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全居士:印光大師殊勝開示的句解之一

印光大師殊勝開示的句解之一

印光大師是近代佛界仰之如泰山北斗的大善知識,被尊為淨宗第十三祖。弘一大師極贊印公,認為三百年來第一人而己,誠非虛譽。大師之法語、信函開示、深入淺出、事理俱臻,具詳《文鈔》。讀其書起信歸向佛門者何止筆者一人,而禀其教修淨土法門而得大法利者,遍及海內外,無慮百千萬人。

今試就印光大師一則輾轉翻印廣為人知的殊勝開示,進行逐句诠解,冀閱者共沾法益。

初、先出原文;二、逐句诠解。

初、先出原文。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文鈔三編卷二第五百二七頁復葉福備居士書)

二、逐句诠解。

“無論在家、在庵。”此指淨土法門所化之機。在家,指居家男女二眾:在庵,指出俗家住寺庵僧尼。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似天普蓋,似地普擎。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惡凡夫,亦得參預其中,故無論在家居士,出家僧尼,均是淨土法門所化之機。皆堪依之修習也。

“必須”,告誡之辭。此二字籠罩全段開示,一直貫穿到“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為止。即告誡必須如是知、如是行之也。   

“上敬、下和”

“上”指尊長,如父母,師長等,“敬”指尊敬、敬重。《詩經》雲:“父兮鞠我,母兮育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豈可不加敬重、尊奉乎哉!師長於我有訓導教育之恩。在家師長,“傳道、授業、解惑”,教我以做人道理,傳授知識技能之術業,解決您所不明疑問;出家師長,以佛法訓導。誡勖於我,成就我之法身慧命,豈可不加敬重、尊奉乎哉!是故父母,師長必須上敬也。《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不孝父母三寶,於戒行有虧。又:《觀經》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此為淨業正因。

“下”,指下輩兒女,下級員工,如企業主之雇員、工人、富家之傭僕等類是也。“和”,指慈和。對待下輩,下級,傭僕,應存慈和之心,常懷忠恕之道。必須和顏悅色對待之,絕不能頤指氣使,盛氣凌人。常思他們雖是我之下輩、下級、雇工。然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過去親屬,未來諸佛,應生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之,並發救度他們共出苦輪之心。

“忍人所不能忍。”此句是說於別人所不能忍耐之事,我偏能忍受。此是忍辱波羅密,乃過量大人,出格高人之行履。譬如前人無故以橫逆加之於我,折辱於我,不管是非曲直,即使是彼之錯,我亦能憫彼無知而不與之計較,安心忍受,是為生忍。若遇意外之自然災害,如水災、風災、別人或有诃風罵雨之言論,而我則思此乃自己宿業所感,恬然忍受而不生怨尤之心,是為法忍。

“行人所不能行。”行是指一切動作、行為。遇到別人所不屑行或不能行之事,此事如果於眾生有利,於三寶有利,我必全力以赴地去從事,雖赴湯蹈火所不惜,此是菩薩行也。如釋尊因地捨身飼虎,割肉喂鷹,即難行能行之菩薩行典范也。“行人所不能行”,必成佛道,必須努力行之。   

“代人之勞”。別人有勞苦之事,我願為代勞。若沒有深切之大悲心,誠難做到。《普賢行願品》雲:“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令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吾輩凡夫,雖不能做到如大菩薩代眾生受苦,但至少要見他人勞苦,懷同情心,一定設法予以幫助,使彼減輕勞苦。假如此事我力所能及,則毫不猶豫為其分勞或代勞。

“成人之美”。此句謂成就人家之美事、好事。若見別人作於公眾有益之善舉、美事,我不但不生嫉妒之心,反而多方設法幫助他把美事、善舉作得更為成功、圓滿。譬如有人,發心施茶、施藥、放生、印經,均於眾生有所裨益之美事、善舉,我一定要幫助於他,使之成就,是為成人之美。此即四攝法中之菩薩行。財力上幫助,屬布施攝;勞力上幫助,或與其共作,屬利行、同事二攝。苟能如是,愛語攝自在其中矣。

