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三五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五卷)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第一百五十一面,請看經文︰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說到念佛滅罪,這樁事情我們要仔細體會佛在經中所說的,決定不可以粗心大意望文生義,那就錯了。其實世尊在本經前面,給我們舉了二個很好的例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來幫助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佛的教誨都是用念佛法門。是不是像我們平常這樣念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就可以讓他從地獄裡面超生?不可能的,這是決定辦不到的。要怎樣念佛才真正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所以我們去助念,助念是有口無心,沒效!助念的人在助念當中能夠得功夫成片,能夠得一心不亂,那個人就被超度了,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心就沒有那麼虔誠,因為看到他造罪業、看到他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回向,來幫助他,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做了菩薩。你為什麼作菩薩?是因為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你想想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的母親要不造罪業、不墮落,她怎麼會有成就?她不可能有成就。所以這個成就的緣是造作罪業的人幫助她,幫助她超凡入聖,你說這個功德多大!

  大慈菩薩講,“你勸二個人念佛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就大多了”。那二個人為什麼能往生、為什麼能作佛?你勸他的。你勸一萬人、十萬人,那些人念佛都不能往生,你沒有辦法,你得不到好處。他真正往生作佛,他為什麼作佛?因為你勸他他作佛的,他真做了佛,你的功德才大,要懂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勸多少人念佛,這個效果不大,你所勸的那個人他真念佛、真往生,你要勸十幾個人往生,大慈菩薩講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你要勸上一百個人、一千個人,那你真的就是菩薩再來。所以這裡頭一定要辨別清楚,絕對不是我們建個道場,這裡有幾千人、幾萬人在這裡念佛,那個不作數,是要真正得一心、真正得功夫成片、真正得往生,以這個為標准。此地經上講的也是這個標准,你能想到這個標准,經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就不會懷疑,就曉得這是真實的。

  婆羅門女、光目女是為自己母親,這樣誠心誠意去念佛回向幫助她,同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很陌生,跟他並不熟悉,遇到這個機緣我們幫他助念,助念的心態也要把他當作自己極親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去念,存亡兩利,我們自己得利益、他得利益。如果是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那個利益就是前面跟大家所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前的業報轉不過來,這是我們在《地藏經》上得到的啟示。知道佛說話的用意,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般這些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就要看主持超度這個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與自己根本不相關,利益很薄,道理在此地。同樣做這樁事情,效果完全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今天這段經文說,‘何況眾生,自稱自念’,這是為自己修,這不是為別人,這在什麼時候?這在自己身體很健康強壯的時候,要為自己修福,要為自己積功累德,這比什麼都重要。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來干什麼的?為什麼而來的?有幾個人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想過,但是我們再要問有幾個人認真的想過?那就少了,認真想這個問題,這個人就覺悟。世間有不少聰明人,特別是一些哲學家、宗教家,想過這些問題比較多,有沒有答案?始終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正因為如是,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為這些聰明人解決他所希求的問題,給他正確的答案。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給我們說“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造的業,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造的惡業你來受報,這是佛給我們說出,六道眾生捨身受身的事實真相。這個相不好,因緣果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搞這些事情,所以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聰明人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來?來干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感動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我們解釋這些問題,真的覺悟這四個問題就圓滿的解決了。覺悟的人曉得,利用我這個業報之身,我們要干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

  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地藏經》給我們講六道輪回的真相,給我們講地獄、餓鬼道的真相,這裡面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明瞭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裡面,《地藏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最有效果、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問題是我們要真念。真念是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這叫真念;真念不一定掛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淨,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惠能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那是無住。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生心。生心跟無住同時,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界限,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凡夫的麻煩處,生心就妨礙無住,無住決定妨礙生心,我們去關懷別人,心就不清淨,要想心地清淨,那就絕對不要關懷、不要管人的事情,這是凡夫,二個不能合一。我們要學的就要學這個本事,這兩者是一不是二,關懷又清淨,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

  事做得很圓滿,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因為我們徹底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現象怎麼現起的?《華嚴經》上說得明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透徹了,你就能夠“在塵不染”,才能夠契入事事無礙。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鍛煉的時候就進進退退,進的時候是鍛煉,如果一發現自己還有染著,趕快退回來,退到哪裡?退到無住;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裡求進步,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能夠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污染,你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通常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以上;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都還不行,都還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幫助別人決定不是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底限。一旦發現不清淨、不平等,趕緊就回頭,這非常非常重要。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幫助眾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

