛菩薩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強,現在就能轉業,那就非常明顯。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對於我們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這一段大嶼山聖一法師,把這品經稱為僧寶,他將本經末後歸結在三寶,這是古大德沒有講過。聖一法師第一次在九華山講這部經,末後結歸到三寶,講得非常之好,我對他很贊歎,指歸到三寶那才是真實的利益。這部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經將結束的時候在此地又放大毫光相。我們讀過許多大乘經典,而看到佛在經上講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講到兩次、三次、很多次,這種經不多。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的這個人,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擁護,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從頂門放光。注解裡頭也說得好,我們把注解念一念,“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的人,他們敘述這段事,因為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是記錄當時的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這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證前啟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序品佛放大光明雲,前後呼應,這個地方的用意,大家聽經差不多聽得接近圓滿,讓大眾見到這個瑞相能開悟。悟什麼?世尊所說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是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可是本經裡面所說的,都是講的六道三途裡面的狀況,六道三途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自性,這一點要細心去體會。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說明這不是常光,放光現瑞。頂門放光注解裡面也有說明,表一切種智,這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的意思相同。注解裡面教導我們,讓我們體會這個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讓我們悟入這個意思。在中國四大菩薩是代表修學的層次,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不是一個善心,那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裡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體會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孝敬,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孝敬如何落實?我們在最近講經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眾生,看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把孝敬落實到這個地步。所有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來的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這是孝敬的落實。我曾經說過,說過很多遍,把它當作還是隔一層,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能把它當作;當作遠了,真是。

  所以我勉勵念佛堂這些護法,念佛堂所有這些護法的人,把每一個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諸佛如來。你用這種心情,來服務彌陀村,來照顧念佛堂,你才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經上所講的諸天的天王、天神都來擁護。什麼道理?真誠心感應。這跟一般退休、養老院不一樣。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兒女未必能孝順你,未必能尊敬,你參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念佛堂,每一個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來。這個道場為什麼會這麼興旺?你們在這邊念幾天佛,你會感受到這個地方氣氛跟其他所有道場不一樣,人心不一樣,他們看待你們心情不相同,這是其他道場沒有的。這個道場人為什麼能做到?天天聽經,天天聞法,我們天天講解,天天勸告,漸漸他們覺悟明白,念頭轉過來了。我們以孝順心、以恭敬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不僅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心轉變了,思想轉變、見解轉變,這就是轉凡成聖。

  所以建個道場不難,現在大家都有這個財力,難在到哪裡去找這麼多孝子賢孫,你到哪裡去找?孝子賢孫是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這個不容易找到。有這些人護念、有這些人擁護,擁護就是護法,這個道場才殊勝,這個道場才能成就人,一生當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這個道場希有就在此地,難逢也在此地。有道場,沒有人來作詳細的說明,深入的講解,不行,不能相應。這個工作就要靠你們這些出家發心學教的同學們,你們要發心擔負起這個使命。這一切大眾,怎樣與經教相應,怎樣與諸佛如來相應,要靠你們認真努力講解勸化。請看底下這段經文: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這一段注解裡面說得很詳細,毫光頂門上放出來,毫是指什麼?白毫。佛的頂門眉中間有兩根白毫,白毫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常常念贊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他這兩根白毫是盤旋在一起,在眉間好像一個珠子一樣,其實它不是珠子,兩根白毫盤轉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注解裡面講“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這說明十六句是一樁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三十二句,注解裡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來講,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裡面有種種顏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說一是講體,說多是說作用,體雖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蓮法師注解,他引用《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這裡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這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這是比喻菩薩;後頭還有,短的色像譬如別教菩薩,長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經文的講解可以意會,沒有一定的說法,就像《華嚴經》裡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你自己的見地,你看得深,你解得就深,你看得廣,你說得就廣,可是深廣還要契機,因為在講台上講經說法不是自受用,是為了利他,一定要觀察聽眾的根機,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講多少。如果只隨自己的境界去講,聽眾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這就是說法不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如來說、菩薩說,我們應當要學習。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契理不契機,這不是佛說;對於這種現象,佛講得好,閒話,閒言語,契理不契機。不能說你錯,但是聽眾聽了不懂,不能領會,一點好處都得不到;閒言語,要說得不好聽就是廢話。如果契機不契理,佛說那是魔說。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契機契理,契理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的程度,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天台家表法這個意思,末後有兩句說得很好,“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鹹會”,這兩句話說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講菩薩、聲聞、緣覺,也有人講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淨土裡面所說的“五乘契入報土”,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這是第一個‘白毫相光’,第一說白色,白色是本色,這個說法隨順眾生說,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也說白色是本色。為什麼?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顏色,一張白紙你要去畫畫,你會畫得很舒服,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如果是彩色的紙給你畫畫,你就覺得很困難。紅色的紙不能接受紅色,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顏色才能顯示出來,藍色的紙不能接受藍色,唯有白色的紙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所以用它來表本色。佛白毫在兩道眉的中間,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在注解裡面第六行,“《大論》雲”,《大論》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頭有這麼說法,“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第一句說白毫的位置,在兩個眉的當中,它放光的時候超過琉璃。下面意思就很重要,“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如來相好裡面白毫相是怎麼修來?修布施。布施什麼?很適合受布施人的意思;換句話說,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這種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報。

  “起自在業因緣”,這句話說得好,佛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自在?我們也修布施,結果布施怎麼樣?未見得如人之意。或者是你修布施,你發心很勉強,發心當中有疑慮。譬如救災,我們眼看大陸這些災難,這一次空前的水災,許多人想布施,布施又懷疑:我這個布施的錢能不能到達災民手上?會不會給中間人剝削去?疑慮重重,不敢布施,想布施又不敢布施,你怎麼會得自在?類似這種情形太多太多,知道這個好事想做又不敢做,修布施的時候想得太多,考慮太多,你得的果報就不如意。佛在普通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你賺錢賺得不如意,賺得很辛苦,那就是你修財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你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很辛苦,將來你得的果報也很痛苦,也不自在,就這個道理。佛的白毫相,那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適合人意,才成就這個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四一卷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四三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