“靜坐常思己過”此為自訟寡過功夫。夫一日之中,諸務叢集,酬酢往來,或有失言,失檢之處,於休息之時,居室靜坐一刻半時,檢討一日言行,有無過失,甚為有益。明人袁了凡先生每日寫功過格,即是自訟寡過之極佳典范。印光大師說:“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即武器工具之意)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出論語顏淵篇)“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語出論語學而篇)不管“四勿”也好,“三省”也好,均是反省思察自己一言一行有無過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閒談不論人非”此句是離口過。人們相聚閒談,每喜談論他人之是非、過端,此最傷厚道,口過不少。若前人確有其非,議之,猶傷我厚德,乃薄福之徵;若被議者實無其事,則屬造謠興謗,口業無邊矣。吾輩為佛弟子,當痛戒之。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此幾句是示念法方法。為什麼要一句佛號,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早到晚,從晚至晨,要不間斷地去念?目的是求達到心佛相應,念念即佛之境界。《維摩诘經》雲:“心淨佛土淨”。克實而論,淨土實不在心外,十萬億外佛土,亦唯心所現。假若行人心不清淨,西方淨境何能臨終現前,所以現在千念萬念,不間斷地去念,無非為念熟此句佛號,使心地得到清淨。須知我人從無量劫來,背覺合塵,煩惱妄習,時時現起,熟得很!相反一句佛號,今時方念,生得很!不間斷念佛。就是要把過去熟的東西逐漸疏遠起來,現在生的東西逐漸純熟起來,此之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功夫如何得力,必須從不間斷念佛中去錘練、熏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師這段念佛不令間斷之開示,實際上指示我們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換過說法而已。因為沒有都攝六根之專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是無論如何達不到“不令間斷”即淨念相繼的。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佛佛外,不起別念”此幾句示念佛須調理得當,則易持久安適。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若唯用大聲,則勢有所不能,且會影響同伴令人討嫌。又高聲久念,念者亦易耗氣致病,故以小聲念為妥,只要自己耳根能聽得清楚即可。至於睡眠或如廁,必須默念,否則便為不恭敬,有罪過。不論小聲念或默念,功德一樣,但務求不起一毫與念佛無關之別念。為何念佛要不起別念,因為現前一念之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體即法界,起心念佛,即成佛法界。《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起別念,則隨其念之善惡,又成別的九法界矣。故欲生西方,須將心念停留在一句佛號上面。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此二句示歇妄之法。誰人無有妄念,但貴行人及時起覺照,立即消滅,以妄念本空故也,古人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夫妄念依真而起,全真起妄,全妄即真,如水與波然。水喻真心,波喻妄念。波止即水,原非二物。《楞嚴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又:《圓覺經》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歷漸次。”此乃念佛除妄之妙訣也。

“常生慚愧心及忏悔心。”此句示慚愧忏悔之要。慚與愧,乃十一善心所之二種,慚謂慚恥,屬內心自慚。如雲:我怎可作此喪失人格之事耶!愧謂抱愧,屬愧對於人。如雲:我若做此不道德之事,怎麼對得起父母與師長,由此不敢妄為,此為愧他。二者都以羞恥為性。修行之人,常懷慚、愧之心,自然惡事遠離,德業日充,相反,無慚、無愧,乃二個中隨煩惱,若人不知慚愧,則入於下作矣。印光大師撰文,結末每署常慚愧僧,可見慚愧二字在修行中之重要。

忏與悔。是改往修來之行。忏是忏其以往之舊業;悔是改悔,後不重造新業。《大智度論》雲:“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惡,二者作後能悔。普賢菩薩行願品,忏悔業障也列十大願王之一,此是普賢菩薩向已證十地後心法身大士善財童子說的,可見上至等覺大士也須常行忏悔,何況吾侪具縛凡夫。常行忏悔,自然業消智朗,性天顯露,即使八識田中,猶留宿世惡業種子,仗忏悔之力,也不致遇緣而起現行,故當常行忏悔也。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此三句明謙德之益。矜,自尊自大曰矜;虛誕自贊曰誇。修道之人,最忌自誇,才有一分,卻說有一分半,甚至兩分,如此即劃地自限,不能進步矣。即使確有進境,總覺我工夫很淺,還不夠,如此則能自強不息矣。《易》雲:“謙受益,滿招損。”虛心令人進步、獲益,自滿令人落後、受損。藕益大師雲:“倘恃己修,見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讀誦大乘,慢無聞者;自解義,慢愚魯者;自觀心,慢口說者。人我山高,勝負情重,畢生勤苦,止成修羅法界,去菩薩道遠矣。”(靈峰宗論卷二)夫修羅法界心行,只合生修羅道,與念佛求生淨土背道而馳,故當痛戒之。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此二句從自修上立言,非是叫您作不發菩提心之自了漢也,幸勿錯會。在修持上,不必去計較人家精進懈怠,用功或否,只管自己學好上進。諺雲:“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古人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善是好的榜樣,我去學他,取以為法;惡是壞的榜樣,我不去學他,內心引以為戒。如此則無往而不受益也。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前句示不慢任何人,後句示我輩障重凡夫,唯有念佛求生淨土。《念佛三昧寶王論》開章明義,標目即雲:“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第一。”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若能觀一切人都是菩薩,是未來諸佛,則凡所見之人,不論賢愚,均可作你我增道勝緣。蓋佛性平等,生佛等有,達多迷頭狂走,正狂走時,本頭何嘗失去,一旦悟了,還不是彼此一樣。我們要學《法華經》中之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之作略,不輕慢於任何人。對於自己,總想我是一個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堪言之凡夫,只有一心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最末二句,印光大師為我等保證之辭。果然能夠依我上面所說敦品勵行,勉力為善,不間斷地念佛,決志求生淨土的話去做,盡此一報身,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則殊勝開示,不談玄說妙,言詞質撲無華,但一字一句,無不是從大師真知灼見的菩提心中流出,乃證道者閱歷之言,果能寶此一段開示,當作座名銘,不時對照、省察,身體力行,則往生西方定如操左券而取故物也。

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www.xuefo.tw