  所以這個地方勸勉我們,趁著自己身體健康強壯“自稱自念”,稱就是口念,念是心裡頭有,心裡面真正有佛叫念,念是今心,稱是稱名,是口裡頭念出來,稱跟念不一樣。稱跟念相應就有利益,稱跟念不相應,那就常講有口無心,有稱無念,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有稱無念,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心口合一,那‘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在哪裡?全部的經文,名號是個題目。《無量壽經》,古人翻譯的五種原譯本裡面,有一種名字就叫《大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經的題目,他的功德全部經文所說的。念這句名號心裡面就要想到這部經裡面的教誨,佛給我們講的道理,給我們說的教訓,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處事、怎樣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一句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那這個名號就沒用處,正是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古大德常講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相應?跟經義相應,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所以他真的得福、真的滅罪,福報真是無量。

  這個地方一絲毫誇張都沒有,句句說的是實話,我們讀了、聽了不相信,是因為你自己不會念,你念的不相應。果然相應,你看到這個經文你就會相信,你不會懷疑了。這是在無量法門裡面,這個法門特別殊勝,為什麼?這個法門是個圓滿的法門,一稱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其中,一分缺陷都沒有;學其他的法門功德固然很大,裡面還是有缺陷,不能包括這麼完整,一稱佛這是圓圓滿滿的包括了。在我們講堂裡面,同修們應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名號的意義略說是《無量壽經》,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一句超過名號范圍之外,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如果我們把它引伸推廣,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藏,也沒有一句離開阿彌陀佛,然後才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一面念一面要求解,如果只念不求解,也很好、也很難得,我們境界提升就很緩慢;如果你念又能解,對於提升自己的境界非常快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經上講的品位,《華嚴經》上講菩薩的位次,你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十回向,要徹底明瞭你才能提升得起來。

  提升品位,給諸位說也提升我們的生活,所以佛法的利益絕對不是說只是來生,現在,現前就得利益,提升我們生活的水平。這個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提升了,再跟諸位說,物質生活也提升。物質生活,問問你是不是得到更豐足?這話說得沒錯,豐足不是量上的豐足。你在此地工作,每個月賺三千塊錢還是賺三千塊錢,不是說一學佛我馬上可以賺六千塊錢,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是賺這麼多。那豐足在哪裡?我剛才講質的豐足,換句話說,過去三千塊錢跟現在三千塊錢價值不一樣,你受用不一樣,這個道理曉得的人就很少。我們再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我們吃飯還是這幾道菜,你的境界沒有提升,你這幾道菜吃得味道很平常,境界提升了,你看到這幾道菜,菜放光,菜色是七寶,你嘗在口裡是妙味,別人嘗不到的,不一樣,質變了。為什麼會變?境隨心轉。我跟大家講是真的,這幾道菜放光,你品嘗的時候妙味,跟你沒有提升那個時候絕對不相同,所以你吃下去得身體的養分也不一樣,你的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這要境界提升才行。我們同樣擺幾道菜,我們有凡夫、有菩薩、有佛,大家在一塊吃,個人入口味不一樣,你別以為他吃的跟我們一樣,錯了!每一個人感覺的味道都不相同,凡夫是業力,佛菩薩不是業力,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然後才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微妙、佛法的真實,不僅僅是我常常講,你的容貌可以改變、體質可以改變,山河大地、生活起居統統都改變了,這個改變是心在改變,希望大家細細體會這個意思,唯有這個法是真實法。經上講一真法界,西方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看到我們的環境,一片大地泥土、沙石,我們凡夫眼睛看的,西方極樂世界人要到我們這裡來看,這個世界也是琉璃七寶,他到任何地方他所看的都是琉璃七寶,為什麼?境隨他心轉。我們凡夫,假設的話凡夫也有可能到極樂世界去觀光,我們到極樂世界也看到這個地跟我們地球一樣,也是泥土、沙石,什麼道理?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他的心變現跟我們心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居住的是淨土,經上也曾經說過,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變現出他自受用的境界給大家看,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沒有兩樣,凡夫見不到。

