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積極推動弟子規的權威人士蔡禮旭說,《弟子規》受友族認同,它和“一個馬來西亞”理念有著共同點,希望能帶動馬來西亞各族群、宗教與文化的和諧上,給世界好榜樣,更有望未來,成為世界各民族取經的聖地。 他說,馬來文化倫理的孝道和弟子規相似,相信各族群會很快認同之,一起攜手復興倫理道德,這將帶給馬來西亞社會前景一片光明。
互相學習和諧相處
蔡禮旭也是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訓導長,他出席在北大舉行的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時,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說,在多元種族社會,要做到不分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學習,難能可貴,只有不同種族互相學習和尊重,才能和諧相處。 他說,此次有多名友族學者、校長和教師參與學習弟子規,他們能向中國老祖宗學習的態度,確實不簡單。 他佩服馬來西亞教育界,尤其是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負起宣導的使命感,並對馬來西亞全國校長職工會,在華校推動弟子規,給教育界很好的示范。 他不否定有也些教育界對弟子規推行有所顧慮,他們雖認同它的經典和教育認知,但卻缺乏信心。 他認為教育工作者要有信心,作出榜樣,主動開始學習弟子規,因為只要有心,不怕路遠。
只要有心不怕路遠
“我們付出社會責任,把好事帶出來,我們堅持去做,希望通過弟子規拋磚引玉,為人心引導正確方向。” 他感到欣慰越來越多人認同它是好東西,希望他們在各自的社會推動,讓更多人學弟子規的成就德行,而一般華人國家,多數有推動,畢竟,華人重視家庭教育和家族,傳統文化的經典。 他對大馬華人在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有信心,因為華人本身是注重自己文化的民族,只要接觸弟子規,就會支持和學習,因此,必要在這幾年把握美好時機,落實之,以免社會道德崩潰。
蔡禮旭:未依經典傳授 教不好因不明白倫理
5000年來,花最多時間教育下一代的是這一代,但卻教得最差,原因何在? 蔡禮旭一語道破:問題出在不明白倫理道德,沒有依照經典傳給他們,學的只是考試用而已,視考試比人格重要 。 他說,美國承認教育失敗,是因為把人教成工具,其實,讀書自在聖賢,賺錢和高學歷,並非教育的真理。 他感覺到大學生對處事待人,在這麼多年的求學教育中,沒學到做人基本的道理,畢業後可能,玩物喪志,玩人喪德,以自我為中心。 “這不能責怪孩子,因為他們沒學到正確的人生觀,不了解人生的價值在何處,他們沒有以服務為目的,要付出時,就計較,還沒賺錢,就在物質上求欲望的滿足。”
教育培養孩子善心 德行成就孩子人格
蔡禮旭說,教育最可貴的是培養孩子的天性和善心,學生的思想,會決定他們的命運,而成績影響不大,德行是成就孩子最重要的人格,而教育不是淘汰人,是教育人生哲理。 “我們要以平常心面對考試,家長更要用健康觀念、正確動機和很好的學習方法,來引導和培養孩子,而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學習環境是營造出來的,不急於求成,要專注學習,落實在自己的生活,教導孩子知識,要陪著他們學習,而學習的正確心態,弟子規在這方面引導得很好。” 他提醒身為父母和教師必須提起責任心,得學習老祖宗榜樣,不能以欲望,做孩子的動力,這將影響他沒責任心。 他說,學習應該是為一生幸福,學習應該是快樂,每一天對人生,若只顧眼前,考試變成學習目的,臨時抱佛腳,考完後都忘了。 他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愛不到,就去占有,這就是從歌曲學出來,他們應該愛的是有緣的人,父母和家族。
各族融入弟子規合時宜
在大馬各族群融入弟子規,正合時宜,回教學者認同孔子學說和友族教育界的參與學習,對種族、宗教與文化和諧的圓融,更是突破性的開端和起步。 來自雪蘭莪州的8名巫裔校長和教師有機緣參加在北大舉行的2009年第3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她們對學習德行教育的發心,印證了該項超越界線的活動,創下非華裔步入弟子規之舉。
從回教徒角度談孔子
值得一提的是,對孔子儒家學說有研究的大馬回教基金會副主席拿督阿裡芬博士,是學習營中的11名講師團之一,他從回教徒角度談孔子,其淵博知識令人欽佩。 這群友族認為回教教義與弟子規共識,確實回教徒可行的理念,為社會道德倫理,潛移默化。 阿裡芬對回教與中華傳統文化深厚了解,他從一個回教徒探討弟子規分享其心靈真谛時說,回教裡面的文化因素與孔子學說,這兩種文化相似。 他說,儒家思想的弟子規是世界性的價值觀,值得推崇。
可接受以孝為本理念
他舉例回教經典的尊敬父母和長輩,家庭倫理,都是弟子規推廣的理念,應該鼓勵各族學習,帶入各社族群。 他說,孝是每個族群本有的德行,而華人傳統文化,以孝為本,它和回教沒有沖突,應是回教徒可以接受的理念。
(馬來西亞)第3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 聯辦:教育部、全國校長職工會 協辦:校長職工會吉玻分會 地點:馬來西亞吉打北方大學 日期:2009年12月9日至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