  這個道理如果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就是時空維次不相同,我們今天住三度空間,科學家確確實實證明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到十一度空間,這被證實的;還沒有發現、沒有證實的,那還不知道多少。而佛菩薩的能力把這些時空全部突破,全部突破所有一切空間他都見到了,他見到他自受用的,也見到一切眾生受用的,他有這個能力。他用什麼方法突破?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真正能突破,人自在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回到未來,理上科學家已經是肯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個理他是明瞭。同時存在,我們怎樣回到過去?怎樣趨向將來?做不到,這個原因是他不知道空間是怎麼形成的,他沒有在這上面去研究。佛法裡面講不同時空的形成,就是不同法界,我們佛空講法界不講時空,十法界是略說,細說是無量法界。為什麼說無量法界?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我們同樣看一個人、同樣看一朵花、同樣看一樁事情,有人看得歡喜,有人看得討厭,那就是法界不同。喜歡,每一個人喜歡程度又不一樣,法界還是不同,真正找到二個人對一樁事情看法完全相同的,找不到,沒有這個事情。

  佛講什麼時候二個人看法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等覺菩薩,二位等覺菩薩看一樁事情還是不同,他的覺沒有圓滿,他的心沒有達到純淨。等覺菩薩雖然都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能完全相同,我們說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相同,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由此可知。法界的形成,時空維次的形成,佛講的有道理,妄想、分別、執著,從這個地方生的。如何能突破?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就突破,無量無邊不同的法界你統統可以見到。所以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破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妄想、分別、執著破了之後,那個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今天提升,不斷向這個境界提升,這是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經上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破了執著就是正覺,再破分別就是正等正覺,再破妄想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梵語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唯一的方法,稱念要相應,稱念不相應是決定不能提升,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的種子,將來有用處,現在沒有用處,現在不能得福,也不能滅罪。諸位把這些理事透徹了,佛經上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一點都沒過分。卷中到這裡就圓滿了,我們看底下“下卷”: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
  往年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在八○年間他到九華山,應仁德老法師的邀請在九華講《地藏經》。他一面寫《講記》,一面來講經,回到香港之後,他把那邊的狀況告訴我,把《講記》拿來給我看,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他講這三品前面是佛寶,‘較量布施功德’這一品是法寶,這個看法非常正確,將這部經最後歸結到三寶,很難得,古人注解沒有提到這個事情,所以我對於聖一法師這個說法非常贊同,結歸到三寶。法寶裡面,實在講就是講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大乘佛法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用這種方法就能成無上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法修學提升自己境界,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執著捨掉、把分別捨掉、把妄想捨掉,不僅是理念如此,事實上也要這樣作法,你要不在事實上真正去做,空洞的談理不行,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境界,實在講也沒有辦法真正把煩惱斷掉,一定要在事上真正去下功夫。佛給我們講了二個字:“捨得”,這二個字你要有很深的認識,為什麼?因為愈捨愈多,這是因果的定律。

  這一次經濟的風暴、經濟的衰退,諸位看得非常明顯,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我們仔細去觀察,“居士林”沒受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居士林的收入還增加。照一般說信徒們每一個人經濟都非常困難,布施供養相對當然減少,這一定道理,為什麼居士林的收入不減少反而增加,道理在哪裡?布施。居士林布施多,大布施!在這樣困難之下,它的布施是有增無減,所以它的收入也就有增無減。證明佛講的話沒錯,財愈施愈多,你不怕布施,愈施愈多,我們從居士林最近一年來證明。你不施就沒有,一般道場收入減少,為什麼?看到經濟蕭條,我們要節省開支,要少布施,少布施你的收入也就少,果報就少了。居士林的李木源有智慧,收入少也要大布施,他不怕把居士林布施得乾乾淨淨,他不怕,居士林的收入源源不斷而來。證明佛所講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不布施怎麼行?你怎麼能得到?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又怕你起貪心,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捨得”。捨得深一層的意思,你得到那個東西趕快捨,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那個你再不肯捨的話,那又壞了,你又迷、又墮落了;永遠去施,愈施愈多,施多得多。

  諸佛如來,最近我們講這二部經要細心去體會,阿彌陀佛大布施,所以他福報那麼大成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成就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供給他們,這是阿彌陀佛的大布施。《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大布施,建立華藏世界,接引十方一切大乘的學人,提供他們享受,自己沒有享受,佛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從布施得豐盛的果報,自己要去享受的話,貪心就起來,又馬上就迷了。所以佛教我們捨得,你所得到的趕快捨,捨了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捨,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決定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敢捨,你知道愈捨愈多,源源不斷而來,這是諺語裡面常講你命裡有的你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我們在最近都看到。有許多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來了之後倒閉了,好多跳樓、自殺,命裡沒有的保不住。如果這些人都有李木源的智慧,把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不得了!他怎麼會失敗?

  因此學佛的同修,尤其是在家的同修,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既然學佛,學佛就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我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你以服務的態度去做,你會做得非常興旺,你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好,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這一補把你身體全部都補壞掉,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一補身上一定有毛病,愈補是毛病愈多,到最後不可救藥。我們細細觀察古聖先賢他們給我們做的榜樣,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佛法裡面講,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利益、最大的利益、無與倫比的利益就是布施,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裡面第一條,菩薩行有六個原則、六波羅蜜,布施排在第一,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諸位稍稍留意你就會發現,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他有他的道理在,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前面地藏菩薩跟我們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說完之後這個時候。懂得念佛,還要懂得念法。這段經文裡面,我們要特別重視‘承佛威神’這四個字,這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要學謙敬。雖然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能為大眾講經說法,說承佛威力的加持我才能做到,不得佛力加持我還做不到,有謙敬的意思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請看經文,《科注》卷下第一面,“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佛給我們講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癡、慢,下面還有疑、惡見;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哪個人不傲慢?有我,我總比別人強一點,這就是傲慢心,諸位學過法相唯識,你就曉得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慢。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乞丐在社會上是貧賤到極,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他還很傲慢,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過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還是傲慢;這個煩惱不能不斷,如果不斷對我們修學有大障礙。我們在經文上看到,地藏菩薩是何等人物,等覺菩薩是他自願保持的,如果要講成佛他早就成佛,我們在序品裡面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經成佛,老師現在還在當菩薩。當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還這麼謙虛,還說他承佛的威神加持,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要從內心裡面流露出謙虛恭敬,你才能斷煩惱。如果你在這上不留意,認為我有些長處別人所沒有的,現在世間人講值得驕傲,那就壞了。值得驕傲說得不好聽,“值得墮落,值得入三途”,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像這些經文處處都能看到,每一次讀到都要提高自己的覺悟。下面我們看地藏菩薩的請法: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這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裡面特別是指人、天二道,人、天二道當中又特別專指人道,這個法會是在人間開的,是為人間講,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欲界天。‘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有一生受福’,這是輕的,‘十生受福’,這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就很重,這是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布施通常講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講財物,財物裡面又分為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講我們的身體。譬如我們用智慧、我們用勞力、我們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又勝於外財。今天在此地道場,發心做義工的人很多,這些做義工的都是屬於內財布施。

  在居士林諸位每天都看到,他們的福報很大很大。有許多老居士,在餐廳裡面幫助洗菜、撿菜、洗碗、洗碟子,他們做得那麼認真、那麼負責任,給你做得乾乾淨淨來供養大眾,內財布施。他這一生好像雖然生活得很辛苦,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他這種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個地方來吃飯的這些人,到居士林吃飯的人太多了,假如這些吃飯的人將來真有幾個往生去作佛,你想想看他福報多大?他供養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他要是在這裡供養,這裡面有幾個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他得的福報超過供養辟支佛;對於這些事理通達明白的人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來。念佛堂裡面,特別是夜晚念佛,你們每個星期三十六小時念佛,這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飽滿在那裡照顧大眾,晚上提供你們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這個修福修大了!內財、外財都供養,自己來做義工、來服務,內財的布施,他又帶來很多吃的這些東西,提供大家晚上受用,外財布施,內、外都布施,這是修福。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可是在佛門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連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世間人的布施這三個是分開的,佛門這三個是合在一起的;財裡面有法,法裡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布施給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思惟、念佛,那是法,所以他這個供養布施是對法的,供養佛,布施法,所以他都具足了。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契入,使人能夠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我們世間人講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哪個人不希望享福?這些義工們,他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這個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這種人多,我們看到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這些人古大德所說的,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可是今天他一享福他就不肯再修福;不肯再修福,他這個福報一生享受完就沒有了。福報大的,可以享受到一生,到他死還是有福報;福報要是差一點的,到老的時候就可憐,福報享盡,老的時候沒人照顧,苦不堪言,那是什麼?那是福報薄的,這些現象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病苦、沒有老苦,證明他的福報修得很不錯,一生受福。如果他死的時候,死的瑞相很好,那他就不止一生受福,來生還享福;他走得很安詳、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明白,一點都不迷惑,斷定他來生還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就不止一生。

  如果十生、百生、千生,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能有這麼大的福報。古代我們看到帝王、看到世家,他能傳好多代家道不衰,祖先修的福報大,所以子孫代代都享受不盡。如果是百生、千生的,造福布施就更大了,十生受福的,我們看到古時候帝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世家;可是百生、千生就不一樣,在中國我們只看到孔老夫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做些什麼布施?教學,真誠心教化眾生,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的尊敬,尊敬他的祖先;聽說孔老夫子的後代,人家都是另眼相看,特別禮遇。孔德成先生到美國,接受美國的禮遇,原因是美國人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人,這是百生受福。

  在佛門裡面諸佛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那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佛修的是什麼?佛也是布施,法布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修法布施。法布施裡面有沒有財?有財,但是沒有外財,是內財。他需要精神、需要體力,耗費自己的精神體力,內財布施,所以他有財;教導一切眾生,法布施;令一切眾生開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像經上講,你開悟之後,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屬於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專門做這樁事情,他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要懂得。

  布施的對象,佛經上講福田,布施是種福,你要認識哪個是福田,要找福田種福,那你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永遠享受不盡。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怕辛苦,也不要怕我年歲大,體力衰了,想替社會做一點好事,不行!他就真不行,為什麼?他自己心裡想不行,他當然就不行。如果你覺得行,你就不會衰老,你覺得不行,天天念老、念病、念體力衰,佛法講相隨心轉,你當然就衰退了。如果你有勇氣真正覺悟,我不老、不病、不衰,跟一切眾生結緣,修大布施,行!不是不行,一樣做得很圓滿,就在你自己有沒有覺悟,肯不肯發心。

  今天真實的福田、第一等的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是什麼?我們天天在想的“彌陀村”、“念佛堂”,這是無上的福田,因為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我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可是沒有緣,就是自己力做不到,所以只有常常說說而已,說了三十多年。沒有想到在此地遇到李木源菩薩,他聽懂了,他真干了,他干了我有沒有歡喜心?沒有。為什麼沒有歡喜心?在我想的是姑妄聽之、姑妄聞之,是不是真能做得成很難說。如果我歡喜,他做不成,我不就失望了嗎?所以我沒有希望,也就不會有失望;你做成了,很好!你做不成了,我原來就沒有希望,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清淨。但是他認真努力做,我們要幫助他,也協助他,希望促成。所以我們先做試驗,在居士林開個念佛堂做試驗;這個試驗使我們產生了信心,大家都產生了信心。不通過這個試驗,你沒有信心,你就很難成就,這個事就很難成就。所以通過這個試驗,這個試驗雖然時間不長,我們念佛堂到現在還不到三個月,這麼短的時間,把這邊同修從上到下,從居士林這些董事、領導的人,到天天來念佛,甚至於來做義工的,各個充滿了信心,這個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佛力加持。

  所以我常說,我說的話真話,這個念佛堂有佛在裡面念佛,有菩薩在裡面念佛,護法善神那就太多太多了;有人告訴我,有人見到護法神都排隊,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每一個人踏進念佛堂,他感受不一樣,氣氛不相同,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進去之後生歡喜心,進去之後生起信心。譬如說念四十八小時,二天二夜不眠不休,有很多人說這體力不行,結果進去之後他能撐得住,二天二夜念下來自己有信心,不錯,我還行!這是佛力加持,是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非常幸運,從前修行的人多,如法的道場多,佛菩薩普遍去照顧,現在沒有,只剩一個,所有佛菩薩都加持一個人、一個道場,你說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要自己有信心,如理如法的去做,真正是佛家所講的心想事成,“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做的是真實利益。我們的目的是求正法久住世間,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就樂意做出犧牲奉獻。

  也有些同修對我很關心,“法師,年歲這麼大了,每一天都講經,天天都不休息,很累!”我非常感謝這些人關心,他們勸我把講經的時間減少,每天講一個半小時,不要講二個小時,一個星期頂多講五天,休息二天,好意,我很感謝。但是你要曉得,如果我們講經的時間減少半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恐怕要講十五年,我現在想十年未必能講完,那再減少半個小時,恐怕會延長到二十年,那還得了!說起來是好聽,大家無量壽,總希望這個經能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圓滿。我現在每一天講二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講得很歡喜,所以在目前這個狀況行,可以維持,不必減少時間。世間諺語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講經是喜事、樂事,不是苦事,一般人認為好像在學校教書是苦事,那可能是苦事,可是講經是樂事,跟一般學校教學不一樣,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快樂的事情要把它減少了,我想哪個人也不願意,苦事減少好,快樂的事情不能減少。

  這是說明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在往年我勸人修福,我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方法是印經,在過去只有印經布施,印經布施是財、法、無畏三種都具足,是好事情;其次,我常常勸大家照顧病苦,一些病人、生活很清苦的人,我們布施他,布施醫藥,救濟貧苦;第三樁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我許許多多年來,講經說法奉勸諸位,這是真正的福田,決定沒有過失、沒有弊病。我沒有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如果這個道場不是修學、弘揚正法,那這個福田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種這個福種錯了。正法的道場不容易遇到,很難很難遇到,真正是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我們要極力去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李居士最近找到這塊地,我們要建“彌陀村”。他來問我:要不要建宮殿式的?我就告訴他:不必,宮殿式的建築花錢太多,未必能適用。我說:我們建現代化的建築,擺脫廟宇的形象,我們提倡佛教教育,所以采取現代化的建築。他們昨天把圖樣拿來給我看,念佛堂是圓型的,頂上還有一尊佛像,我給他講佛像不要,不要把佛放在那裡曬太陽、淋雨,不恭敬,那個佛像應該取消;做現代化建築,省錢、適用這才重要。主要的就是要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夫,希望人到這裡來念佛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得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這才叫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他學校的部分我們接收過來,稍微裝修一下可以辦佛學院,解行相應,這很重要。念佛的人每一天要聽經,不聽經念上三天就懈怠了,聽經是天天勸他,天天給他打氣,我們在那裡看著不能讓他退轉;每一天講經就是為這樁事情,幫助他勇猛精進。

  這是真實的福田,我們在旁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分錢不可以浪費,才能成就施主一片布施的心意,不可以糟蹋,佛家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不知道節儉、不知道恭敬,浪費施主的財施,這裡面就造很多罪業,你自己修持有什麼功夫?你有沒有得一心?有沒有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沒有的話;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那打問號,你未必能去得了;你要去不了,你這些受用,這就是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要懂得修福、要懂得惜福,能省一定要省,該用一定要用,該用絕不吝啬。

  現在布施,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多了,范圍比從前廣。我們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有CD,甚至於現在我們還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這些都是屬於布施。許許多多同修從事這個工作,是以內財、外財來修真實布施的功德,現在我們的范圍比從前廣大多了。昨天晚上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在此地做CD,量做得很大,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向我們要,我們請別的廠商來替我們做,價錢算得很便宜,一片一塊五。他來跟我說,如果我們自己要設廠,自己來生產,一片成本只要五毛錢;換句話說,我們過去送人家一片,現在我們可以送人三片。我說這個事情好,我贊成,等李居士回來,我們研究自己設廠來生產。這樣修福那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只有真正明瞭佛理的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福,怎樣才得大福利。

  此地說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的福利,人天福利不大,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那個福利就大了。六道眾生的福利,你們念過《無量壽經》,六道眾生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要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做一個比較,差很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福好比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的福好比我們人間貧窮之人,不能比,這才叫真正是大福利。我們肯幫助別人成佛,我們自己成佛就決定有把握;真正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大家做好的增上緣,我們知道這些念佛人,他們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縱有善根、福德,沒有因緣,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他在家裡念佛,他在其他道場念佛,他有干擾,他心定不下來;我們常常聽同修說,在家裡念佛,家裡頭兒孫常常來找麻煩,朋友常常打電話來干擾,心定不下來。我們有這個念佛堂,進去之後念佛堂裡頭沒有電話,不裝電話,寮房裡面統統沒有電話,你的心就定了,沒有人來找你,不受干擾。這是我們提供他修學的因緣,提供他修學的環境。

  李居士有膽量,我很佩服他,將來住在彌陀村裡面,人一分錢不收,什麼條件?“肯念佛”,就這麼一個條件,男女老少都行,只要肯念佛,你就能住在這個地方,彌陀村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今天全世界多少政府做這些福利事業,跟彌陀村都比不上。外國這些老人院、退休村雖然辦得不錯,還有很多限制,申請手續還很麻煩。我們將來彌陀村申請手續只有一條,“你肯念佛”,你就可以進來;外國地區的人,只要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就養你一輩子,你什麼都不要操心,衣食住行都供養。李居士要設計制服,到彌陀村就要換彌陀村的衣服,你以前的衣服都不要了,生活當中四事供養統統照顧到,這是大布施。錢從哪裡來?還不曉得,還不知道。李居士有信心,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替阿彌陀佛工作,阿彌陀佛當然照顧,信心從這裡建立的。佛有福報,我們是替阿彌陀佛服務,後台老板是阿彌陀佛,所以怕什麼?放心去做,全心全力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功,決定能做得圓滿。特別是居士林最近這一段時期,我們看到愈布施愈多,不是說布施就減少,布施就缺乏了,不是,愈施愈多,給我們帶來無比的信心。所以福田一定要認識清楚,哪是真實的福田,哪一種福田決定得到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現在這個道場李居士跟我也講得很清楚,我們給世間做一個示范的道場,做一個模范。做成功之後,希望各地方的人到這邊來參學,所以此地歡迎全世界各個地方念佛人都到這邊來念佛,一般到這邊來新加坡海關會給你一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你就可以住在這裡念一個時期的佛,把這個地方的經驗,把這個地方的作法帶回去。希望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有這種念佛堂,都有這樣的彌陀村建立,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所以這個布施,這種修福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這個緣,我們修一點隨喜功德,不要看輕這一點隨喜功德,這一點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珍惜這個緣,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佛學院要改組、要招生、要擴大,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因為將來其他地區再要建這種彌陀村,我們人手不夠,一定要培養許許多多的人才,幫助各個地區來建彌陀村,推動淨宗的弘傳。所以底下招生,李居士跟我商量就不限於中國,全世界各個地區在家、出家我們都收。居士主持正法道場的很多,在此地居士林居士主持的,這個地方淨宗學會也是居士主持的,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台中佛教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都是居士主持的,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萬萬不可以出家人比在家人就高一等,錯了;高,要看你修行的功夫高低,不在形象,這一點我們要明瞭。這個事情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支那內學院院訓裡面,就有很長一篇篇幅開導這樁事情,往往出家人自尊自大最後墮落,造作許多罪業,在家人處處謙虛反而能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歐陽大師特別強調一句話,“佛法是師道”,他提出“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說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第一大,特別提倡尊師重道。老師有在家的,在家人他是我老師,我跟他學的,老師第一大;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身分,他是在家身分,我應該比他大,那錯了。在家居士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也稱他作和尚,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我的法是他傳給我的,是他教導我的,這個人是我的親教師,親教師稱和尚;和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在家出家。阿阇梨是老師身分,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當向他學習,所以阿阇梨也不分在家、出家。現在許多密宗上師阿阇梨在家人,黃念祖居士就是密宗的阿阇梨,出家人跟他修學,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佛陀當年在世,維摩居士在家的,捨利弗、目犍連見維摩居士,行禮跟見世尊沒有兩樣,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行師生之禮,沒有把他看作是在家人。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扭轉過來,佛法當中老師第一大,如果是居士,甚至於在家女居士,她講經說法,她來教學,我們也要把她看作佛陀一樣,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心,不可以有輕慢心,我們才能得到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三四卷
下一篇:淨空法師講地藏經第三六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